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学界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暗藏着最深的谜团。近日,两位数学家——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Susan Hermiller与长期合作伙伴Mark Brittenham——正式推翻了一条流传近一个世纪的数学猜想。
在数学界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暗藏着最深的谜团。近日,两位数学家——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 Susan Hermiller 与长期合作伙伴 Mark Brittenham ——正式推翻了一条流传近一个世纪的数学猜想。
他们的成果聚焦于 “解开一个结需要多少步” 这一根本问题,也就是所谓的 “解结数(unknotting number)”。过去数学家普遍相信,当你把两个结拼接在一起(称为“连和结”)时,其解结数应当等于两个结各自解结数的总和,这被称为 加和性猜想(additivity conjecture)。这条猜想看似直观,甚至被许多人视为结理论中最自然的定律之一。
然而,Hermiller 与 Brittenham 用十余年的计算机“苦功夫”,最终发现了一个反例:当他们把两个 (2,7)环面结 拼接在一起时,解结数居然比预期的更小。这一发现等于宣告:加和性猜想彻底破产。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由此推导出一系列无限多的反例,说明解结数的行为比人们想象中更加混乱和难以预测。
正如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数学家 Allison Moore 所形容的那样:“当我看到论文时,我忍不住惊呼出声。这就像在数学的世界里竖起了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我们对这个问题,其实一无所知。”
故事要追溯到 1876 年。那一年,苏格兰数学家 Peter Guthrie Tait 在研究结的本质时,提出了一个直觉:如果我们想衡量一个结有多“复杂”,也许可以数一数,要经过多少次“交叉点变换”才能把它彻底解开。
所谓交叉点变换,就是把一个结平放在桌面上,选择某个交叉点,把上下位置调换过来,再把绳子粘好。经过足够多次这样的操作,最终任何结都能变成一个普通圆圈。Tait 将所需的最小操作次数称为“结的复杂度”,今天我们叫它 解结数(unknotting number)。
这个想法为后来整个结理论(knot theory)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问题在于:解结数既直观,又异常难算。即便一个结看起来很复杂,它可能只需要少量变换就能解开;而另一些貌似简单的结,却可能暗藏高复杂度。Tait 自己也在信中向朋友麦克斯韦坦承,他担心自己“过度沉迷于某种直觉”,而忽略了真正的本质。
进入 20 世纪初,数学家们开始思考一个更系统的问题:当两个结“拼接”在一起,解结数会如何变化?德国数学家 Hilmar Wendt 在 1937 年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猜测:拼接后的解结数应该等于两个结各自解结数的总和。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 加和性猜想(additivity conjecture)。
这条猜想的吸引力在于,它能给结的复杂度提供一个“整齐划一”的衡量方式。如果它是真的,那么只要掌握了“质数结”(prime knots)的解结数,所有结的解结数都能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来,整个结的世界会像数论一样井然有序。
然而,数学的魅力就在于:看似合理的东西,往往需要极其坚实的证明。几十年来,数学家们没能找到一个直接的反例,也没能给出完整的证明。这个僵局让加和性猜想一度成为结理论的“信仰”,一种尚未确认但被广泛接受的秩序假设。
1985 年,美国数学家 Martin Scharlemann 做出了突破:他证明了,当两个结的解结数都是 1 时,它们拼接后的解结数必定是 2。这让人们对加和性猜想更加信心满满,似乎“秩序”真的存在。此后,这个结果被扩展到更多类别的结,进一步巩固了猜想的地位。
但与此同时,一些人也感到不安:为什么始终没有通用的证明?会不会隐藏着某个反例?
进入 21 世纪,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数学家们开始尝试借助电脑来“硬算”解结数。Susan Hermiller 和 Mark Brittenham 在十多年前就立下目标:利用计算机系统化地研究解结数的性质。
他们使用的软件叫 SnapPy,这是一个专门研究三维几何与结的工具。通过它,他们可以快速识别出某个图像对应的结,并比较不同结之间的关系。Hermiller 和 Brittenham 的方法很“笨拙”:他们从一个复杂的结出发,尝试各种可能的交叉点变换,得到大量新结,然后逐一用 SnapPy 识别,再继续操作。这个过程不断循环,持续了 上百万次实验,生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甚至搞出了一个“土法超算”:既借用了大学的超级计算机,也用旧笔记本拼凑成“计算农场”,靠人力搬运数据(所谓的“sneakernet”——用脚步传输数据)。有的笔记本因为过度运算而冒烟、放火花,最后被“光荣退役”。
这一切的努力,最终在 2024 年底得到回报。某一天,程序的输出文件里跳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提示:“CONNECT SUM BROKEN”。那是他们自己预设的调试提示——意味着找到了加和性猜想的反例。他们起初不敢相信,反复检验代码,甚至用绳子把那个结打出来,亲手做了解结实验,确认了结果。
这个反例就是:把两个 (2,7) 环面结 拼接起来,解结数并不是预期的 3+3=6,而是 5。看似微小的差距,却足以推翻近百年的“常识”。更令人震撼的是,他们进一步证明,这样的反例并非孤例,而是可以衍生出无限多个。
随着这篇论文的发布,加和性猜想宣告终结。结理论界一方面感到惋惜:秩序的梦想破灭了,解结数的世界比想象中更混乱。另一方面,这也让研究者兴奋:一个新的探索方向被打开,关于解结数的复杂性、随机性与潜在规律,都将成为未来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来源:老胡科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