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开幕。23日下午,区委书记孙新军出席“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东城区拥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17片历史文化街区、365项不可移动文物、225项非遗保护项目,以系统思维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在
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开幕。23日下午,区委书记孙新军出席“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东城区拥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17片历史文化街区、365项不可移动文物、225项非遗保护项目,以系统思维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对象上突出全要素,在保护主体上突出全覆盖,在保护过程中突出全周期,努力实现文化遗产永久保存、活态传承和永续利用。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被摆在重要位置。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有必要完善顶层设计,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孙新军表示,系统性保护的着眼点在于“整体保护”,即“观全局,构建共生体”。东城区将文化遗产与城市视为有机整体,推动从单点保护向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视廊、人文生态的延伸。文物本体上,完善监测体系、实施科学保护,推进太庙、社稷坛、天坛、钟鼓楼等文化遗产保护,维护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街巷脉络上,扩大保护对象、强化规划设计,中轴线整体保护中同时推进故宫周边、景山三眼井、东四三至八条等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精华片区保护性修建,开展沿线街面整治与织补;城市尺度上,加强四重城廓整体展示,强化历史水系恢复和滨水空间塑造,草厂胡同、雨儿胡同等大批胡同按照原有肌理重现历史风貌。这种由“点”到“面”再到“生态”的保护路径,让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态和人文价值完整存续,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保护困境。
孙新军指出,系统性保护的支撑点在于“多元参与”,即“大家的事,大家齐上阵”。东城区推动保护工作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协同转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保护治理体系。政府定标准、把方向、强监管,出台东城区文物保护和博物馆规划纲要、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指导意见等一揽子政策,完善了政策与激励机制;责任规划师提方案、做指导、控品质,通过全域覆盖、全程跟踪的陪伴式服务,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市民群众是参与者、传承者、传播者,文化认同感和自觉守护的热情被有效激发;社会主体筹资金、促运营、创价值,通过市场化方式为文物活化注入可持续的动力与活力。正是政府、专业团队、居民、社会力量多元协作,激活了各方的文化自觉,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孙新军强调,系统性保护的落脚点在于“价值激活”,即“算大账、不纠结小账”。东城区将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城市规划、民生改善、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嵌入城市发展大系统,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算好“民生账”,坚持保护工作不以牺牲原住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通过申请式腾退、胡同微改造等,让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宜居社区;算好“经济账”,加强文化遗产点周边文化消费、产业园区等配套设施建设,网红博物馆、书店、咖啡馆、文创小店等让年轻人常来常往,增添了活力、盘活了经济;算好“文化账”,挖掘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出众多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文博、文创、文艺产品,让文化遗产实现“传下去、用得好、活起来”的良性循环。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举办期间,6场平行论坛通过演讲、圆桌对谈、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诸多热门议题进行深度探讨。中央和各地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世界知名文化机构代表、头部文化企业代表、文化名人、行业领军人物等约800名中外嘉宾齐聚北京,深入交流对话,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智慧力量。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