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用户超6亿!行业内卷到白热化,郑州西安谁能把短剧之都拿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21:09 1

摘要:从数据看更直观,全国短剧用户早超6亿,2024年市场规模冲到504亿元,直接把电影票房甩在身后,2025年眼看就要向680亿大关冲刺。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短剧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买菜时看大妈刷战神逆袭,坐地铁见年轻人追婆媳过招,连小区保安亭的电视都在放短剧切片。

从数据看更直观,全国短剧用户早超6亿,2024年市场规模冲到504亿元,直接把电影票房甩在身后,2025年眼看就要向680亿大关冲刺。

各路诸侯也纷纷下场,郑州忙着改园区建基地,西安闷头搭产业链,深圳干脆直接撒钱给奖励,个个都想把短剧之都的招牌挂在自己城头。

但热闹归热闹,这场争夺战里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门道,绝非建几个棚、给几笔钱就能定输赢。

最直接的疑问是,这股短剧热会不会是一阵风?毕竟文创圈的跟风死太常见。

前几年直播火,十八线县城都要凑钱建直播基地,结果多数成了养蚊子基地,设备落灰的速度比招商速度还快。

短剧套路化问题也突出,不是龙王赘婿就是神医下山,观众审美疲劳是迟早的事,万一热度退潮,城市砸下去的真金白银不就打了水漂?

但短剧的底层逻辑和直播完全不同,直播靠个人IP撑场面,一个主播凉了整个团队可能就散了。

短剧靠的是工业化生产,剧本、拍摄、变现形成了闭环,只要能持续输出新故事,就能不断周转。

更关键的是,监管收紧反而成了净化器,2025年五一期间就下架违规短剧2000余部,把那些蹭低俗流量的玩家清出局,正规团队的市场空间反而更开阔了。

再看城市竞争,深圳喊出剧本最高奖100万,郑州宣称成本比一线低,听着花哨,本质都是靠补贴吸引企业。

但内容产业的核心是人才和创意,不是场地和奖金,当年不少城市挖影视公司,钱给足了却没创作氛围,最后还是留不住人。

郑州的成本优势根本不是靠贴钱堆的,是天生的地理+人力双buff,早上从郑州出发去洛阳拍古风场景,下午就能回市区拍都市戏,一天赶两个场毫无压力。

更绝的是许昌鄢陵,全国80%的影视灯光师都来自这儿,剧组不用从北京上海调人,单这一项就能省15%的人力成本。

西安的优势更难复制,它的短剧产业链是老底子翻新,早年前拍历史剧的团队、服化道工厂,现成就能转做短剧,这种沉淀下来的产业基础,不是补贴能砸出来的。

还有种更尖锐的看法,觉得郑州西安的优势都是低端优势,只能做低成本短剧,走不远,深圳这种直接砸钱奖精品的模式,才是未来方向,郑州西安迟早要被甩开。

但是这种判断忽略了产业升级的速度,郑州西安早就不是只靠低价抢市场了,郑州航空港区的聚美基地专门建了虚拟拍摄棚,以前拍科幻场景得搭实景,现在用绿幕加AI特效,成本降了三成,画质还提升了。

西安更聪明,把历史文化往短剧里掺,去年推出的《大唐小吃货2》,用短剧形式讲唐朝美食,既符合政策导向,又拉来文旅赞助,直接把变现渠道拓宽了。

反观深圳,高额奖励也踩过坑,有公司为了拿补贴凑数创作,反而丢了市场口碑,钱花了却没溅起水花。

可以看看西安造梦工厂的崛起,这家基地2023年前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摄影棚,借着西安短剧扶持政策的东风,它没急着扩建场地,而是先整合资源。

拉来当地影视学院的毕业生当编剧助理,聘老剧组的灯光师带新人,甚至把秦腔剧团的服化师请过来做指导。

2024年,他们拍的《兵马俑旁的快递员》火了,剧情里把兵马俑文化、快递小哥日常结合起来,没靠买量就靠自来水传播破亿播放,一年下来拍了80多部作品,12部拿到省级扶持。

它没有陷入建棚-招商的怪圈,而是把精力放在整合现有资源上,让老手艺对接新需求,这种新旧结合的模式,比单纯建几个空基地管用得多。

这也印证了,城市发展短剧产业,找对资源整合点比政策力度更重要。

再看郑州大志影视的操作,它联合当地职业院校开了短剧培训班,专门教编剧写高转化剧情,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成本优势不是静态的,得不断叠加效率优化。

郑州把交通便利、人力充足这些先天优势,通过产业链配套变成了动态成本优势,让剧组不仅来得便宜,还能拍得高效。

可见短剧之都的争夺,本质是城市禀赋与产业需求的匹配赛,西安的文化+产业链,郑州的成本+效率,深圳的资金+流量,都是各自最拿得出手的王牌,没有绝对的优劣。

现在行业监管层面,分类分层备案编号等机制越来越完善,想靠擦边球博眼球根本行不通,市场层面,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粗放式买量早已玩不转。

但这些挑战恰恰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倒逼行业从拼数量转向拼质量。

郑州提出2027年培育10家龙头企业,西安要推200部精品短剧,都是在往这个方向转,这种调整比抢一时的开机数量更有意义。

个人看来,这场短剧之都的争夺战,更可能的结局是形成各有侧重的格局,郑州做工业化生产基地,承接批量制作需求,西安做文化特色内容,打造差异化标签,深圳做精品创新标杆,探索高端路径。

毕竟产业这么大,不是一个城市能吃下来的,分工协作反而能把蛋糕做得更大,短剧之都的头衔只是个名头,真正的核心是城市能否抓住内容产业的本质。

短剧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城市从盲目跟风到精准布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产业成熟的必经之路。

所谓的胜负,不在于谁先挂上招牌,而在于谁能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当竞争回归产业本质,当城市找到自身禀赋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无论最终头衔花落谁家,整个行业都能在良性发展中受益。

来源:ho侯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