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狂欢到价值回归—由张雪峰多平台账号被禁止关注说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21:46 1

摘要:张雪峰事件,折射出互联网内容治理的深层逻辑与社会舆论生态的复杂博弈。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平台合规机制、政策监管导向与公众人物言行边界的多重碰撞,具体可从以下维度解读:

张雪峰事件,折射出互联网内容治理的深层逻辑与社会舆论生态的复杂博弈。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平台合规机制、政策监管导向与公众人物言行边界的多重碰撞,具体可从以下维度解读:

一、内容监管的精准化与常态化

此次封禁呈现显著的靶向治理特征:被限制的均为主账号(如“张雪峰老师”),而关联子账号(如“张雪峰讲升学规划”)仍可正常运营 。这表明平台并非全面否定其教育咨询业务,而是针对以个人IP为核心的流量收割模式进行规范。主账号作为其个人言论的集中输出口,长期存在以下问题:

1. 虚假宣传实锤:2025年5月,其团队主推的“高考预测卷”宣称“5月1日印刷完成押题”,但实际高考命题组5月才启动封闭工作,此类宣传被认定为虚假信息。教育部同期开展的专项整治中,明确将“绝密押题”列为打击重点,张雪峰团队被迫紧急下架所有相关视频并暂停直播两个月 。

2. 争议言论的累积效应:从“新闻无用论”“文科就是服务业”到“枪声一响捐一个亿”,其言论虽能制造流量热点,却不断触碰社会共识底线。例如“文科舔论”被博主起诉,尽管法院以“未指向特定人”驳回,但争议持续发酵。此类言论不仅加剧公众焦虑,更可能误导青少年的专业选择。

二、政策导向下的行业洗牌

此次事件正值教育类自媒体监管趋严的大背景。2025年9月22日,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明确整治“贩卖焦虑”“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内容,将“片面鼓吹读书无用论”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张雪峰的言论模式恰好踩中政策红线:

功利化教育观的输出:其“专业选择唯就业论”虽有现实基础,却将教育简化为“阶层跃迁工具”,忽视人文价值与个体兴趣。这种思维与国家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存在冲突。

情绪化表达的风险:“枪声捐款”等言论表面是爱国表态,实则将严肃政治议题娱乐化,涉嫌通过极端场景煽动公众情绪。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始终坚持和平统一方针,此类“拱火式”言论与官方立场明显相悖。

三、流量经济的范式危机

张雪峰的走红源于其精准的焦虑营销:通过夸大就业竞争、制造专业鄙视链,将教育问题简化为“选对专业=人生成功”的二元公式。这种模式在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助推下迅速裂变,但也暗藏危机:

1. 内容生产的异化:为维持流量,其言论逐渐走向极端化。例如从早期建议“谨慎选择新闻专业”演变为“孩子敢学新闻学,我一巴掌呼死他”,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达方式,本质上是对教育复杂性的消解。

2. 商业变现的路径依赖:其公司年营收超数十亿元,直播月打赏收入超300万元,品牌广告报价达每条10万元。过度依赖流量变现导致其内容日益偏离教育本质,转而服务于商业目标。此次被禁的主账号正是其商业帝国的核心流量入口,平台的限制措施直接冲击了其“个人IP-流量转化-商业变现”的闭环 。

四、公众人物的责任重构

事件凸显网红经济时代的权责失衡。张雪峰作为拥有超5000万粉丝的公众人物,其言论影响力远超普通教育从业者,但长期缺乏相应的责任约束:

误导性言论的社会成本:其“文科无用论”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盲目选择热门专业,忽视自身禀赋,最终加剧结构性失业。2023年某高校新闻系新生入学率下降17%,虽不能完全归咎于张雪峰,但也反映出其言论的蝴蝶效应。

危机公关的缺失:面对多次争议,其团队多采取“道歉-复出”的循环模式,缺乏系统性整改。例如2016年因评价哈尔滨理工大学收到律师函后光速道歉,2018年调侃西南大学再次引发争议,却未建立长效内容审核机制。

结语:

张雪峰账号被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互联网内容治理从野蛮生长转向精细化运营的缩影。对教育类自媒体而言,这一事件释放了明确信号:

1. 合规性优先于流量逻辑:任何以“敢说真话”为幌子挑战政策红线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

2. 教育本质的回归:升学规划应建立在专业分析与个体适配的基础上,而非制造焦虑的营销工具。

3. 公众人物的自我约束:在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需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将严肃议题娱乐化。

此次事件或许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当“网红名师”的人设崩塌,真正专业、理性的教育咨询服务才能获得应有的价值认可。未来,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所有内容创作者必须面对的考题。

来源:儒雅易谦²⁰²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