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是什么原因让当今许多国人失去了“羞耻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04:42 7

摘要:“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将“耻”置于维系国家存续的核心地位,孔子亦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然而在当代社会,从学术剽窃到隐私泄露,从权力寻租到公序失范,诸多不知耻、不避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羞耻心”的式微并非偶然,而是社会

文/保明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将“耻”置于维系国家存续的核心地位,孔子亦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然而在当代社会,从学术剽窃到隐私泄露,从权力寻租到公序失范,诸多不知耻、不避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羞耻心”的式微并非偶然,而是社会结构转型、价值导向异化、制度教育疏漏,以及西方部分极端价值观渗透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结构转型:耻感约束机制的瓦解

传统社会的“耻感文化”建立在稳定的熟人社会基础之上,而现代社会的结构巨变,叠加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对传统集体意识的冲击,直接让这一约束体系失去效力,使羞耻心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一)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嬗变

1. 舆论监督失效。在先秦至近代的熟人社会中,个体行为与家族荣辱深度绑定,“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舆论压力能有效遏制失德行为。而当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多数人际交往局限于短暂的利益关联,202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7.0%,农民工总量达2.97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9亿人。更关键的是,西方“个人自由至上”的极端观念传播,让部分人误将“不被他人干涉”等同于“无需在意他人评价”,传统“人言可畏”的约束效力,因人际流动性增强与观念偏差而大幅衰减。

2. 作恶成本降低。陌生人场景中,个体身份的匿名性显著提升,叠加西方“结果导向”极端价值观对“过程合规”的弱化,使“民免而无耻”的现象愈发突出——人们遵守规则仅因畏惧惩罚,而非内心认同,只要未被即时追责便无所顾忌。2024年2月曝光的“网上擦边引流涉黄案”中,某主播长期发布擦边视频,诱导用户购买淫秽内容,不仅利用网络监管间隙,还以“国外也有类似内容”为借口淡化负罪感,完全无视道德底线,最终被平台配合警方抓获。

3. 社群联结弱化。传统宗族、乡里的共同体意识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原子化生存状态,而西方强调“个体绝对独立”的极端倾向,进一步削弱了社群对个体的道德约束。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居民邻里关系调查报告》显示,城市居民中“不认识邻居”或“仅见过面不熟悉”的比例达68.2%,一线城市更是超75%。缺乏社群归属感,又受“个体优先”极端观念影响的人,更容易忽视行为的道德后果,把“利己”当成唯一的行为准则。

二、价值导向异化:耻感判断标准的扭曲

当“输赢”取代“善恶”成为价值判断的核心标尺,羞耻心便会让位于功利追求,而西方部分极端价值观的涌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扭曲,最终形成“以输为耻,以赢为荣”的错位认知。

(一)功利主义对道德的侵蚀

1. 成功学的片面引导。近年来泛滥的成功学,大量照搬西方商业社会“财富至上”的极端逻辑,将“赚钱多少”“地位高低”等同于人生价值,完全弱化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2024年北京某大学《职场伦理认知调查报告》显示,35.2%的受访者认为“为达成工作目标可适当突破道德边界”,这种认知直接导致学术造假、商业欺诈等行为频发。如2024年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的学术不端案件中,某高校学者将外文文献拼凑改写后署名发表,被查处后竟称“国外也有类似‘成果转化’,拿到经费就是实际成果”,毫无羞耻之意。

2. 消费主义的物化影响。起源于西方的消费主义,进入中国后将个体价值与物质占有深度绑定,催生了“炫富”“攀比”等不良风气,甚至让部分人把“逐利无底线”当成“能力强”。2024年某短视频平台直播安全中心数据显示,当年已处罚涉色情低俗账号超200万个,回收8万余个“软色情”账号直播权限。这些账号靠“擦边内容”“低俗互动”吸引打赏,还模仿西方“流量变现”的极端模式为自己辩解,被部分人视为“会赚钱的高手”,完全背离了“以恶为耻”的传统准则。

3. 信仰缺失的精神真空。正如学者指出,耻感源于信仰设定的终极法则。在传统信仰体系逐渐转型的过程中,西方“解构传统道德”的极端思潮趁机渗透,而现代精神追求尚未完全建立,最终让丛林法则占据主导。2024年中国某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信念调查》显示,38.6%的受访者“缺乏明确的精神追求”,其中21.5%表示“受西方‘道德相对主义’影响,觉得没有绝对的善恶标准”。这类人在面对道德选择时更容易陷入“无底线”,如2024年9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7起违规案件中,涉案官员长期收受礼品礼金,甚至称“国外官员也有类似‘社交往来’”,直至被查仍无忏悔之意。

(二)网络舆论的消极塑造

1. 道德评价的娱乐化消解。网络语境中,西方“娱乐至死”的极端倾向与本土流量逻辑结合,让“雷人”“敢闯”等词汇逐渐取代“可耻”“卑劣”的严肃批判,不道德行为被轻描淡写。2024年某网信机构《网络内容生态治理报告》显示,32.1%的平台存在“以流量为导向放大负面失德内容”的问题,部分平台还模仿西方“争议性内容引流”的极端模式,对“造谣传谣”仅作简单标注却不拦截,导致公众对失德行为的敏感度持续下降。

2. 群体失范的示范效应。当失德行为未被及时惩戒时,会引发“破窗效应”,而西方“个体行为与他人无关”的极端观念,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群体失范的警惕。2024年3月某部委通报的信息泄露案中,某公司多名员工将2.3亿条用户信息明码标价出售,涉案超千万元。经查,这种行为在公司内部已存在多年且无人举报,员工普遍认为“国外科技公司也有数据交易,行业都这样,我只是跟着做”,群体失范叠加观念误导,直接消解了个体的羞耻心。

3. “反道德”言论的传播误导。网络中部分“反道德”言论,大量借用西方“反传统”“反权威”的极端话语体系,借助算法推送广泛传播,比如“老实人吃亏”“道德是弱者枷锁”等观点。2024年某社交平台监测数据显示,此类内容年传播量超7.3亿次,相关话题讨论量达1.2亿条,其中34.8%的内容会引用“西方案例”佐证。这些言论不断冲击公众的道德认知,让部分人逐渐认同“无耻即聪明”的扭曲观念,进一步侵蚀羞耻心的存在基础。

三、教育与制度疏漏:耻感培育体系的缺位

羞耻心的养成既需教育的正向引导,也需制度的刚性约束,而两者的双重缺失,叠加对西方价值观“精华与糟粕”的甄别教育不足,直接导致耻感文化难以传承。

(一)教育对“成人”功能的忽视

1. 应试导向挤压德育空间。长期以来,教育体系侧重知识灌输与应试能力培养,德育沦为形式,对西方价值观的批判性、甄别性教育更是严重不足。2024年某省教育厅《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统计报告》显示,中小学平均每周德育课时占比仅8.5%,且62.3%的德育课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涉及“中西方价值观对比与甄别”的内容不足5%。2024年6月某省高考作弊案中,涉案教师坦言“日常只抓解题技巧,没讲过诚信应考的重要性,更没教过如何辨别西方‘功利化考试’观念的危害”,正是德育缺失的典型体现。

2. 传统文化传承断层。传统“耻感文化”的精髓未得到有效传播,多数青少年对“礼义廉耻”的认知仅停留在字面,同时因缺乏对中西方文化核心差异的理解,容易被西方表面化的极端价值观吸引。2024年某省教育部门《青少年传统文化认知调查》显示,63.7%的中学生不能完整表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含义,58.2%的学生不清楚“耻”在传统道德中的核心地位;而47.9%的学生能说出西方“个人自由”“追求个性”等词汇,却不理解其适用边界,自然无法将耻感内化为行为自觉。

3. 家庭德育的缺失。现代家庭多关注子女学业与物质需求,忽视道德教育,更缺乏对西方价值观的筛选引导。2024年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显示,仅24.1%的家长“每周和孩子讨论1次道德伦理问题”,41.3%的家长“更在意成绩排名而非品德”,仅有9.8%的家长会主动分析“网络上西方价值观言论的对错”。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难建立健全的耻感认知,容易被不良观念带偏。

4. 网络教育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长期接触碎片化网络信息,易受不良内容误导,而网络上未经筛选的西方极端价值观内容,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影响。2024年某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日均上网2.7小时,其中30.8%接触过低俗、暴力内容,22.3%接触过“西方极端个人主义”“道德虚无主义”言论,这些信息不断冲击青少年的道德底线,显著削弱其羞耻感知能力。

(二)制度约束与惩戒的不足

1. 违法成本低于获利收益。当前部分领域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让不法分子敢于突破道德与法律边界,而部分人还以“西方某些领域监管宽松”为借口,淡化违法的羞耻感。以制假售假为例,2024年某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此类案件平均罚款仅为违法所得的17.3%,低于多数行业利润率。2024年8月某特大假酒案中,涉案超1.2亿元,主犯竟称“国外也有小作坊仿制酒,我只是模仿”,最终因“认罪认罚”仅被判3年缓刑4年,这种惩戒力度难以形成震慑,更无法培育耻感。

2. 道德失范的惩戒空白。对于“法律管不到、道德能约束”的失范行为,缺乏有效约束机制,而西方“道德是个人选择”的极端观念,进一步弱化了社会对这类行为的惩戒共识。如职场“抢功推过”、社交“造谣传谣”等行为,虽遭舆论谴责却无实质惩戒。2024年某社交平台“网红造谣诋毁同行案”中,涉事网红编造虚假信息导致同行损失超百万元,还辩解“国外网红也有类似‘争议营销’”,最终仅被禁言15天,复出后仍有大量粉丝,毫无悔改之意。

3. 监管机制存在滞后性。面对新型网络失德行为,监管体系未能及时响应,而部分失德者利用“西方互联网自由”的极端话语包装自己,混淆公众认知。2024年5月某“黑产团伙传播淫秽物品案”中,涉事团伙通过作弊软件批量操作账号,引流至色情平台,还宣称“这是互联网自由”,此类行为持续6个月才被查处,监管滞后让许多人滋生“不会被发现”的侥幸,丧失事前约束的羞耻心。

4. 信用体系与道德评价脱节。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多聚焦经济领域(如借贷违约),未将道德失范行为全面纳入,也未针对“受西方不良观念影响的失德行为”建立专项约束。2024年国家某部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展报告》显示,仅11.2%的城市将“公共场所严重不文明行为”记入信用档案,且多未与教育、就业挂钩,无法通过信用惩戒倒逼人们敬畏道德、理性看待西方价值观,培育羞耻心。

结语

羞耻心的式微不是不可逆的文化衰退,而是社会转型期多重矛盾的集中显现,其中西方部分极端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变量。从孔子的“有耻且格”到现代社会的道德重建,核心在于实现“德治与法治”的互补:教育层面,可在中小学开设“中西方价值观对比实践课”,用“诚信考试”“社区服务”等案例教青少年辨别极端观念;高校可在经管、法学等专业加开“职业伦理与西方糟粕价值观批判”课程,避免功利化倾向。制度层面,可将“恶意造谣”“公共场所霸座”等道德失范行为纳入信用档案,限制其购票、贷款等权益;对“借西方观念淡化失德”的行为,加大惩戒力度,如对涉事网红、主播实施行业禁入。

每个人也能从小事做起:看到“西方极端个人主义”言论时主动反驳,遇到他人失德时温和提醒,在潜移默化中守护耻感文化。当个体有道德自觉、社会有制度保障,羞耻心便会重新成为维系文明的纽带,支撑起整个社会的道德天空。

来源:玄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