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重要启示!成为职场的长期主义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23:00 3

摘要:在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中,短期主义者往往消耗时间换取任务完成,而长期主义者则在每一个日常决策中,有意识地投资于能带来“复利”的核心能力。

在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中,短期主义者往往消耗时间换取任务完成,而长期主义者则在每一个日常决策中,有意识地投资于能带来“复利”的核心能力。

“复利型”能力不会因项目结束而失效,不会因岗位变动而贬值,反而会随着时间积累,帮你做出更精准的决策,交付更显性的成果,最终将个人成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职业生涯加速度。

今天,湛庐君从4本好书里摘录了最适合职场人的一套职业能力升级框架,打造你的“复利型”能力!

并非泛泛而谈的建议,而是共同回答了当今职场对一个成熟职业人的核心期待:不做一个被动的任务执行者,要做一个能主动识别问题、整合资源、并驱动业务成果的“价值创造主体”。

戳此>> 加入会员!全年享五折!一单即可回本!

把工作收缩到所分配的时间范围内

《时间盒》

只需完成少数关键任务,就能贡献绝大部分生产效益。

高效的执行者在个性、优势、劣势、价值观和信仰方面差异很大。他们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能够做正确的事。

——德鲁克

一直以来,帕金森定律的核心被广泛认可:“工作会膨胀以填满计划完成它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你要花30分钟整理房间,那么完成这项任务就会占用你整整30分钟;而如果你有60分钟可用,完成这项任务会占用你60分钟。

帕金森定律所描述的时间浪费现象与拖延症有关,甚至可以说它是拖延症的一种表现。然而,时间盒管理法恰恰抓住了这句格言的反面:工作会收缩到所分配的时间范围内。

这一观点得到了科学研究的支持。在一项实验中,30名大学生被要求判断四组照片。实验开始之前,实验人员告诉其中一组他们将要看的第四组照片已被取消。然而,即使知道最后一组照片被取消,他们完成任务所花费的时间也几乎与其他组一样长;判断三组照片的工作所花费的时间膨胀到了所分配的时间。

每当出现额外的空闲时间时,人们就可能会在当前任务上表现得漫不经心,而这种低效将付出的代价是不菲的。这种效应在多次重复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

当然,所谓的定律也有其局限性。你可能会限定自己在1小时内从头开始写一份1万字的提案,但实际上你可能完成不了。时间盒不是魔法。上述研究通常声称可以节省1/4到一半的时间。一些研究还表明,随着分配时间的减少,任务质量也会下降。

这些观点似乎都很合理:一方面,当截止日期尚遥远时,可能导致我们的工作强度降低;另一方面,这种降低是有限度的。尽管如此,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种规律,就可以将产出提高1/3,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越深入理解,越能掌握主动权

《精准理解力》

越能深入理解工作重点,越容易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权。

当你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为目的训练理解力时,必须首先明确你的理解对象。只有知道了自己应该去理解什么,你才能有意识地去理解。

在进行理解之前,你必须清楚自己要理解的对象。理解能力强的人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本章将介绍人们在工作中需要理解的10个对象,你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思考这些对象具体指的是什么。

1.理解目的,从根本目的出发进行思考

在面临选择或决策的时候,你可以回到事情的原点,从根本目的出发进行思考。

2.理解主题与概念,在沟通中掌握主动权

能够深入理解主题和概念的人,更容易在会议、洽谈和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3.理解系统,捋顺整个工作流程

在专注于眼前的同时,你也要把握系统的运作情况。

4.理解理由,多问一句“为什么”

多问“为什么”可以帮助你明确做某件事的理由(见图)。

5.理解背景,找到事物背后潜藏的信息

背景是指事物背后潜藏的信息。背景大多不易被人察觉,因此,你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去理解背景。理解了背景,你就会更容易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6.理解前提,明确事物成立的先决条件

你在理解事物时,一旦发现前提变了,就需要重新进行思考。能敏锐地明确工作前提的人,会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理解更加精准。

7.理解现状,给出恰当的处理方案

在工作中,恰当地理解现状,能帮助你采取下一步行动,提高工作效率。

8.理解风险,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

只有精准地理解了风险,你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9.理解职责,清晰划分职责边界

把握自己和他人的工作范围。对职责范围认知不足的人,会去插手他人的工作,或对他人的工作评头论足。

10.理解行动,避免贸然行动带来的麻烦

理解能力强的人,在接收信息后立刻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是亲自采取行动,还是把工作交给别人负责。

善于与人建立「弱连接」

《权力进化论》

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经济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发表了一项关于求职过程的研究。在考察了波士顿地区282名求职者的求职经历后,格兰诺维特发现,大多数工作都不是通过诸如投递岗位申请、回应招聘广告等正式渠道获得的,而是凭借各种社会关系提供的非正式信息取得的。

这一研究带来了一个意外发现:对找工作最有用的并不是与家人、朋友以及亲近的同事的强连接,而是与那些偶然认识的人的关系,或称“弱连接”。

这一发现其实也符合我们基本的认知:强连接中的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与彼此有很深的渊源,这意味着大家几乎共享所有信息、拥有共同的关系和视角。然而,弱连接中的人们则更有可能接触到不同的信息源和社会圈子,因而也更有可能为彼此提供非冗余的信息和关系。非冗余信息更加新颖,所以也具有更高的价值。研究也表明,弱连接与更高的创造力有关,原因同样在于,弱连接能让人接触到多样化的视角、想法以及信息来源。

弱连接怎么会有用呢?其实只要有一点关系,也比素不相识来得强,所以才会有“友情推介”这样的说法。人们更偏爱和自己相似的人,也更偏爱和自己隶属相同的圈子、可以并称“我们”的群体内成员。事实上,要从“他们”到“我们”,要营造共享社会身份的感觉,根本不需要多么深厚的社会关系。很多时候弱连接足以带来很高的可信度,决定交易是否成功。

继格兰诺维特的研究之后,相关研究也考察了弱连接与情绪和心理幸福感的关联。一项覆盖了242名本科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在班上与越多同学有互动,就越会感到快乐,越有归属感。后来,有研究专门观察了弱连接的部分,并纳入了社区中成年人的样本,也复现了上述结论:“与自身社交网络边缘的个体互动,可能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社交和情绪幸福感。”

弱连接的重要性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很直接:不要把太多时间花在太亲近的人身上,相反,你应该确保自己在众多不同的组织和行业中广泛结识不同的人。你永远也想象不到,什么时候在这些人当中,刚好有谁会掌握着对你的工作绩效或者事业前景至关重要的信息。

把「想法」落地成为「策划」

《萧条中的生存智慧》

认为策划是否好取决于生意点子的观念,是日本商业人士的一个错误观念。所谓策划,就是制定目标,并做规划以实现目标。只要目标设定和实现方法明确,并不需要独特新颖的点子。

我在制订策划时的基本思路,就是我日常遵循的以下7个步骤:

1.把握现状(现在发生了什么)。

2.筛选课题(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3.课题改善的可能性(问题有可能改善吗)。

4.设定目标(何种问题要改善到何种程度)。

5.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如何实现改善)。

6.验证经济性(收支状况将如何变化)。

7.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一旦计划执行,会有什么样的风险)。

先要收集信息,把握现状,从中调查出课题和改善的可能性,再从若干可能改善的点中锁定目标,考虑实现目标的手段。

另外,还要验证这个策划将会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利益,蕴藏着什么样的风险。只有经历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之后,策划才能在商业活动中产生价值。

未完成以上7个步骤的策划,仅仅是想法而已。止步于想法,任何标新立异的策划都没用。

比如,有一份关于潜在畅销商品的策划,但如果公司已经推出了市场占有份额大的同类商品,那再投放新商品就没有意义。

所以在这种状况下还提出相似策划,就是因为忽略了第1步“把握现状”和第2步“筛选课题”。

再比如说,可以确定某商品会成为畅销商品,但相关策划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有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才能办到。作为中小企业却提出这样的策划,这是因为没有进行第6步“验证经济性”。

相反地,即便商品策划平凡无奇,但只要制订时的前后步骤完成得当,也可以说是一个好的策划。不要因为构思不新颖而烦恼。

本期策划:芦丁

编辑:芦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拜托点下“在看”

来源:鼎力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