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关于中小学春秋假的表述,提到:“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关于中小学春秋假的表述,提到:“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鼓励中小学探索春秋假的政策,承载着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许,却也因现实梗阻引发诸多疑问:春秋假真的能完整落地么?只放学生不放家长该怎么带出去呢?春秋假会不会成为新的假期高峰等等......唯有精准破解“落地难”“带娃难”“高峰忧”三大核心问题,才能让春秋假从政策愿景走向民生实效。
以“政策+执行+保障” 闭环体系,解决春秋假完整落地难题。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打通 “最后一公里” 的梗阻。当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推进春秋假面临差异化困境:部分城市学校担忧教学进度受影响,对政策持观望态度;农村学校受限于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配套开展实践活动;还有地方受升学压力裹挟,将春秋假变相压缩为 “周末调休”,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更突出的问题是,教育、发改、文旅等部门尚未形成协同推进机制,春秋假时间安排与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公共服务供给衔接不畅,导致政策执行缺乏系统性支撑。破解这些难题,需构建分层分类的推进路径:对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学校,可将春秋假与研学实践、劳动教育深度绑定,建立 “假期实践学分制”,通过明确活动目标、规范考核标准,避免假期沦为 “放羊式” 放假;对农村学校,可依托乡土资源设计 “田间课堂”“非遗体验” 等特色活动,联合农业技术人员、乡村文化传承人共同参与指导,降低实施成本的同时凸显地域特色。此外,教育部门需建立 “动态评估机制”,定期收集学校教学反馈、家庭参与情况,允许各地根据教学进度弹性调整假期时长,坚决避免 “一刀切” 式推进,唯有让政策既有“方向感”,又有“灵活度”,才能打通落地的“中梗阻”。
以“家庭+企业+社会” 协同网络,解决家长无假带娃难题。“孩子放假、家长上班”,是双职工家庭面对春秋假的核心痛点。若这一矛盾无法缓解,春秋假不仅难以实现 “促进亲子陪伴、拓展学生视野” 的初衷,还可能成为家庭负担。破解困境不能仅靠家庭 “单打独斗”,还需构建多方联动的支持体系:企业可探索推出 “亲子陪护弹性假”,允许员工在春秋假期间申请1-2天带薪假期,与孩子假期错峰匹配,既保障工作进度,也为亲子互动留出时间;社区可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站等场地资源,建立“假期托管中心”,联合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专业社工开展科普实验、手工制作、体育锻炼等多样化活动,按成本价提供服务,为家庭减轻经济压力;教育部门可搭建 “线上假期服务平台”,实时推送本地博物馆、科技馆、湿地公园等场所的 “假期活动清单”,并联合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通 “学生实践专线”,提供 “点对点” 接送与全程看护服务,让家长无需全程陪同,孩子也能安全参与校外实践。唯有家庭、企业、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让 “带娃难” 不再成为春秋假落地的 “拦路虎”,从而助力其高质量地达成时效。
以“弹性调控+理念引导” 双重举措,解决春秋假成新高峰难题。回顾以往,寒暑假、黄金周期间景区 “人挤人”、高速 “堵成线” 的场景,让公众对春秋假可能引发的新出行高峰心存担忧。事实上,只要引导得当,春秋假完全可以成为缓解假期拥堵的 “分流阀”,而非新的压力源。一方面,不同地区可以利用南北气候差异推行“区域错峰放假”,,从而起到分散客流的效果;另一方面,文旅部门可打造“春秋假特色产品矩阵”,推出“城市微旅行”“乡村体验游”“文化研学线”等小众线路,引导家庭避开热门景区,同时通过“文旅平台”实时发布景区人流数据,提醒游客错峰出行。更重要的是,要传递“假期不是旅游季”的理念,放春秋假的真正目的并非鼓励“出行消费”,而是要让假期价值回归“成长本身”,以放假的手段给予学生更多成长的空间,从源头减少集中出行需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秋两季的独特景致,本就该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鲜活教材。春秋假的落地之路,虽有挑战,但并非无解。只要政策制定更贴民心,社会协同更具温度,家庭观念更重成长,就能让这一政策真正惠及千万学生,让春秋时节的阳光,照亮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道路。春秋假或许只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小步,却承载着让每个孩子全面发展的大愿景。当孩子们能在春日里聆听鸟语、在秋日里触摸落叶,当假期不再是“负担”而是“期待”,素质教育的种子才能真正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来源:魅力十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