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公里里光缆藏进格陵兰峡湾,揭开海平面上升关键密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7:19 2

摘要:当格陵兰冰盖以每年约2800亿吨的速度消融,当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突破3.7毫米/年,人类却始终难以看清冰川与海洋交汇处的“死亡现场”——直到一根10公里长的光纤电缆沉入峡湾底部。2025年8月,发表在《自然》的这项突破性研究,首次用“海底神经网”般的传感技术,

当格陵兰冰盖以每年约2800亿吨的速度消融,当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突破3.7毫米/年,人类却始终难以看清冰川与海洋交汇处的“死亡现场”——直到一根10公里长的光纤电缆沉入峡湾底部。2025年8月,发表在《自然》的这项突破性研究,首次用“海底神经网”般的传感技术,捕捉到5.6万次冰山崩解全过程,从毫秒级的冰裂振动到海啸级的水体扰动,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冰川消融机制的认知。

在南格陵兰岛Eqalorutsit Kangilliit Sermiat(EKaS)冰川前的峡湾,数百米高的冰崖如同垂直的冰墙,时刻上演着“冰与海的角力”。这里的冰块崩解频率超乎想象:平均每小时就有近13块公交车大小的冰块坠入海中,偶尔还会有体育场规模的巨型冰山轰然倒塌,激起数十米高的水花。这些崩解事件贡献了格陵兰冰盖约一半的质量损失,却因“浮冰混杂区”的致命阻碍,长期处于观测盲区。

所谓“浮冰混杂区”,是冰川崩解后形成的密集浮冰带,冰块相互挤压碰撞,如同流动的冰质迷宫。过去,研究人员即便冒着设备损毁风险,用遥感卫星或水下地震仪观测,也只能捕捉到冰山崩解的“碎片信息”——卫星看不到水下的冰体结构,单台地震仪无法还原空间尺度的动态过程。正如未参与研究的俄勒冈大学物理海洋学家大卫·萨瑟兰所言:“冰川前沿就像一个黑箱,我们知道里面在发生关键变化,却连门缝都找不到。”

打破这一困境的,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冰川学家多米尼克·格雷夫团队研发的“海底光纤传感系统”。这根直径仅4毫米的光缆,被小心翼翼地铺设在距离冰川崩解前沿500米的峡湾底部,全程充满惊险:科考船“阿道夫·延森号”必须以精准速度航行,太慢会导致浮冰重新合拢缠住光缆,太快则可能撕裂脆弱的光纤。最终,这根10公里长的“神经纤维”成功扎根海底,成为人类首个覆盖冰川崩解全流程的观测网络。

这根光缆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同时具备“耳朵”和“温度计”的功能。通过分布式声学传感(DAS) 技术,激光脉冲在光缆中传播时,会因冰裂振动、水波冲击产生的微小形变改变后向散射信号,相当于将光缆变成了数千个微型麦克风,能捕捉到频率低至0.1赫兹、持续仅10毫秒的冰裂声;而分布式温度传感(DTS) 技术,则通过监测光信号因温度变化产生的 Raman 散射差异,精准记录海水温度0.01℃级别的波动,甚至能追踪到不同水层的温度分层。

在为期21天的观测中,这根“海底神经网”交出了震撼科学界的答卷:累计记录到5.6万次冰山脱离事件,平均每天超2600次,最小可探测的冰山体积仅100立方米——这比传统陆地雷达干涉仪的探测阈值低50倍,相当于从能看到“卡车”升级到能识别“行李箱”。更关键的是,它首次完整还原了冰川崩解的“七步死亡链”,每个环节都对应着独特的物理信号。

整个过程始于冰川内部的“微裂预警”。当冰川内部形成10-100米规模的裂缝时,会产生频率超20赫兹的高频振动,这些振动以1500米/秒的速度通过海水传播,被光缆捕捉为清晰的声学信号。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微裂并非随机发生,而是呈现“每分钟数次”的密集频率,如同冰川崩解前的“心跳加速”。

随后进入“冰山脱离”阶段。当裂缝贯通冰体,冰山从冰川母体脱离时,会激发沿海底传播的 Scholte 波——这种特殊的界面波频率在0.1-10赫兹之间,传播速度约230米/秒,如同冰川崩解的“低频脉搏”。通过分析Scholte波的传播特征,研究人员甚至能区分“水上崩解”和“水下崩解”:前者会因空气腔塌陷产生高频声学信号,后者则因无空气腔而缺失这一特征,这一发现解决了长期困扰学界的“水下崩解量化难题”。

冰山入水的瞬间,会引发“局部海啸”。观测数据显示,体积超5万立方米的冰山崩解,能激起波高1.6米的海啸,这些波浪以31米/秒的速度在峡湾内传播,甚至能在海底地形的反射下共振超过1小时。更令人意外的是,光缆记录到海啸波在浅水区传播时速度会骤降50%,这一特性为构建峡湾海啸预警系统提供了关键参数——按照这一数据,若在格陵兰沿岸村庄附近部署类似光缆,可提前2分钟发出海啸警报。

比海啸更隐蔽却更关键的,是“内部重力波”的激发。峡湾水体存在明显的分层结构:冰川融水形成的低温淡水层漂浮在高温咸海水层之上,两者之间的密度界面如同隐形的“波浪传送带”。冰山崩解时产生的冲击力,会在这个界面上激发周期15-30分钟的内部重力波,这些波浪能将深层暖海水向上输送,直接加速冰川底部的融化。通过DTS观测,研究人员发现这类波浪可导致海水温度波动1.2℃,对应的垂直水流速度达5厘米/秒,按此计算,单次内部重力波事件就能造成1厘米的冰川消融,日均消融量可达1米——这一发现直接解释了为何传统模型会低估冰川消融速率。

冰山漂离过程中,还会留下独特的“冷尾流”。光缆记录显示,冰山在漂移时会拖拽内部重力波形成尾迹,这些尾迹如同“水下寒潮”,将上层低温淡水带到海底,造成局部海水温度骤降0.8℃。同时,尾流引发的海底 currents 可达20厘米/秒,通过“涡旋脱落”效应使光缆产生周期性振动,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振动频率,甚至能反推出水流速度,为量化冰山对海洋环流的影响提供了新方法。

最终,冰山在峡湾中完成“二次崩解”。光缆捕捉到的高频声学信号显示,漂浮的冰山会持续碎裂成小块浮冰,这些信号与冰川初始崩解的振动特征相似,但来源更分散——这标志着“浮冰混杂区”的形成过程。研究发现,当浮冰混杂区密度足够高时,会反过来抑制冰川崩解,形成“消融-保护”的动态平衡,这一机制此前从未被直接观测证实。

这项研究的价值,远不止于“记录现象”。长期以来,气候模型在预测海平面上升时,始终面临“冰川-海洋相互作用”的参数缺失——传统模型假设冰川消融是均匀发生的,却忽略了冰山崩解引发的波浪、水流等“连锁反应”。而光缆记录的5.6万次事件数据,首次提供了“崩解放大效应”的实证:冰山崩解不仅直接造成冰量损失,还会通过激发内部重力波、加速暖水输送,进一步放大冰川融化,形成“崩解-融化-再崩解”的正反馈循环。

按照研究团队的估算,这种“放大效应”可使冰川消融速率比传统模型预测值提升2倍,这意味着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风险可能被严重低估。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不同冰川的崩解机制存在显著差异:EKaS冰川因扎根基岩,其崩解主要受水下冰体侵蚀控制;而那些末端漂浮的冰川,可能更易受内部重力波的影响。这提示未来的气候模型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冰川制定差异化参数。

目前,格雷夫团队已开始与格陵兰当地社区合作,计划将光缆技术推广到更多峡湾。他们设想的“北极冰川观测网络”,不仅能为气候预测提供数据支撑,还能为沿岸居民提供实时海啸预警。正如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地震学家安德烈亚斯·菲希特纳评价:“这根光缆就像给冰川装上了心电图,我们终于能听到它的心跳,读懂它的健康状况。”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格陵兰冰盖的每一次崩解都牵动着人类的未来。这根10公里长的光缆,不仅揭开了冰川消融的神秘面纱,更提醒我们: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唯有突破观测边界,才能更精准地预测未来,更有效地守护我们的蓝色星球。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海底光缆织成网络,当冰川动态实时可见,人类才能真正掌握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动权。

来源:科学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