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杭州孩子需要怎样的“数智生存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7:41 1

摘要:今年8月,杭州市发布了《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及《杭州市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新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教学量。

今年8月,杭州市发布了《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及《杭州市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新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教学量。

近日,第十一期“杭网议事厅·智汇阳台”协商活动在杭州市政协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举行,活动现场邀请到了杭州市教育局、区教育局相关代表,学校代表以及市政协委员、媒体代表等,共同探讨AI时代,杭州孩子需要怎样的“数智生存力”。

调查显示,多数孩子已接触过AI

社会对AI教育的认可度和期待较高

“杭网议事厅・智汇阳台”围绕杭州中小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开展网络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多数孩子已接触过AI相关内容,孩子使用AI的活动类型分布均匀,涵盖学业辅导、创意设计等多方面。家长对开设AI通识课支持度高,教学方式上偏好实践型。同时,家长的担心主要集中在师资不足、设备短缺、内容不匹配等方面。

夯实基础、多元探索 推进AI教育迭代升级

“杭州的人工智能教育,不是从‘0’到‘1’的突破,而是在已有基础上的升级,是在新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优化迭代。”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信息技术教研员李伟介绍。

“现在的学生是‘数字原住民’,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他们也是一种挑战。”李伟强调,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所需的素养。同时,杭州加强人工智能教育任重而道远,亟需关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学生学习方法改进,尤其要关注发展学生人机协同思维,让学生“不只解决一件事情,而是学会解决一类事情,掌握方法论”。

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郤云江则分享了区域层面的多元探索。

西湖区不仅聚焦学科应用,还推动其跨学科渗透,“我们组织区域人工智能教师普及赛,所有学科老师都能参与。”郤云江说。

西湖区积极开启AI+教育的探索实践。今年初,西湖区发布《AI点亮教学:教师专属应用精修系列课》,直击教学痛点,目前已有五六万人学习;开展AI作文批阅试点,“AI擅长找出错别字、语序问题,老师则聚焦布局谋篇,二者结合提升批阅效率。”同时,西湖区也鼓励学校打造AI应用特色点,如文三小学二次开发的AI模型,实现课堂问题自动汇集,助力教学改进。

上城区教育学院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副主任戚伟国从通识教育、拔尖人才培养、教师素养提升方面介绍人工智能教育开展情况。

在通识教育上,上城区整合多方资源,将宾果机器人、Pepper机器人等融入信息科技课程,如三年级课堂,让学生与AI机器人互动完成任务;编制AI教育指南,并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创新学生AI普及赛模式,试点“区赛校办”,让更多学生参与,利用人工智能表达思考和创意;教师培养方面,完成全员覆盖的AI“扫盲式”培训,通过“数智课堂”项目整体提升教师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变革的实践能力。

“未来学生需要的是数智生存力,”戚伟国说,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在与AI协同中提升现实问题解决能力,这对师生都是要求。”

从课程落地到素养培育 探索AI教育“校本路径”

区域规划为AI教育搭建了框架,而课堂落地的细节则由一线教师把控。

小学阶段的探索侧重启蒙与协同。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副校长王大龙介绍,学校通过“政研校企四方合作”推进AI教育——陆续推出“AI未来馆”、成立人工智能少年研究院,今年起全校普及AI通识课。学校逐步开发覆盖各年段的人工智能校本课程,注重以真实场景和任务驱动推进人工智能创造。

孩子提升“数智生存力”,这也是老师们的课题。杭州观成教育集团副书记、副校长黄臻提到,人工智能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学习评价等方面效果显著,还能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他建议学校以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场景式的教学来让学生真正领悟人工智能的价值所在。黄臻特别强调,提升全体教师对AI相关课程的理解至关重要,不能仅局限于信息或科学学科,需开展针对全体教师的相关培训以适应技术的发展。

西湖区政协委员,西湖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专职督学潘惠玲表示,人工智能时代,孩子和老师都无需焦虑,“玩着用着就学会了,轻松主动的探索很重要”。她尤其鼓励年长教师,“千万别觉得自己不行”,呼吁大家“主动拥抱时代,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

高中阶段,杭州第二中学的AI教育实践颇具代表性。杭二中深耕AI领域多年,2007年便启动相关探索,2023年正式开设AI课程。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理论”模式,例如通过“泰坦尼克号乘客生存率数据分析”等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AI知识,深受学生喜爱。

杭二中求是创新学院院长戈航分享实践总结,AI教育需平衡技术工具性与教育主体性,强调学科融合与教学本质,提出分层课程体系设计、提升教师AI素养、构建跨学科教育共同体及建立多维度评估机制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培养技术人才,而是培育懂技术、有人文、敢担当的创新人才。”

杭州第七中学是文化与美术齐飞的摇篮。杭七中艺术处副主任孔祥卫介绍,在艺考改革背景下,学校于2024年落地“七彩AI”辅助教学系统。最初设速写模块,“经过AI辅助优化后的作品,从构图的合理性,人物的基本动态,及线条准确度,前后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原本老师挨个改画,是‘慢功夫’,现在效率直接拉满,课堂上能省出更多时间讲重点。”

“我们的AI‘懂’七中。它的基础大模型和大家差不多,但‘喂’给AI的图像,全是我们学校近32年来师生的优秀作业。”孔祥卫说,每个阶段的好作品都会及时更新,生成的内容和教学节奏完全衔接。模块还拓展至素描几何体、静物等美术教学领域,打通了初高中美术教学衔接。

关注AI对学生心智发展的影响 培养“智识”优势

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朱滨老师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人工智能与健康传播实验室团队,特别关注AI对学生心智发展的影响。她借鉴历史,追溯AI时代或如美国当年大众传媒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类心智产生巨大冲击和潜在隐患。

她强调,需警惕AI技术带来的“数字鸿沟”及“媒介素养鸿沟”。她进而提出,AI时代需具备“技术、符号、情感、算法、人机协同”五大核心素养,孩子从小需培养AI思维。

AI时代孩子需要怎样的“数智生存力”?朱滨提出,“人类区别于AI的优势在于‘智识’”,即在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中面对未知的探索、批判、想象和创造的能力,以及对人生意义感、幸福感的追求。

来源:杭州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