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正在贬值!吴恩达警示:开发者必须转向这两种新角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8:07 1

摘要:在首届Buildathon大会上,人工智能专家吴恩达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代码正在贬值。在这场主题为“AI辅助编程与未来工程”的演讲中,他明确指出,随着AI编程助手的发展,单纯编写代码的价值正在快速下降,未来的开发者应当转型为“系统设计者”与“AI指挥者”

在首届Buildathon大会上,人工智能专家吴恩达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代码正在贬值。在这场主题为“AI辅助编程与未来工程”的演讲中,他明确指出,随着AI编程助手的发展,单纯编写代码的价值正在快速下降,未来的开发者应当转型为“系统设计者”与“AI指挥者”。

这个观点一经提出,有人拍手称快,认为这标志着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也有人提出质疑:AI真的能接管代码工作吗?开发者是不是被“贬值”的下一个群体?

吴恩达并不是第一次对AI的影响发出预警。他在2014年加入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时,就曾多次谈及“AI将重塑软件开发流程”的判断。但直到近两年,这种变化才真正进入开发者的日常工作。

他在演讲中提到一个关键事实:AI在原型开发阶段的效率提升已经达到10倍。也就是说,过去需要三个工程师半年完成的项目,现在一个人用一个周末就能搞定。这种效率的提升在吴恩达主导的AI Fund内部,类似的开发节奏已经成为了常态。

他还指出,AI不仅能生成代码,还能完成数据库迁移、架构替换等工作。这意味着,曾经被认为“不可逆”的架构决策,现在也变得可以快速修改。

“写代码”已经不再是稀缺能力。真正稀缺的,是知道该写什么、如何组合模块、如何指挥AI生成有价值内容的能力。

在Buildathon现场,有观众提问:AI是否能胜任大型后端系统的开发,比如数据库引擎、底层GPU编程等?吴恩达的回答是:AI在常规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在极端场景、缺乏训练数据的领域,仍然会显得有所不足。

例如,底层芯片编程、复杂的算法创新,这些工作依然高度依赖人类工程师的领域知识和经验。这个时候,开发者的角色不是代码的搬运工,而是要能抽象问题、设计算法、识别边界情况的“系统设计者”。这也说明,AI时代并不是“人类退场”,而是“能力重构”。

另一个被频繁拿出来讨论的问题是:非技术人员通过AI工具也能写代码了,专业开发者是不是会被边缘化?

吴恩达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团队中的真实案例。他提到,AI Fund的CFO、法律顾问、行政人员都在通过AI完成基础编程任务,从而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这类跨界使用AI的趋势,正在各个行业蔓延。

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开发者就失去了价值。反而需要开发者从“代码工人”转向“AI指挥者”,掌握如何设计系统、拆解任务、优化逻辑的能力。

非技术人员虽然能借助AI完成简单任务,但他们缺乏架构意识,也很难处理复杂的系统耦合、性能问题、数据安全等工程性挑战。而这些,正是未来开发者的核心价值所在。

吴恩达在演讲中还指出现象:尽管企业都急缺AI工程师,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失业率却上升到了7%。

原因出在教育环节。大量高校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编程模型上,还没有覆盖AI辅助编程、大模型调用、Agentic工作流等关键技能。很多毕业生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AI编程助手,导致“毕业即落伍”的现象频发。

吴恩达呼吁开发者主动补课,拥抱AI新工具,补齐“AI指挥”和“系统设计”这两块短板。

当AI让开发效率大幅提升后,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吴恩达把它称之为“产品管理瓶颈”。

他提到,过去一个原型开发需要三周,获取用户反馈一周,节奏刚好;但现在开发只需要一天,反馈却还要等一周,这也暴露出一个现实:工程提速后,“决定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了。

吴恩达主张用“沙盒试验+快速验证”的方式,结合走廊测试、用户访谈等手段,快速获取用户直觉。他强调,数据不是决策的唯一依据,而是用来修正直觉的工具。这也意味着,未来开发者需要具备基础的产品判断力,能够理解用户、判断需求、做出取舍。

吴恩达在演讲的最后说过一句话:“未来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你能不能精准地告诉计算机你希望它做什么。”

在这个快速演进的时代,写代码的人在变,写代码的方式在变,但“掌控技术的人”从来都是最稀缺的资源。

来源:阿泽的电竞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