摘要:2025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阿里云栖大会上,一场看似常规的技术发布会,却悄然引爆资本市场。阿里巴巴-W股价盘中一度上涨逾9%,市值一日之内暴增近3000亿港元,逼近3.32万亿港元大关。这一数字背后,并非短期情绪炒作,而是一次战略级信号的集中释放——阿里巴巴正
2025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阿里云栖大会上,一场看似常规的技术发布会,却悄然引爆资本市场。阿里巴巴-W股价盘中一度上涨逾9%,市值一日之内暴增近3000亿港元,逼近3.32万亿港元大关。这一数字背后,并非短期情绪炒作,而是一次战略级信号的集中释放——阿里巴巴正以AI基础设施为支点,撬动一场横跨十年、纵贯全球的科技布局。
这场市值跃升的导火索,是阿里集团CEO吴泳铭在大会上的重磅宣言: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并明确表示将持续追加。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对未来的设想——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这不仅意味着算力投资的指数级扩张,更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阿里已不再满足于做“中国版AWS”,而是要成为通向ASI(人工超级智能)时代的全球关键节点。
值得注意的是,“10倍能耗”并非盲目扩张的口号,而是对AI演进路径的高度预判。随着模型从参数竞争转向物理交互与现实融合,训练所需的数据复杂度、计算密度和环境仿真能力呈几何级增长。在此背景下,阿里宣布与英伟达达成Physical AI全面合作,涵盖数据合成、模型训练、强化学习仿真及验证测试等全链条环节。这项合作直指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旨在缩短研发周期,抢占下一代AI应用的时间窗口。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这一系列动作尚未公布时,国际资本已悄然入场。方舟投资(ARK Invest)旗下两只ETF在近日合计买入约1630万美元阿里巴巴ADR,这是“木头姐”凯西·伍德自2021年以来首次重新建仓,也是她近四年来首度持有阿里股票。与此同时,“大空头”迈克尔·巴里旗下的Scion资产管理公司在二季度清空看跌期权并转而买入看涨期权;景顺新兴市场基金也在7月大幅加仓。这些敏锐的外资动向,印证了一个判断:全球投资者正在重新评估中国科技企业的长期价值锚点。
阿里此次推出的Qwen3-Max模型被业内称为“迄今最强”的开源大模型,其Instruct版本在LMArena排行榜上位列第三,甚至超越了GPT-5-Chat的表现。这一成绩不仅是算法进步的体现,更是其坚持“开源开放”战略的结果。吴泳铭明确提出,通义千问的目标是打造“AI时代的Android”,即构建一个开放、可扩展、生态化的底层平台。这种思维跳出了传统封闭式AI竞赛的窠臼,试图通过生态聚合形成网络效应。
本次大会宣布,阿里云将在巴西、法国、荷兰新建地域节点,并扩建墨西哥、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迪拜的数据中心。此举标志着中国云计算企业真正进入全球化深水区。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出海多依赖本地代理或第三方平台,如今随着AI需求激增,海外客户亟需低延迟、高安全、强合规的本地化算力支持。阿里云此举,既是响应需求,更是主动塑造规则。
腾讯云提出“全面拥抱国际化”,字节跳动火山引擎加速输出全球化技术方案,百度智能云亦加大海外投入。更为关键的是,2025年9月,腾讯、阿里、百度集体发行债券融资,专项用于数据中心建设;而字节跳动更以108亿美元银团贷款创下亚洲美元融资纪录。这一连串资本动作表明,国内互联网巨头正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流量争夺,转向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博弈。
招银国际指出,当前市场对中国AI的投资叙事正经历重构——从单纯的概念炒作转向对技术落地与商业变现能力的审视。民生证券则认为,中企出海叠加海外本地AI应用兴起,使得海外云计算市场从“零星尝试”迈向“系统性开拓”,堪称“云出海元年”。
地缘政治风险、本地合规壁垒、文化适配难题,以及来自AWS、Azure、Google Cloud的成熟围堵,都让前路布满荆棘。但正因如此,阿里的选择才显得尤为果决:它不再追求局部胜利,而是押注一个未来世界的基本架构——由AI驱动、云承载、全球互联的智能底座。
这一轮市值跃升,不只是资金的回流,更是信心的重聚。在全球科技格局剧烈重塑的今天,阿里巴巴用一场高调的战略宣示告诉世界:中国的科技公司,不仅能参与规则,更有志于定义未来。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