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回顾二十一世纪初那段不平凡的岁月,2003年春季爆发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无疑是刻入民族记忆的一场严峻考验。当时,位于中原腹地的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与全国千千万万个基层乡镇一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阻击
每当回顾二十一世纪初那段不平凡的岁月,2003年春季爆发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无疑是刻入民族记忆的一场严峻考验。当时,位于中原腹地的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与全国千千万万个基层乡镇一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如今,借助历史档案与当年记录,我们试图还原那段充满紧张、奉献与担当的“战役”历程,以期留存信史,启迪未来。
一、紧急响应:构筑战时指挥体系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03年4月,非典疫情形势日趋严峻。4月22日,滍阳镇党委、政府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本地防控工作。4月26日,以镇党委、镇政府名义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通知》(平新滍发[2003]12号)文件,成为全镇抗非典行动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不仅传达了中央、省、市、区的指示精神,更结合滍阳实际,提出了认识、措施、责任“三到位”的明确要求,凸显了基层政权在危机面前的快速反应与政治担当。
文件要求立即成立镇级“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孙玉亭亲任组长,镇长杜廷玉任常务副组长,多位镇级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囊括了纪检、宣传、政法、卫生、教育、公安、武装等关键部门负责人以及所有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这一高规格、全覆盖的领导架构,确保了政令畅通、协同作战。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和办公室,形成了高效的指挥中枢。各党支部、行政村、镇直单位也被要求成立相应机构,构建了自上而下、严密有序的组织网络,为战役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科学防控:落实落细各项举措
滍阳镇的防控措施体现了科学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特点。通知中提出的六大措施,环环相扣,旨在阻断疫情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是强化领导,组织保障。各级领导机构的建立,确保了工作有牵头、责任有落实。
二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镇文明办牵头,用一周时间进行全镇卫生大清扫、大检查、大评比,力图从根本上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疾病温床。
三是深入宣传,稳定民心。通过广泛宣传非典防治知识,既提高了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帮助大家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避免了恐慌情绪蔓延。镇宣传干事何俊卿后来在《平顶山日报》发表的《“抗非”莫厌战》一文,正是这种持续舆论引导的体现,及时警示了麻痹松懈思想的危险性。
四是紧盯重点,严防死守。关注流动人口,特别是务工、出差、求学返乡人员,进行登记和健康检查;加强对机关、农村、学校、幼儿园、企业、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的监控,体现了精准防控的思路。
五是建立值班与报告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和疫情“零报告”制度,确保了信息渠道畅通,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六是减少聚集,控制流动。严格控制会议和大型活动,限制人员和车辆不必要的流动,外出需报备批准,有效降低了聚集性疫情发生的风险。
这些措施在今天看来或许已是常态化防控的组成部分,但在当时信息相对不畅、经验不足的背景下,滍阳镇能够如此系统、迅速地部署落实,实属不易。
三、持之以恒:克服厌战筑牢防线
随着疫情在一定时期内趋于平缓,社会上难免出现麻痹松懈情绪。正如2003年5月29日《平顶山日报》所载《“抗非”莫厌战》一文指出的,当时全国仍有大量确诊和疑似病例,疫情缓解趋势尚不稳定,农村防治存在薄弱环节,对病毒的认识仍不充分。这篇文章的作者何俊卿,作为滍阳镇宣传战线的一员,其观点也反映了当时镇领导层对形势的清醒判断。滍阳镇始终坚持高压态势,严防死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复。这种“慎终如始”的态度,确保了防控成果的巩固,直至全国最终取得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
四、历史回响与启示
回望2003年滍阳镇的非典防控工作,我们看到的是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是党员干部的冲锋在前,是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它检验了基层治理能力,锤炼了干部队伍,也凝聚了深厚的党群干群关系。
那场“战役”留下的,不仅是成功控制疫情的宝贵经验,更是一种“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的早期实践与积淀。它为日后应对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和基层治理范式。滍阳镇的这份档案,正是中国基层社会在党的领导下,有效应对重大危机的一个生动缩影,其史料价值与时代意义历久弥新。
众志成城抗非典,滍阳大地上,希望与坚守共生(本图为AI制作效果,侵删)
——作者附记: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滍阳镇2003年相关档案文件及公开报道,并由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进行信息整合与文本生成,特此说明。
来源:滍阳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