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左忠毅公诞辰四百五十周年研讨会侧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20:11 3

摘要:孟秋时节,金风送爽。桐枞大地,文脉涌动,贤风浩荡。历经半年多的精心筹备,由左氏家族牵头,左克政宗亲统筹组织的纪念左忠毅公诞辰四百五十周年研讨会如期举行。这场集网络征文、学术研讨、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盛会,不仅是左氏后裔对先祖的深情缅怀,更是各界人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忠毅之光昭日月 文化薪火永相传

——纪念左忠毅公诞辰四百五十周年研讨会侧记

孟秋时节,金风送爽。桐枞大地,文脉涌动,贤风浩荡。历经半年多的精心筹备,由左氏家族牵头,左克政宗亲统筹组织的纪念左忠毅公诞辰四百五十周年研讨会如期举行。这场集网络征文、学术研讨、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盛会,不仅是左氏后裔对先祖的深情缅怀,更是各界人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先贤精神的生动实践,为这个金秋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热度。

一场成功的文化盛会,始于周密的筹备与广泛的动员。自筹备之初,左氏家族便确立了“以文为媒、以史为鉴、以精神为纽带”的活动理念,将网络征文作为纪念活动的重要开篇。同济大学左克红先生主动担纲,通过《宰相府六尺巷文化》《文乡枞阳》两大深耕地方文化的自媒体平台发出征文启事,面向全国征集与左忠毅公相关的文章、小说、诗词歌赋等作品。

两大平台的影响力与左忠毅公的历史感召力相得益彰,征文启事一经发布便得到全国各地文友的积极响应。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文人学者到普通文史爱好者,大家纷纷以笔为敬,或追忆先贤事迹,或解读精神内涵,或抒发传承之志。短短数月,共征集到各类作品300余篇,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左忠毅公的敬仰之情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

为保证作品质量,两大平台的编辑与主编组成评审组,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来稿进行细致筛选。那些立意深刻、文笔精湛、情感真挚的佳作陆续在平台公开发表,引发读者广泛共鸣。对于未能刊发的作品,左氏后裔特意通过电子邮件表达谢意:“每一篇来稿都是对先贤的敬意,每一份参与都值得铭记,这份支持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此外,主办方还从发表作品中评选出优秀篇目,为作者发放了微薄稿费。左克红先生在宗亲聚会时坦言:“这点稿费谈不上奖励,只是我们对文友们热忱的一份回应,更希望以此次征文为契机,让更多人了解左忠毅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笔墨相传中延续生命力,将‘两个结合’的精神落到实处。”

如果说征文活动是全民参与的文化预热,那么线下学术研讨会则是专家学者们深度解读先贤精神的思想盛宴,9月13日的研讨会现场,座无虚席,气氛庄重而热烈。来自史学界、文学界、书法界及地方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不同维度切入,为左忠毅公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安徽省电视台高级编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柯宏胜教授率先发言,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左光斗与其先祖柯乔进行了八个维度的深度对比,引发全场深思。“二者同为平民出身,凭借勤学苦读与不懈拼搏,最终金榜题名,跻身仕途,这是寒门学子奋进的典范;同为清廉为官,始终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堪称‘父母官’的标杆。”柯教授特别提及二人在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柯乔主持修建汉江长江大堤,有效抵御水患,守护一方平安;左光斗在静海任职时,大力兴修水利,推广水稻种植,成功缓解了北方粮食短缺的难题,二人都以实干造福百姓。”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的刚正品格:“面对朝堂邪恶势力,皆敢于犯言直谏,绝不妥协退让,最终都遭受不公正待遇,五十多岁含冤而逝,死后才得以平反,获国家祭葬哀荣。这种代代相传的气节,正是中华文化的脊梁。”

明史专家章宪法教授的发言则将视野提升至国运兴衰的高度,其论断振聋发聩。他指出,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君子并非简单的“清流”,而是大明王朝的“锁钥”之臣。“他们兼具家国情怀与治国才干,在朝堂之上坚守原则,在地方治理中务实为民,是维系王朝正常运转、推动社会自我革新的核心力量。”章教授语气沉重地表示,这些君子的牺牲,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国家的重大损失——“他们的离去,让大明王朝失去了自我疗伤、自我救赎的最后机会,最终走向覆灭。这段历史教训深刻,值得我们永远反思借鉴。”

枞阳县家谱馆陈靖先生则从更细腻的文化视角,解读了左光斗的艺术魅力与人际网络。在书法研究领域,陈靖先生提出独到见解:“左光斗的书法兼具‘干净’与‘遒劲’之美,笔画间透着刚正不阿的风骨,与同时期董其昌的圆润柔和的墨韵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又交相辉映,展现了明代文人书法多元的艺术追求。”而在交游方面,他通过梳理史料发现,左光斗与桐城方氏、戴氏、周氏、吴氏等历史文化世家交往密切,彼此砥砺,共同推动了桐城文化的发展。“唯独与阮大铖之间因政见分歧产生误解,最终遭其出卖,这段往事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凸显了左光斗坚守原则的可贵。”

左光斗研究专家吴纯生老师的分享,则为与会者打开了走进先贤精神世界的大门。他深耕左光斗诗文研究数十年,从《左光斗诗文集》中的一篇篇诗文入手,剖析其内心的家国情怀、民生关切与文学追求。“左光斗的诗文不尚浮华,多为纪实之作,或记录百姓疾苦,或抒发报国之志,字里行间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吴纯生老师还带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左光斗传》,这本书经著名学者李琳琦作序推荐,史料翔实,论述深刻,成为本次纪念活动的一份厚重“献礼”。吴先生说:“值此左光斗诞辰四百五十周年这个特殊节点出版此书,既是对先贤的致敬,也希望为后人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资料。”

在这场研讨会上,左氏宗亲的发言尤为真挚动人,他们以家族传承者的视角,为左光斗研究注入了温情与温度。左中宗亲是研究家族历史的资深爱好者,其著作《左光斗及其家族》早已成为左光斗研究的重要参考。此次他带来了新作《铁骨御史左光斗》的写作体会,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我们不能把左光斗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首先是人,有亲情、有友情,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他结合史料细节,讲述了左光斗被逼退“赃款”时的内心挣扎——“先生曾无奈自问,为何不像其他官员那样收受礼金,如今竟陷入如此困境。这便是‘清廉’的代价,也是他最真实的人性体现。”这番话打破了历史人物的“符号化”形象,让在场者深刻感受到,左光斗的清廉并非天生的“神性”,而是在抉择中坚守的“风骨”,更显其精神的伟大。

更令人动容的是左氏家族的亲情传承故事。中国原民政部社会司领导左以仁宗亲,是左光斗八弟光明公的后裔。由于历史原因,其支系与老家失联长达两百多年,但家族中始终流传着关于左光斗的传说,对故土与宗亲的思念从未断绝。得知此次纪念活动后,左以仁不远万里从外地赶回枞阳,不仅全程参与研讨,还将自己与子女创作的书画作品郑重献给祠堂。“寻亲之路走了几百年,今天终于回家了。”他在发言中深情讲述了家族代代相传的思念、四处寻访的艰辛,以及重逢时的激动与感慨,“亲情是割不断的纽带,而先祖的精神更是我们家族凝聚的核心。这份精神遗产,我们要永远传承下去。”

《文乡枞阳》平台的陈明华与钱忠两位老师,作为地方文化的传播者,从地域文化塑造的角度分享了见解。他们指出,桐枞大地之所以被誉为“气节之乡”,与左光斗等先贤的精神滋养密不可分。“左公的清廉正直、刚正不阿,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桐枞人。从明清时期的文人志士,到近现代的爱国先驱,这种气节始终是地方文化的核心特质。”他们呼吁,今后应进一步挖掘左光斗精神的时代价值,通过更多文化活动让“气节之乡”的品牌更加响亮。

研讨会的尾声,征文活动的发起者克红先生再次登台,围绕“左光斗与桐城派的产生、演进及衰落”展开专题发言。他提出,左光斗的文学主张与人格魅力,为后来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养分,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为桐城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补充史料、交流见解,让研讨的氛围达到高潮。在做总结时,克红先生特别强调:研究历史一定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不能为了博眼球而刻意用历史修正主义的眼光曲解历史,只有坚守正义,才能弘扬正气,更好地继承左光斗的爱国精神与清廉气节。

一场盛会的成功,从来离不开幕后默默付出的身影。在研讨会的致谢环节,当主持人念出一串名字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克政、延雄、左净、克祥、克庆、克明、国金、立新、左霄、延平、玉方、左雷、志环、爱华、小满、左钱、泽浩等一线工作人员,半年多来奔波于各地,从活动策划、联络协调到现场布置,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武林、美银、小羊、向华、延才、宗九、卫国等左氏家族的企业家们,主动承担了活动的部分经费,以无私奉献为盛会保驾护航。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辛勤付出,才让这场跨越地域、联结各界的文化盛会得以有条不紊地在多地成功开展。研讨会还邀请了全国各地左氏代表参加了纪念活动,陕西省左氏宗亲会会长左祖富、江苏左氏宗亲会左涌章、安徽左氏宗亲会左德昌、左氏七松堂左斌等会长相继发言,会议还邀请到了江淮汽车集团原董事长左延安教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教授做企业发展与金融助力方面的专题讲座,获得与会来宾们的高度赞扬。

当研讨会落下帷幕,参会者们仍意犹未尽。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对左忠毅公精神的理解,更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左忠毅公身上的清廉正直、爱国为民、刚正不阿,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新时代所需的精神养分。

四百五十年岁月流转,左忠毅公的身影从未远去;一场研讨会的结束,恰是精神传承的新起点。相信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左忠毅公的忠毅之光将永远照耀后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将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左光斗诞辰四百五十周年纪念委员会供稿)

来源:艺术生文化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