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融教育成为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一课丨金融普及教育专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8:12 1

摘要: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正步入产品规模快速增长的加速阶段。从银行理财到公募基金,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公募基金数量从早年的数百支跃升至数千支,如今总量已接近1.3万支;与此同时,证券、保险等市场亦同步驶入发展快车道。金融正深度渗透社会经济肌理,更走进寻常百姓家,从

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正步入产品规模快速增长的加速阶段。从银行理财到公募基金,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公募基金数量从早年的数百支跃升至数千支,如今总量已接近1.3万支;与此同时,证券、保险等市场亦同步驶入发展快车道。金融正深度渗透社会经济肌理,更走进寻常百姓家,从日常支付到财富管理,从风险保障到消费规划,其身影无处不在,已成为连接经济运行与民生生活的核心纽带。

文/光大证券财富管理总部总经理李喜

光之所至,挑战亦会伴随。金融产品本身的复杂化,不再是以往的简单的存、取,各类结构性、跨期限的金融产品,对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越来越多披着金融外衣的犯罪行为渗透进百姓的生活:非法荐股、股市黑嘴、非法集资、虚假理财等形式不断翻新,从“高收益保本”的虚假承诺,到“区块链”包装下的欺诈陷阱,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财产安全,更对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构成挑战。在此背景下,广泛、深入、有效的金融普及教育已不再是行业发展的“附加题”,而是守护金融安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行业的各类机构开展了大量的普及教育工作,特别是在校园开展金融普及教育这一方面,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1号),明确提出要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国民金融素养。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5〕74号),提出建立金融知识教育发展长效机制,推动部分大中小学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2017年,中国银监会、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送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的通知》(银监发〔2017〕3号),旨在教育引导在校学生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金融安全意识。

按照监管机构的部署,光大证券一直积极践行推进金融普及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的金融普及教育方面在全国30余所院校开展丰富投教活动,结合实践经验,我认为,在向青少年提供金融普及教育的过程中,从优化教育成效的角度出发,应特别关注几个方面。

对青少年金融普及教育的定位

对“金融普及教育”与“金融专业教育”明确区别定位。首先,为职业人材而建的“金融专业教育”已具有完备的体系。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高校继续教育共开设金融类专业12个,专业点826个,每年招收金融类专业学生6万余人,培养了大批金融类专业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其次,对在院校开展的“金融普及教育”与专才型教育有明确的区别,作为面向所有青少年的通识型教育区别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广度不同,一个是面向金融专业学生;一个是面向所有青少年;第二,教育目的不同,一个是让学生具有职业素质,而另一个是让学生了解金融,在走进社会后可以更熟悉各类金融场景,并防范金融类犯罪;第三,教育深度不同,一个是深入的学术型教育,另一个是概念型、常识型、普惠型教育,明显浅于前者。

解决了定位问题,才能回答为什么在非金融类院校,也要展开“金融普及教育”,因为在金融已深度渗透入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想让青年人在进入社会后,更加适应生活,更能掌握生活,就需要了解金融的基础概念,并具备对金融犯罪的防范意识,并不是只有金融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学习金融知识。

而在此之后可赋予“金融普及教育”更多灵活性。第一,“金融普及教育”形式更为灵活,例如系列讲座、校园比赛等形式,都可以采用;第二,鼓励采取创新的形式,例如许多高校在慕课平台上有金融相关课程,中央财经大学“投资学”、厦门大学“创业投资”、浙江工商大学“投资与理财”等课程都公开开放;第三,合作的灵活性,在监管机构的引导下,各类正规金融机构寻求与院校的合作,在学校开展各类金融普及教育,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光大证券与全国各院校广泛的开展合作,组织了一系列的金融普及教育活动。

对青少年金融普及教育内容的提质

目前各金融机构与院校合作开展的金融普及教育,以讲座、竞赛、社会实践课等形式呈现。因其形式分散,同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编写教材、教书育人上并非专长,所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些许有待优化的方面:第一,部分金融机构出于质效方面的考虑,将金融普及教育内容的制作外包给三方机构,但三方机构缺乏专业金融知识积累,导致制作出的作品在形式上繁复多样,但核心内容存在不深入、不谨慎、不严谨的问题;第二,形式重于内容的现象大量存在,金融机构制作出大量的图文或视频作品,其中不乏拍摄质量达到影视级的视频作品,但核心知识点不深入,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不能给青少年传递系统性的知识;第三,缺乏关于前沿金融产品的知识,如数字货币、绿色金融、ESG等知识的系统性解读,内容滞后于市场创新。

因此,建议从行业的角度,集中力量采取措施,将对青少年的金融普及教育内容质量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第一,由各协会牵头,整合金融普及教育内容,制定相对统一的教育策略和内容框架,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例如建立线上的行业普及教育平台或在线课程,平台有一个系统化的框架,各家金融机构选择框架中的知识点,分别制作自己的课程,课程经过标准化的质量审核和合规审核后上架,给青少年提供系统化的学习路径;第二,合作院校对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提升讲师的专业能力;第三,鼓励教师和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参与金融普及教育内容的开发和更新,确保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第四,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践结合,推动金融企业与高校、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金融普及教育体验基地,提供实践机会,通过生活场景的体验,提升学生的金融素养。

对青少年金融普及教育成效评估的标准化

为保障金融机构对青少年开展的金融普及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应建立一套对各金融机构的工作成效起到有效评估作用的机制。

第一、给予金融机构积极正反馈

目前各金融机构以投教或消保的名义开展金融普及教育活动,部分是由行业协会出面引领,例如由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倡导的“投资者教育进百校”活动,旨在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青少年和高校学生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如果金融机构在开展此类活动后,监管机构或三方机构对活动开展评估,活动的成效能直观反映在金融机构的评级结果中,表现优异的金融机构可以在评级中获得更多加分,将极大的促进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活动的长期持续性。

第二、评估指标标准化

通常的宣教类工作的评估体系是针对“输入-过程-输出-影响”四方面做出,特别是出于强化行业宣传的考虑,在对“影响力”的评估中,尤其重视对点击量、曝光量的评估。正像各行各业普遍以“从消费者出发”为服务宗旨,对青少年的金融普及教育的“客户”是学生,应在四维评估中增加“反馈”类评估,收集青少年对金融普及教育质量的真实评价,用计分表、调研问卷等标准化的方式,把评价转换为标准分数,同时调查机制也应标准化,对采样方式、采样覆盖率等都采取同样的方式,这样有助于评价结果的公平横向比较,把对工作的评价权还给真正的“客户”,才有助于工作的持续攀升。

第三、形成分级评估报告

目前通常的对金融机构普及金融教育工作的评估,最终呈现是一个简要结果,金融机构获得“A级”或是“B级”;“优秀”或是“良好”。这样的缺陷是,金融机构如果想有针对性的制定改进型方案将无从下手,或是方向很模糊,只能在一堆指标数据来猜测究竟是哪些指标的完成情况不好,导致了“待改善”的结果。建议评估机构能形成分级评估报告,明确每家金融机构在各维度的得分、排名,列出优势指标与短板,例如“内容针对性强但覆盖地域不足”等,并附具体案例,这一优化将有利于金融普及教育的持续优化改善。

对青少年金融普及教育方式与时俱进

面向青少年的金融普及教育,应该主动迎合青少年的“口味”,相较纯文字的教材,青少年更习惯与动漫结合的图文材料。机构应在开发投教产品的工作流上进行升级,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用智能工具分析新生代的偏好,结合人工智能图片和视频技术,用卡通化、可爱化的形象,制作出更能被青少年接受的投教作品。从效果上来看,在使用新的投教教材的课堂上,同学们更容易被内容所吸引,在课堂问题上也更为积极,讲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更为容易。人工智能的引入,把金融普及教育的效果带入一个新的层次。

金融普及教育,特别是面向青少年的金融普及教育是守护公众财产安全的“防火墙”,是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在金融产品日益复杂、风险形式不断变化的今天,让金融常识走进千家万户,让青少年具备通识型的金融知识,可以帮助大众树立“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观念,帮助社会实现“共享金融发展成果”的愿景,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清华金融评论》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业界紧密相连的沟通桥梁和研究成果对外的宣传平台,是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 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承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清华金融评论》编辑部编辑,北京清控金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运营,2013年11月正式创刊,每月5日发刊。

编辑丨兰银帆

审核丨许晨辉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