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孤独,年轻人迷上了“运动搭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7:47 1

摘要:这段对话是否耳熟?在某个周末的下午,你窝在床上或沙发里,拇指机械地上划,屏幕上的短视频、小红点和群聊信息如瀑布般流泻,却填不满内心那个空洞。通讯录好友上千,点赞评论无数,却找不到一个能随时打电话叫出来吃饭散步的朋友。

原创 刘焕 有意思报告

“周末干嘛?”

“没啥,躺着,刷手机。”

这段对话是否耳熟?在某个周末的下午,你窝在床上或沙发里,拇指机械地上划,屏幕上的短视频、小红点和群聊信息如瀑布般流泻,却填不满内心那个空洞。通讯录好友上千,点赞评论无数,却找不到一个能随时打电话叫出来吃饭散步的朋友。

这或许是很多人拥有的现代“通病”:“社交过载”与情感营养不良并存的奇特状态。当我们熟练穿梭于各种线上“派对”,会发现现实中的交集越来越少,仿佛两个平行时空在交替运行。

图/图虫创意

这一代人特有的社交矛盾,在由lululemon支持下,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发布的《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中得到了数据印证。通过对超过五万人的调研及海量文本分析,该报告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悖论:关系联结是贯穿中国式幸福内涵的关键主题之一。但在数字化社交日益便捷的当下,人们实际感受到的深度情感联结却在减弱,尤其越是频繁进行浅层社交的群体,反而更容易在深夜感到内心空虚。

这种“越联结越孤独”的现象,正在重构当代人的情感体验模式。

“社交幸福感”悖论

现代人和手机之间的“爱恨情仇”已经无需多言。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3年中国人均手机上网的单日时长为7小时15分钟。这意味着,很多人清醒时间的一半,都是在指尖滑动中度过的。从起床第一眼到睡前最后一眼,从餐桌到卫生间,甚至红绿灯前的几十秒,没有一个时刻能逃过这块发光的屏幕。

当我们将过多的时间“投资”给算法推荐的短视频、游戏成就和点赞互动,人与人之间真正有温度的面对面交流则被悄然压缩。那些需要眼神交汇、肢体语言配合的深度对话,逐渐被表情包和短句替代;原本可以在茶余饭后自然发生的情感共鸣,变成了朋友圈里精心编辑的动态下的短暂停留,最终陷入“高联结、低接触”的社交矛盾中,情感需求在虚拟的热闹中愈发得不到满足。

然而事实上,社交和联结带来的幸福感远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彭凯平解读《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

9月23日,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在“2025年幸福感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对《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进行了解读。彭凯平作为积极心理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从十几年前,就致力于开展中国本土幸福感研究。而作为此次调研支持方的lululemon,从2021年开始发布全球幸福感报告,持续聚焦全球及中国人的幸福感议题。今年,彭凯平团队针对国人幸福感现状进行问卷调研,不仅样本覆盖五万多名国人,涉及各线级城市、各代际和不同背景人群,有意思的是,他和团队还运用AI算法拆解分析经典著作与媒体数据,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文本与当代网络中探寻蕴含的幸福真谛。

结果发现了一个贯穿中国式幸福的核心主题之一:关系联结。彭凯平解释称,不管是儒释道先贤智慧,还是明清文人笔下的生活日常,无论是《人民日报》数十年记录的时代纪事,还是亿万网民在互联网上留下的追求与表达,“众生”“共同”“家”“团结”“陪伴”等关键文本词汇从古至今贯穿其中。这些无不印证着:中国人的幸福,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一群人的共鸣。

“关系联结”是贯穿中国式幸福的核心主题

尽管我们的文化传统高度重视人际关系,但社交媒体的流行,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对人际关系带来了深远影响。但这也正是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社交方式、追求更深层次情感联结的契机。幸福,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关系”“社交”作为国人幸福观的核心载体,等待我们用心去发现和珍惜。

解药在身体之间

要打破现实社交的难题,需从探寻其根源入手,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中对“幸福感的考验”作出专门的调研与分析,提出无论城市线级如何,居民在消费、工作和生活节奏上日益相似,普遍面临相近的压力与社会期待。这也指向了影响社交难题的现实因素。

比如社交懒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在经过一天高强度的工作或学习后,很多人回到家只想瘫在沙发上刷刷手机。这种状态下,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最低能耗的社交方式:点赞、围观、浅层互动。

其次是防御性孤独。在经历了过多的无效社交后,一些人开始刻意减少社交活动。就像有人说的“与其参加尴尬的饭局,不如一个人待着”,我们似乎进入了一种社交上的“节能模式”或“省电模式”。

另外一个原因或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而来的附属品——数字依赖。很多人误以为线上互动可以替代线下相处,沉浸在虚拟世界的热闹中,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真实相处带来的温暖和满足。

由此看来,我们不是不需要社交,恰恰相反,我们或许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联结和社交。比如近年来各种“搭子”文化的兴起,饭搭子、运动搭子、观影搭子……这种低承诺、高共识的社交模式,精准击中了现代人既渴望联结又惧怕负担的痛点。它不像传统朋友关系那样需要高强度情感维护,却又提供了实实在在的陪伴感。这其中,“运动搭子”尤其受到青睐。

这在《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中得到了数据印证。数据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认同运动能有效提升幸福感。甚至在给出的大球类(足/篮/排等)、小球类(羽/乒/网等)、跑步、游泳、户外、跳舞等各类高低强度运动选项中,无论哪项运动,只要参与运动的受访者的整体幸福感指数都优于几乎不参与运动的受访者。

《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中运动对提升幸福感的影响

彭凯平对此分析,从积极心理学范畴来说,运动提升幸福感源于三个层面的作用。首先生理层面。运动15分钟后大脑分泌出的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等积极神经化学递质,对身心状况有积极影响;其次心理层面,“选择—行动—去做—做好”,运动带来的自主控制感与成就感,本身就是幸福的重要要素;最后是社会层面。打球、赛跑等产生社交性的集体运动,增强人际联结,产生归属感,所带来的社交愉悦尤为珍贵。

可喜的是,不少充满创意的“运动+”模式,已然成为快节奏生活中一种高效的情感补充方式。比如“极简陪伴式运动”,金曲跟练、二次元跟练、床上跟练等,主播一边带领练习,一边与观众实时互动、解答问题,用“云端陪伴”消解独自运动的孤独;或是lululemon打造的社区热汗活动,通过每年的“夏日乐挑战”“一起好状态”等主题活动,举行千人共同参与的热舞、瑜伽等系列活动,让运动爱好者在这里结识同好,在互动中感受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让社交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自然发生。

运动爱好者参与lululemon Align十周年嘉年华活动

“当大家觉得情绪不振的时候,一个特别简单的建议,迈出第一步,你就更容易接近幸福。”正如彭凯平所表达的,通过感受运动的正向反馈、正念练习的当下专注、社区互动的情感联结,以及自我突破的成长体验,每个人都能逐步提升幸福感。

从“我”到“我们”

“在健康的基础上,通过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持续的积极情绪。”这是国人对幸福感的普遍理解与追求。而有效社交不仅缓解孤独,更是一剂能提升整体幸福感的“心灵疫苗”。

日常交往中,一次真诚的倾听、一句温暖的鼓励,或是共同参与一项兴趣活动,都可能成为搭建情感联结的桥梁。这些看似微小的社交互动,能够让个体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从而拥有了更多应对生活压力的勇气。当我们从封闭的“我”走向开放的“我们”,改变的不仅是社交状态,更是整个生命体验的质量。

《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中为公众提出了7条提升幸福感的思路:动起来,更幸福;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饮食;培养乐观心态;从“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开始;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激发对生活的感知力;放下手机,活在当下;有效社交,回馈社区,感受真实生活中的联结。这些建议,从关注自身需求到兼顾他人与群体,本质上是将个人价值融入更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方能获得永不干涸的生命力,个体在与他人的真诚联结中,也会让幸福的根系扎得更深、延展得更广。

lululemon“夏日乐挑战”社区课程现场

于我们自身而言,可以从重新定义社交开始,不是频繁的饭局和客套的应酬,而是寻找那些能提供“肯定、支持、陪伴”的深度联结;寻找共同活动,运动、志愿服务、兴趣小组都是重建社交的好方法。这些活动提供了自然的社会互动场景,让人们可以在共同专注中建立联结;还要培养“现充”能力,即能够现实生活充实的能力。减少刷屏时间,增加线下体验,真实的世界才有真实的温度。

这也与lululemon“激发潜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的愿景契合——不仅是激发身体潜能,更是唤醒人与人之间温暖联结的社群能量。这一理念也在持续转化为一系列轻松愉快、充满创意的线下实践。今年10月,lululemon将继续以门店为社区中心,携手大使们在全国城市开展瑜伽、跑步、训练等丰富运动课程,并邀请各行各业的意见领袖“对话好状态”,一起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携手艺术家Geoff McFetridge呈现“好状态趣动场”,邀请人们将世界变成游乐场,去动,让身心成为最佳玩伴。这正是一种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帮助人们重建社交联结的尝试。

从“我”到“我们”,是在与他人的良性互动中,发现一个更丰富、更有韧性的自己。当打开心门,走向他人,我们不仅是在改变自己的社交状态,更是在重塑自己的幸福体验。

所以,当下次有人问你:“周末一起出来玩吗?”别再说“再看吧”。也许一次简单的“出来玩”,就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从“我”到“我们”,有时候只需要一句:“好啊,几点?在哪?”

来源:时尚生活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