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安徽五河一位七旬老人刷手机时,误触直播间下单按钮,花790元买下550只小鸡崽。收到货时,老两口看着满院叽叽喳喳的小鸡傻了眼——商家以“活物不退换”为由拒绝退货,一家人被迫当起临时养鸡户,每天拌饲料、扫鸡舍忙得团团转。这场荒诞闹剧的背后,暴露的
2025年4月,安徽五河一位七旬老人刷手机时,误触直播间下单按钮,花790元买下550只小鸡崽。收到货时,老两口看着满院叽叽喳喳的小鸡傻了眼——商家以“活物不退换”为由拒绝退货,一家人被迫当起临时养鸡户,每天拌饲料、扫鸡舍忙得团团转。这场荒诞闹剧的背后,暴露的不仅是免密支付的风险,更是数字时代对老年人的“温柔陷阱”。
误触背后的连环坑
老人使用的手机绑定了子女开通的免密支付功能,原本为了方便买菜,却因直播间页面设计复杂,弹窗广告频繁弹出,导致误触下单。更离谱的是,平台对“一次性购买550只活禽”的异常订单毫无风险提示,直接默认完成交易。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浙江一位老太曾在超市刷脸误付5万元,30秒内被扣光养老金;太原周大妈误触广告“被投保”,连续数月扣款后才察觉。这些案例撕开了免密支付的残酷真相——便捷的设计往往优先服务年轻人,却让老年人沦为“数字韭菜”。
适老化缺失:平台不能“装瞎”
当前电商平台页面信息密集,免密支付默认开启,而针对老年人的“防误触机制”几乎空白。相比金融类APP的“大字号模式”“操作延迟确认”,网购平台既无强制二次支付验证,也未对高价商品或活体交易设置特别提醒。更讽刺的是,关闭免密支付需在层层菜单中操作5分钟,而开通只需1秒——这种“易开难关”的设计逻辑,被网友吐槽是“请君入瓮”。
自救指南与深层反思
事件发生后,网友纷纷支招:有人建议去学校门口摆摊转卖,有人算账发现养大卖肉鸡可能倒贴饲料钱。但这些“补救措施”治标不治本。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
当550只小鸡在院子里扑腾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无奈,更是2.8亿老年人在数字洪流中的集体困境。正如网友评论:“科技便利不该是老年人的数字陷阱,而应是温暖的手杖。”
来源:夜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