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TheQs难题”!王友伟团队揭秘极热事件地层差异成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8:25 1

摘要:咱们直接说正事,地质圈里有个老大难问题,“TheQsProblem”,简单说就是没法准确判断河流沉积里的沉积物输送量咋变的。

咱们直接说正事,地质圈里有个老大难问题,“TheQsProblem”,简单说就是没法准确判断河流沉积里的沉积物输送量咋变的。

尤其碰到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这问题更头疼了。

大概5600万年前,地球突然升温5到8℃,可不同盆地的沉积反应差得老远。

美国Bighorn盆地的河道砂体厚了快4倍,Piceance和Hanna盆地的砂体却没啥变化。

学界为此吵翻了,一边说“是沉积物总量跳着涨了”,觉得高温让风化侵蚀变强,送过来的泥沙变多了;另一边说“是沉积物输送量波动变大了”,觉得只是洪水这类极端天气把泥沙脉冲式运过来,总量没咋变。

老实讲,以前靠挖野外露头、分析岩芯这些老办法,根本分不清谁对谁错,就跟摸黑猜东西似的。

为啥传统方法不行呢?因为河流系统太复杂了,既有河道自己迁移改道的内部变化,又有气候、构造这些外部影响。

你想啊,最后形成的地层就像做好的菜,你只能看到菜样,却不知道食材是慢慢加的还是一阵一阵加的。

如此看来,要破解这个争议,得换个新思路才行。

本来想,会不会有人用电脑模拟试试?

还真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王友伟特聘副研究员,找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HemmoA.Abels副教授合作。

这俩人一个懂沉积动力学,一个擅长地层模拟,跨学科组队,怕是最有体会怎么破这个局。

他们搞了个三维模型,不是瞎模拟,是根据扩散方程和物质平衡来的,还把河道迁移、分叉、改道这些真实情况都考虑进去了。

说实话,这模型比以前的细致多了,以前好多模型都把河道动态过程简化了,结果肯定不准。

他们设了四个情景:一个是沉积物输送量不变的基准组,一个是突然涨40%的,一个是上下波动40%但总量不变的,还有一个是又涨又波动的。

模拟了4万年,把PETM事件前、中、后都覆盖到了,这用心程度确实少见。

模拟完出的结果,一下子就把之前的争议说清了。

先看沉积物输送量突然涨的情景,盆地是慢慢堆积的,刚开始沉积速度快,河床也抬升了,可后来空间不够了,反而开始侵蚀,没形成厚砂体。

这情况,跟Piceance和Hanna盆地的实际情况刚好对上。

再看波动变大的情景,差别就大了。

盆地一会儿堆积一会儿侵蚀,河床高度和坡度也跟着来回变。

更关键的是,河道会往下切,腾出更多空间,最后居然形成了厚砂体。

这不就是Bighorn盆地的样子嘛!说实话,我之前还以为厚砂体肯定是泥沙多了才形成的,没想到居然是波动的功劳,这颠覆了不少人的固有想法。

还有个有意思的发现,不管是哪种情景,河流的大反应都在事件刚开始的时候,而且上游反应比下游明显。

搞不清的人可能会随便找个剖面研究,很显然,这么做并非明智之举,以后得先看看研究的剖面在盆地哪个位置才行。

这个研究不光解决了争议,价值还挺多。

对研究古气候的人来说,以后看地层记录心里更有谱了,知道咋判断是总量变了还是波动变了。

更何况,对找油气的人来说,这研究太实用了,波动大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厚、连通好的储层,勘探的时候往这类地方找,成功率肯定更高。

王友伟他们也说了,以后还要加植被、河岸强度、海平面变化这些因素,再把地球系统模型、地貌演化模型啥的结合起来。

毫无疑问,以后对古气候和地表过程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