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7日播出的《文脉春秋(襄阳)》拍的很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地理位置优越、战略位置重要、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襄阳,比如襄阳古城、护城河、昭明台、樊城、鱼梁洲、荆山等,当然还为我们展示了襄阳在东汉末年、唐朝的繁华。
2025年9月17日播出的《文脉春秋(襄阳)》拍的很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地理位置优越、战略位置重要、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襄阳,比如襄阳古城、护城河、昭明台、樊城、鱼梁洲、荆山等,当然还为我们展示了襄阳在东汉末年、唐朝的繁华。
上面的介绍虽能给襄阳方面带来安慰,但对他们来说恐怕更多是失落,因为重头戏诸葛亮和“古隆中”占据很小部分。
宣传片用“相传”说“古隆中”是三顾茅庐的地方,“相传”和“号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不确定的意思,换句话说“相传”有明褒实贬的味道。实际上避讳汉殇帝刘隆,东汉末年根本没有“隆中”地名,所以东晋襄阳人习凿齿虚构了东汉“南阳郡邓县隆中”这个地名,这是其一。其二,汉江分南阳郡和南郡,2021年5月“古隆中”通过宣传片“认定”自己属南郡,那么它就不可能是三顾茅庐发生的地方。
宣传片引明清襄阳府志说诸葛亮曾在“学业堂”学习,但据《后汉书·刘表传》和《三国志·桓阶传》记载,学业堂是刘表在建安五年(202年)平定张羡叛乱后创办的,而此前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就“躬耕于南阳”了,所以诸葛亮没有在襄阳“学业堂”读过书,而是在南阳学习、总结、吸取、消化、运用南阳先贤的智慧才能。
值得注意的是,宣传片只字不提《出师表》,不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提南阳郡、邓县,更没说“古隆中”属南阳郡管辖,这显然是弱化“古隆中”和诸葛亮躬耕地的关联。宣传片只字不提所谓的”襄阳豪华人脉圈”,这显然是弱化诸葛亮和襄阳的关系。
我们注意到这部宣传片是《文脉春秋·历史文化名城篇》的一部分,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南阳肯定会榜上有名。和2024年1月播出的《跟着书本去旅行(南阳)》,2025年4月播出的《三餐四季(河南篇)》一样,《文脉春秋(南阳)》篇播出时,大家一定能够能看到《出师表》,看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看到卧龙岗,看到诸葛庐,因为这里是“南阳”,因为这里是诸葛亮躬耕地,是三顾茅庐发生地,是“草庐对策”提出的地方。
最后我想说的是,地理上只有“南阳盆地”而没有“南襄盆地”。在襄阳方面宣称“古隆中”属东汉南阳郡管辖的情况下,宣传片更应用“南阳盆地”,我们希望《文脉春秋》能够在修正错误。
这部宣传片为我们了解襄阳提供了重要帮助,我想有机会还是去走一走,逛一逛,毕竟“襄阳,远不只三顾,襄见恨晚”。
来源:断鹰攀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