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航空工业这几年走得飞快,特别是第六代战斗机的进度,让人眼前一亮。2024年12月26日,成都和沈阳两地几乎同时传出新型飞机试飞的消息,这两款东西被大家一致认为是六代机的原型验证机。
中国航空工业这几年走得飞快,特别是第六代战斗机的进度,让人眼前一亮。2024年12月26日,成都和沈阳两地几乎同时传出新型飞机试飞的消息,这两款东西被大家一致认为是六代机的原型验证机。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那边的型号,编号36011,采用大三角翼布局,没有传统尾翼,机身看起来挺大,估计是为了追求更好的隐身和长航程。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的型号则用兰姆达翼设计,双发动机,整体更紧凑,可能考虑到舰载机的需求。这样的双线并进,不是随便搞搞,而是实打实的内部竞争,推动技术往前冲。
从五代机歼-20的经验来看,中国航空界早就开始布局六代机了。歼-20总设计师杨伟在早些年就说过,下一代飞机要从作战需求出发,融入先进技术,而不是简单堆砌。
杨伟1982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就进了航空设计研究院,从气动和飞控入手,一步步爬到总设计师的位置。
2011年歼-20首飞,他带队攻克了不少难题,到2017年当选院士。现在,杨伟在中航工业科技委任职,他的早期贡献对六代机项目影响不小。
杨伟强调,六代机不是五代机的升级版,而是全新范式,涉及全频段隐身和智能化作战,这点在2024年底的试飞中已经体现出来。
成都的这款,体型大,推测有三台发动机,载弹量和航程是亮点,适合执行远程打击任务。试飞时伴飞歼-20,显示出它和现役机型的兼容性。沈阳的则更灵活,翼面设计支持变后掠,可能直接瞄准海军需求。
两款飞机外形不同,性能侧重也各有千秋,这反映了中国军方对空军和海军的双重要求。以前,冷战时期空中力量的比拼主要是美苏的事,其他国家基本没份。现在,中国直接上桌,还带了两张不同的牌,这变化来得太快。
2025年3月27日,成飞的型号又一次试飞,这次曝光了机背细节,确认了无垂尾飞翼布局,进一步验证了气动稳定性。
8月11日,第三款疑似六代机亮相,这次可能是专为航母打造的多用途型号,美媒都说这步伐太疯狂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沈阳所和成都所,从歼-10、歼-20积累经验,现在直接转向六代,研发周期缩短了不少。
相比美国NGAD项目从2007年启动,到2025年还纠结成本和设计,中国这边从概念到试飞只用了几年,效率高得让人服气。
不过,俄媒也不是全盘接受。有些报道把成都的歼-36归为五代加版,说还没到真六代的标准。这可能有点酸葡萄心理,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2025年1月确认推进自己的六代项目,强调大推力低油耗,但进度明显落后。
俄媒整体基调还是震惊和羡慕,指出中国打破了美国在武器标准上的垄断。
以前,隐身、超音速巡航这些四个S标准都是美国定的,现在中国玩起了多样化设计,俄方觉得这对未来空战影响深远。俄罗斯智库分析,中国通过内部竞争,话语权会越来越大,这让莫斯科有点着急。
空中优势本质上是全球大国间的较量。中国六代机的快节奏,直接拉近了和美国的差距。美国空军NGAD项目2020年就试飞验证机,但2024年夏季突然暂停,因为成本是F-35的三倍,部长不满意,要求重来。
2025年3月21日,美国才正式命名F-47,交给波音生产,但实际进度拖沓。中国这边,2024年底两款首飞,2025年继续验证,预计2035年前后服役。
美媒说,中国在第六代竞赛中稍微领先了四年,这不是吹牛,从试飞频率看,确实占优。
空中优势不光看飞机飞多快、打多远,还得拼整体体系。中国六代机强调集群作战,有人机带忠诚僚机,无人机群辅助,这比单纯的单机性能更实用。
美国还纠结高成本有人驾驶,中国直接上全隐身高速突防,融入高超音速导弹和激光武器。
俄媒羡慕的点就在这儿,中国不走老路,从物理极限转向创新路径。以前是加减法打补丁,现在是乘法指数增长,杨伟早年观点预示了这转变。俄罗斯自己项目推进慢,2025年强行上马,可能追不上,还得小心资源分散。
中国六代机的多样化,也体现了军种需求。成都型号大航程大载荷,适合空军远程任务;沈阳型号灵活,适配海军舰载;第三款可能多用途,填补空白。这内部比拼,让技术迭代更快。
相比之下,美国NGAD偏重空军,海军FA-XX还单独搞,效率低。
俄罗斯媒体评论,冷战后空中格局变了,北京通过这些步骤,争夺制空主导。俄方专家摇头叹息,中国在高端武器上创新多,全球都得跟进。
未来,中国航空工业会继续加速。现在,项目进入高强度验证,风洞测试和系统集成推进顺利。到2027年,初步服役不是梦。这不只技术事,还关乎战略平衡。
美国2025年推出F-47,高调对决,但中国步伐稳,俄媒的羡慕反映了国际共识:中国在重塑空中规则。
俄罗斯想追,但经济和技术瓶颈大,短期难超。中国的话语权增强,从跟着标准走,到自己定调,这变化接地气,也硬核。
来源:南大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