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咚咚咚呛"锣声起,萍乡春锣艺人以"见赞"艺术见物赞物、见人赞人。这门艺术形式灵活多变,既可登堂入室,也能走村串巷。一个"春"字,蕴含无限喜庆与希望,让这门从街头走来的曲艺,正以其独特魅力唱响赣鄱大地,成为闪亮的萍乡文化名片。
本期导读
"咚咚咚呛"锣声起,萍乡春锣艺人以"见赞"艺术见物赞物、见人赞人。这门艺术形式灵活多变,既可登堂入室,也能走村串巷。一个"春"字,蕴含无限喜庆与希望,让这门从街头走来的曲艺,正以其独特魅力唱响赣鄱大地,成为闪亮的萍乡文化名片。
行走于春天的锣鼓
——萍乡春锣记事
文/肖麦青
01
多年过去,那种独有的锣鼓节奏
至今仍然敲击在我的心上
初识家乡一种名叫“春锣”的曲艺形式,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从京剧团调到了市文化站(现在叫群众艺术馆)工作。作为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不单是写戏曲剧本,还要写一些别的演唱脚本,比如说快板词、表演唱、莲花落、三句半、渔鼓词……这其中当然也有春锣词。许多年过去,那种独有的锣鼓节奏,至今仍然敲击在我的心上:
咚咚咚呛……咚咚咚呛……咚呛咚呛,咚咚咚呛……
这称之为春锣的“过门”,或者是段落之间的间奏。就像是一个想说话的人就要打开自己的话匣子,诙谐、逗乐的词就像水流般淌出来。
春锣是流传于湘赣边界萍乡境内的一种民间艺术,采用萍乡方言演唱。演唱者的装扮十分独特:一条黄色绸带将一面小鼓系在腹部左侧,鼓边再挂上一个小铜锣,说唱的人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交叉敲打出一种富有节奏的鼓锣声。一边用方言七字句说唱着让人爱听的话。它简便灵活如同快板书,不需舞台,不要布景,一个人就可以敲起来,唱起来。
图为春锣演唱者的装扮 源于网络
关于这种艺术形式的起源,因鲜有历史文献记载,难成定论。至今有三种说法:一是“报春说”。旧时历书未普及,报春人就身背锣鼓,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歌,挨门串户提醒人们及时播种,这也许就是春锣的雏形;二是“迎春接福说”。在历书普及之后,人们不需要再敲锣报春,于是变成了迎春。说唱者身背锣鼓,新年伊始不仅为人们传吉报喜,还开始说唱一些让人高兴的故事;还有一种是“周吴说”:古时有姓周的和姓吴的两人,到长沙做生意亏了大本,走投无路之时想了一个法子:他们做了一面小鼓,每天走街串户,敲锣打鼓,见谁赞谁,以求施舍,沿途乞讨回乡,最后终于成功。穷人仿而效之,春锣从此成了穷人谋生的一种手段。民间艺术研究者戏称之为:“乞讨的艺术”。
02
一些春锣曲目
频频在国内各种重要艺术赛事中获奖
春锣俨然成了萍乡的一张“文化名片”
春锣这种形式后来慢慢传到了邻近的宜春、万载,传到了湖南的醴陵和浏阳。其特点是见什么就可以赞什么,称之为“见赞”。见人赞人,则上至三皇五帝、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能;见物赞物,则绸缎丝棉、烟茶酒果、竹禾药材、桌椅板凳无一不可;见事赞事,则起屋造船、修桥补路、蒸酒熬糖、纺纱织布,皆可入词……但“见赞”是需要机智的,面对不同的表演对象和环境,表演者要能够应对自如,左右逢源,让人高兴。一个有经验的老艺人,脑子里必须要记住上百个小段子,不然就很难应付。听说春锣艺人只有一个地方不敢去——中药铺,药铺里几百味中药药名,可令艺人们望而却步。
传统的春锣曲目多为短篇、小段,而到了近代,春锣艺人开始演唱《香山记》《许真君斩孽龙》等中篇故事。几十年前,我写有关安源工人运动的书,就读到过上世纪二十年代安源工人中流传的歌谣《劳工记》,长达数百句。应该说这就属春锣词,称得上是革命文艺之首创。
图为春锣表演 源于网络
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春锣时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形式单调。无非是用本地俚语的七字句,一边唱,一边敲而已。实际上我没有掂量出这种说唱艺术的妙处。
后来,我改行做了文学编辑,也就离“春锣”越来越远。但这些年在文联工作,许多关于春锣的消息不断传来:一些春锣曲目频频在国内各种重要艺术赛事中获奖,春锣俨然成了萍乡的一张“文化名片”。虽然萍乡春锣早就进过京城。在1956年全国第一届民间文艺汇演上,上栗艺人荣孝善第一次将萍乡春锣搬上北京舞台。但真正造成大“响动”,还是最近这二十几年。
有心人将优秀春锣曲目做成了光盘,上市后畅销。一时间,萍乡街头巷尾都散布着“咚咚咚呛……”的春锣之声,让人真正感受了一番“萍乡味道”。我的老同事朱建辉因春锣而“红”了起来,他熟悉萍乡民间俚语,写了很多春锣唱词。他写的春锣唱词风趣、幽默、诙谐,说的是萍乡话,讲的是家乡事,每每总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他的作品有一个重要的表演者,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春锣大王”的雍开全。
图为“春锣大王”雍开全 源于网络
03
千里迢迢把春送
要把春事赞一轮
雍开全本是采茶剧团的一名演员,老艺人邓小岩的得意门生,后来还担任了剧团的副团长。他嗓音洪亮、宽厚,是采茶剧团的主角。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了春锣,从此竟一发不可收。他将萍乡采茶戏的“反情调”融合在萍乡春锣里,正好打破了该曲种唱腔低调平淡,吐字不清等缺陷。声腔时而平稳低沉、时而激扬高亢,春锣开始有拖音、有腔、有韵。这种声调和韵律的起伏变化,无疑让春锣获得了新的情感表现空间。
他又从嗓音洪亮的年轻人里带出了几名高徒,这其中就有易国华和彭利萍。正是这对搭档,将一曲春锣《古怪歌》打出了省外,唱出了大名。彭利萍其实也是一名出色的采茶戏演员,却无意中成为萍乡第一个女声春锣表演者。人们又将春锣的单人唱发展到两人或多人唱,从单纯的锣鼓伴奏基础上,又增加二胡、琵琶、唢呐等乐器伴奏。这种原来单调平淡的艺术形式,开始显得丰富多彩起来。
图为彭利萍与易国华搭档表演 源于网络
相比于萍乡渔鼓和萍乡莲花落,春锣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说唱艺术似乎更具生命力。萍乡渔鼓曲调其实也很美,且擅长叙事,萍乡莲花落是似唱似说的一种艺术形式,人称为萍乡的“京韵大鼓”。但这两种形式都有“日薄西山”之忧,只有春锣越打越响亮。
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春锣已经成为一种可分可合、可大可小的十分灵活的说唱艺术,既可以众人唱和,入得大堂;也可以“单打独斗”,进得村舍。何况,一个“春”字,隐含几多喜庆,几多希望。凡商家开张,喜庆庆典都少不了来一曲春锣去赞上一番,以图个吉祥。再加上它语言风趣、诙谐,让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平添一分率真的快乐,一种从容和淡定,一种真诚的祝愿。
写此文时正是春天,耳边自然响起春锣《送春》的一段词,头几句就如沐春风,令人心喜:
左脚踏在金阶上,
右脚走进贵府门。
千里迢迢把春送,
要把春事赞一轮……
图为春锣表演 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肖麦青,江西萍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第六届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曾任萍乡市文联主席、萍乡市作协主席。著有:诗集《远去的流泉》、散文集《雪落无声》《行走赣西》《烟雨安源》,长篇报告文学《诺言沉重》《钢铁记忆》,长篇历史传记文学《晚清悲风》等。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