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云南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云南网、云南文明网出品的“何以云南·云南文明探源”大型融媒体报道上线,先导片《生生不息 云南文明的千姿百态》、第一集《海门口的火光》陆续发布。相关稿件一经推出,用实力“圈粉”,在朋友圈不断
9月19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云南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云南网、云南文明网出品的“何以云南·云南文明探源”大型融媒体报道上线,先导片《生生不息 云南文明的千姿百态》、第一集《海门口的火光》陆续发布。相关稿件一经推出,用实力“圈粉”,在朋友圈不断刷屏,网友纷纷点赞、留言,成为展现云南文明与文化又一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亮丽名片。据统计,截至9月24日,已有超300家媒体平台发布,阅读量超700万次。同时,节目视频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和全省各地户外大屏刊播。
主题海报
何以云南?探源云南多元文明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从元谋人举起的石斧,到滇人铸出的贮贝器;从茶马古道悠远的马铃,到西南联大不灭的青灯……云南,正是中华文明壮阔图卷上色彩奇崛、笔触灵动的一抹。
致敬文明源头荣光,思索文明未来流向。9月19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云南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云南网、云南文明网出品的“何以云南·云南文明探源”大型融媒体报道上线,首先推出先导片《生生不息 云南文明的千姿百态》,9月22日,第一集推出《海门口的火光》,主题聚焦剑川海门口遗址。我们从“发掘之路:寻找尘封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之源:剑湖之畔的文明火光”“保护传承:力争建设考古遗址公园”3个角度生动阐释海门口的历史、价值、未来规划等。
何以生动?深入现场全媒呈现
清晨雨后的海门口,浓雾仍锁在山腰上,我们沿着田埂、踩着泥泞,一手拿着拍摄设备,一手拨开锋利的玉米叶子,就这样走进了海门口遗址曾经发掘的核心区。
深入现场拍摄过程
摄制
为了让报道更生动、立体、鲜活,团队深入海门口遗址发掘现场、剑川县民族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与考古发掘者深度对话,广泛研读相关学术论文与文献资料,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全面采集真实可靠的信息,深入体悟历史文化的温度与厚度,力求认知精准、表达细腻,最终打造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让古老文明焕发时代光彩。
海门口遗址发掘时间线海报
为了让故事更贴合传播规律,团队策划制作了“深度图文稿件+访谈短视频+海报”的融合产品。图文稿件深度还原海门口遗址的“前世今生”,短视频带领观众与专家学者“现场对话”,海报简明扼要呈现历次挖掘过程和重要文化意义。此外,还创新运用AI技术,力求最大限度真实还原数千年前海门口生产生活场景。
部分媒体平台稿件截图
多家媒体平台首页首屏展示
在传播过程中,政府、媒体多方资源整合,覆盖全媒渠道,实现全域传播。目前稿件已在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新华网客户端等中央媒体平台,云南网、云南文明网、云南发布、“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云南宣传网、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七彩云端客户端、河北新闻网、内蒙古日报、新黄河客户端、顶端新闻客户端、澎湃新闻、海南日报、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四川日报、封面新闻等省内外平台,以及全省州市、县级融媒体平台发布,同时在微博、视频号、微信公众号、抖音、百度百家号、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等商业平台推送。其中,多家网站在首页首屏区域展示。据统计,截至9月24日,已有超300家媒体平台发布,阅读量超700万次。同时,节目视频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和全省各地户外大屏刊播。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大屏刊播
何以热议?文化人士和网友点赞
稿件推出后,引发云南文化界人士和网友广泛热议,他们从选题、创意、内容等角度进行了点评。
“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是人类史前史的三大命题,其中的文明起源则是人类创造文字、使用冶金术、建造城市并建立国家、走向文明的重要开始,奠定了人类今天身处的现代文明的基底。”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考古学博士罗伊认为,“正如我们今天身处云南,要回答‘何以云南’,文明起源是一个势必要探索的问题。该主题策划聚焦云南历史上文明初现的火光,全面介绍了云南史前考古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大理剑川海门口遗址,让今天身处云南的我们也能触碰到文明初始的温度,这样文明之火才能更好地在传承中得以延续和光大。”
“过去一讲云南,是曼妙民族风情,是妖娆自然风光。后来,人们又发现立体气候丰沃物产,风情各异小城乡愁。”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帆说,“不,这还不是一个纵深的云南。这块厚藏历史秘密的土地上,不只盛产风光,也有从昆明鱼、元谋人的人类起源,贮贝器里藏着印度洋的风浪,古滇王国掘出经纬山川的印泥,海门口的光穿透遗址的探方,洞见云南的多元与丰富。”
“云南本土文化数千年来一直与中华文明同频交融,逐步形成了共性之外的独特气质,海门口遗址的考古发现即为一例,完全刷新了当代人对遥远云南的认知。”自媒体“南曲文化”主播、云南省全民阅读推广人何新文说,“云南文化的多元和精彩,体现在方方面面,需要挖掘和整理的内容很多,这一系列报道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云南文明之门,期待看到更多更精彩的文章。”
“该策划在学术性、叙事性与传播性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邱健认为,从学术叙事上看,稿件并未停留在考古发掘的事实罗列,而是尝试通过文化阐释与文明起源的命题建构,将地方遗址纳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讨论中。而文字运用“文明火光”“低语的木桩”等艺术化表述,使考古成果获得文化记忆与美学想象的张力。这种史学与艺术的融合,提升了报道的学术厚度,有助于推动公众对云南文明源头的理解与认同。
作家叶浅韵说:“这部关于海门口遗址的小视频给了我一次穿越时空的感动,当镜头从剑湖的波光缓缓推向那片看似普通的稻田时,我像是与历史脉搏同频了。那一根根桩桩、一扇扇石范、一粒粒稻子,将建筑、技术和农业三大文明要素生动呈现,让远古的先民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命名,而变成了有温度、有智慧的生命个体。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却让我对剑川这片土地产生了全新的情感联结。‘何以云南·云南文明探源’系列的深情讲述,或许将是一场云南文化自信的新展示。”
“文明源头的火光,照亮今日之认同。”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蒋晓涵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致力于探索如何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生动的育人资源。‘何以云南·云南文明探源’系列策划,正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成功实践,为考古成果融入思政课堂提供了优秀范本。它用实物实景、真情实感告诉观众云南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云南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关报道也引发网友的讨论。有网友说,海门口遗址,仿若一束光,穿透了对云南文明的刻板解读,向世界展示一个传承融合与蓬勃发展的云南故事。
云南,恰似一株盛放的百合,层层舒展,瓣瓣留香,无数未被诉说的文明故事依然需要我辈持续解码。“何以云南·云南文明探源”系列融媒体报道,正循着文明的脉络,层层揭开这片土地的深邃与瑰丽。前方,镜头将对准何处?我们将与您一同溯源而上,共赴文明之约。
来源:蒙自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