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铁一列车在非运营时间撞上保洁员致多人伤亡,详情曝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9:33 1

摘要:2024年9月13日晚,浙江省绍兴市轨道交通2号线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一列地铁列车在非运营时段撞上保洁人员,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这起事故打破了城市轨道交通非运营时段的“安全惯性”,相关细节与后续处理进展,持续牵动着公众注意力。

2024年9月13日晚,浙江省绍兴市轨道交通2号线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一列地铁列车在非运营时段撞上保洁人员,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这起事故打破了城市轨道交通非运营时段的“安全惯性”,相关细节与后续处理进展,持续牵动着公众注意力。

据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内部传达的文件内容,事故发生在9月13日23时30分许。而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绍兴地铁2号线每日末班车时间分别为22时30分和22时32分,这意味着事故发生在末班车结束后的轨道维护与保洁作业时段——本应是排除安全隐患、为次日运营做准备的“休整期”,却酿成了伤亡惨剧。

事故消息流出后,记者曾多次走访绍兴地铁2号线多个站点。在其中一个站点,一名保洁阿姨表示未曾听说该事故;而在另两个站点,两名保洁阿姨透露,事故中的伤者是2号线的保洁员,受伤部位为右脚,目前仍在医院接受治疗,关于事故后的赔偿事宜,尚未有任何进展。为进一步核实情况,记者先后联系绍兴市轨道交通集团公司、绍兴市应急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但均未获得有效回应。公开信息显示,绍兴地铁2号线一期2024至2027年的保洁服务项目由浙江亚太酒店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中标,记者尝试联系该公司绍兴分公司,同样遭到拒绝采访。

9月22日,有市民以普通用户身份在浙里办“民呼我为”平台向绍兴市交通运输局提问,咨询该起事故的具体情况。9月23日,绍兴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致电回复称,事故确实发生在9月13日,目前绍兴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正开展相关调查工作。9月24日下午,记者再次以市民身份联系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安全处,工作人员表示已接到事故报告,但在正式调查报告公开前,无法透露伤亡人数、事故原因等具体信息;同时明确,该事故已由省里提级调查,按照规定,调查报告将在事故发生60日内出具,待报省政府批复后,会统一对外公布。

事故相关信息披露后,网络平台上累计出现2140条评论,不少网友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观点理性且聚焦核心问题。有网友质疑“这么大的事情,本地媒体噤声?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呢”,直指信息传播环节的缺位;也有网友将矛头指向管理漏洞,认为“贪污腐败是主要原因!必须严惩腐败分子”,猜测事故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寻租与监管失职;还有网友关注信息公开的及时性,提出“缺少公开,缺乏民众及时监督”“安全生产事故必须公开透明处理,不能有任何隐瞒,不然会带来更大的舆情和更多的麻烦”,强调公众知情权对事故处理的重要性。

针对调查报告的公布流程,有网友提出疑问:“报告要省政府批准后才能公布?不是以事实怎样就怎样来公布的”,对“先批复再公开”的程序合理性表达困惑;涉及伤亡赔偿,有网友结合绍兴当地房价分析,“浙江绍兴如果是买套普通房子应该要300一400万,一条人命赔150万,我感觉也是赔少一点”,从实际生活成本角度探讨赔偿标准的合理性;更多网友聚焦事故本身的诡异之处,“非运营时间列车应该都回归车库,进行检查和清洗车厢。怎么还能在轨道上跑车呢”“非运营时间。居然会发生地铁事故,意思是地铁停止运行以后,还有人敢私自让地铁运行?????”,追问非运营时段列车为何仍在轨道运行,质疑作业安排与调度流程的合规性。

还有网友从技术与责任追究层面提出建议:“系统出故障,可是‘大事’!平时怎么维护的?职责上,需要追查相关责任人责任;技术上,需要增加类似航空管理这样的防护、保险设施。铁路(包括轨道)、航空这样的客流集中行业,应该杜绝事故发生才对”;也有网友批评隐瞒行为,“这么大的责任事故,居然不报道,信息时代,捂盖子的行为,要不得必须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呼吁依法依规处理相关人员,杜绝“遮丑”心态。

从这起事故来看,它暴露的不仅是一次偶然的操作失误,更可能是轨道交通非运营时段安全管理体系的漏洞——无人驾驶线路的技术优势,本应搭配更严谨的作业流程与监管机制,但此次事故中,保洁人员与列车在非运营轨道上“相遇”,说明作业审批、列车调度、人员防护等环节可能存在脱节。省里提级调查体现了对事故的重视,但公众更需要的是及时、透明的进展通报,而非漫长的“等待批复”。毕竟,每一起安全事故的教训,都应转化为后续的防护措施,只有公开问题、厘清责任、完善制度,才能真正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也才能让公众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抱有信心。

来源:老胡说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