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与工业强国:师从美日!餐桌是如何被资本化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6:48 1

摘要:前言导读:(本文深度,全文共3900字,共3节,分为:美国预制菜;日本预制菜;中国预制菜!原创不易,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收藏、关注!看完,必有收获!)

前言导读:(本文深度,全文共3900字,共3节,分为:美国预制菜;日本预制菜;中国预制菜!原创不易,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收藏关注!看完,必有收获!

这几天著名网红和西贝的新闻,依然不下热度,连带着拔出了20余家“我们还在”的预制菜联盟,又顺藤摸瓜发现了“上海绿捷”给学生们长期供应“质量堪忧”的预制食品!很多人开始好奇,我们的餐桌是从何时开始,沦为了预制菜的“库存清理箱”?我们的餐饮结构和消费文化,又是怎样被“预制菜”慢慢渗透”!

平心而论,“预制菜”在全世界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根据全球知名数据机构 Satista 的报告:2024年全球预制菜市场规*模达5466.1亿美元,中国以1489亿美元独占27%份额,远超美国的475.6亿美元规模。

但这一数据背后其实藏着一个产业谜题:我们明明在冷鲜食品的加工先进度及质量标准未及日本、工业化快餐品牌的发展规模和标准化能力又不如美国时,为何在预制菜赛道,我们能实现短时间的"弯道超车"?

历史总是相似却又不同,美国1950年代开始的“快餐革命”,依托的是二战期间发展的巅峰级标准化工业生产能力而日本在1970年代兴起的“速冻便当热”,则是受益于冷链与保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并与石油危机下的少子化社会发生了共振

但反观中国预制菜的爆发则呈现出独特的"政策引导-资本驱动-工业实现-税收循环"的四轮驱动特征。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士,今天我想为大家简单剖析下其中的原因,看看工业化和预制菜的关系,资本与消费的因果!并在历史的长河里,和大家聊聊美式快餐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日式冷鲜食品的辉煌与繁荣,再从经济、工业、资本、税收的角度,为大家揭示我国预制菜占据饮食主要结构的长期必然性!

我们该如何评价美国著名消费企业普遍的成功经验,我想用一句话就能概括,那就是:让标准化变成一种全球优势!

而创造出这个理念,并将其发展到餐饮行业天花板的,则是麦当劳!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麦当劳不仅是全世界最大的餐饮企业,还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经销商!这个著名的美国餐饮品牌,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超 43000 余家门店,每天的客流量超6000万人次,每秒售出的汉堡超80余个,每年售出的儿童玩具超15亿件!

但奠定其标准化、规模化基础的核心驱动力则是1940 - 1970年代美国的“工业黄金期”!

以1960 年为例,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 39.3%,钢铁产量占全球 45%,汽车产量占全球 75%。工业的繁荣创造了大量就业,但也彻底改变了劳动力时间分配:女性劳动参与率从 1950 年的 33.9% 跃升至 1970 年的 43.3%,双职工家庭占比达 40%,家庭平均每日烹饪时间从 1950 年的 1.5 小时压缩至 1970 年的 45 分钟。

这种“效率至上” 的工业逻辑,必然要求饮食环节向 “标准化、规模化、快速化” 转型。

此外,美国成熟的资本市场,发达的金融体系,以及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也为餐饮工业化提供了持续的 “扩张燃料”。

1948年麦当劳兄弟将菜单压缩至4类,首创59秒出餐的“Speedee”系统,1955年雷·克罗克加盟麦当劳,开创餐饮特许经营模式,成功使得单店成本降至传统餐厅1/3;接着麦当劳又引入厨房流水线和标准化操作流程,将食品制备时间缩短至90秒内,奠定了现代快餐业的运营基础!并创造了现代食品工业三个核心标准:标准化食材处理分工明确的岗位体系高效前端服务!

自1965 年麦当劳上市至 1975 年其市值突破 10 亿美元,资本的注入使其得以在全球复制标准化的 “中央厨房 + 连锁门店”

在1970年,麦当劳位于芝加哥的中央工厂,就能每天生产超 10 万份汉堡胚,并通过冷链运至全美门店,门店只需 对各标准配料进行“组装” 即可出餐,这开创了“预制菜”工业化的先河。

还是在这一年,美国制造业GDP超 2.4万亿美元,食品饮料制造总雇佣人数超 160万人,占制造业劳动力11.9%;而美国快餐行业收入则达到 428亿美元,并在随后五十年间保持了复合年均增长率达6.28%的世界记录;截止 2020 年,美国餐饮业雇员数量将达到1313万人,约占美国就业人口的1/10,可以这样说,餐饮的工业化成功的让大量的人口得到了工作并带动了上游种植业、畜牧业、种业的工业化,大大增加了全链条税收贡献,提升了从业人口待遇

而快餐的崛起,又通过品牌扩张反向塑造了美国消费文化。1970 年,美国人年均快餐消费支出达 320 美元,占食品总支出的 18%,美国家庭在外就餐支出达60亿美元!

“汉堡 - 薯条 - 可乐” 的工业化组合,以 “廉价、便捷、稳定” 的标签,成为美国 “效率文化” 的饮食符号。而这种消费文化又进一步推动产业扩张:1980 年,美国快餐门店数量突破 25 万家,10年时间,彻底形成 “工业生产 — 资本扩张 — 消费依赖” 的增长闭环。

而工业食品的 “能量密集型” 特征,也导致1960-1980 年,美国成人肥胖率从 13% 升至 22%,三高问题开始普遍影响美国工人阶层。

但这种工业化反哺社会的方式,成功使得7600万婴儿潮一代人口(1946-1964年出生)既获得了工作,也成为了消费主力,当时的历史数据显示,八分之一美国工人曾受雇于麦当劳!

1953年-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GDP 年均增长 9.2%,日本社会生活节奏急剧加快:东京通勤时间从 1960 年的 1 小时延长至 1980 年的 1.5 小时,单身家庭比例从 12% 升至 24%,“便捷且不失品质” 的饮食需求不断催生冷鲜食品工业的爆发!

1961年日本颁布《农业基本法》,标志着战后农业政策的重大转向。该法律确立了三大农业可持续目标:首先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方案通过财政补贴,促使水稻机械化率从1960年的23%提升至1970年的98%;其次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制定了日本农村居民收入达到城市家庭收入平均值的十年计划;最后是保障食品供给安全,并建立了中央储备粮制度。

而为配合法案实施,日冷集团还开发了全球 -40℃超低温速冻技术,并突破了蛋白质变性瓶颈,解决了食材锁鲜难题!以此为基础,日本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启动了"冷链建设五年计划 ",由农林水产省牵头建设全国性低温物流网络,至1970年,该计划成功实现日本 90% 的肉类产品通过冷链流通,损耗率从30%降至5%以下。

此后,20 世纪 70-90 年代,日本凭借 “精益制造” 开始接替美国,登上工业巅峰:1980 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1985 年,半导体产量占全球 53%。

此时,精益制造的 “精细化、零缺陷” 理念,也深度赋能了食品工业。以速冻技术为例,日本企业突破 “冰晶破坏细胞结构” 的技术难题,开发出 “流态化速冻” 工艺,让速冻鳗鱼饭复热后仍能保持 “蒲烧” 的焦香与肉质弹性。1980-1990 年,日本速冻食品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 28%,技术密度全球领先,时至今日,日本在此领域依然保持绝对的技术领先!

1985 年,日本便利店巨头柒和伊控股的冷鲜饭团日销量已经能突破 500 万份,其背后是 “中央厨房 + 冷链配送 ” 的工业化体系!在其东京大田区的中央厨房,每小时就可生产 10 万份饭团,并通过恒温冷链 2 小时内送达全国门店。

1990 年,日本冷鲜食品市场规模已达 1.8 万亿日元,其中 70% 由连锁企业主导!并且,由于日本饮食文化对 “新鲜”、“本味” 有着无与伦比的执着,这迫使其食品工业必须在 “效率” 与 “品质” 间寻找平衡

比如,日清食品的 “冷冻干燥拉面”,是通过提取豚骨汤的风味物质并真空冷冻干燥,实现 “三分钟还原现熬高汤”;丸米食品的速冻饺子,是在馅料中加入 “木棉豆腐” 调节水分,使面皮在复热后仍保持韧性,这类技术使得日本的预制菜成为了“精致的工业化食品”!

而在这背后,则是资本对 “文化溢价” 的追逐 ,1995 年,日本冷鲜食品的平均单价是美国快餐的 2.3 倍,但市场接受度依然居高不下,如今日本90%的人口,生活中都早已习惯了预制菜的存在,2024年日本冷冻食品消费额高达1.3万亿日元,每10个家庭就有6个会定期购买冷冻食品,每个日本人每年要吃掉23.2公斤预制食品,这个数字是中国消费者的2.5倍

中国家庭结构小型化与Z世代便捷化需求是催生预制菜的核心原因。2020年,我国1人户家庭占比超25%,双职工家庭增多,女性就业比例达54.15%,做饭时间减少。美团数据显示,25-35岁年轻白领占预制菜外卖订单58%,Z世代贡献58%消费额,推动C端渗透率提升超25%。,其中连锁餐饮端高达80%,外卖平台约42%,而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渗透率已达60%-70%,中间空间巨大

此外,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为预制菜提供了 “全链条工业化” 的关键基础!2023 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 2138 万公顷,产量 7.7 亿吨,肉类产量 9380 万吨,为预制菜提供充足原料!而食品加工设备国产化率超 85%,全国冷库容量超 2.2 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超 38.4 万辆的现状,又基本实现了 “产地 - 工厂 - 终端” 的全程冷链,使预制菜的损耗率从传统冷链的 15% 降至 5% 以内。

这种 “超强配套能力”,让中国预制菜得以在 “成本可控” 的前提下,覆盖 “八大菜系 + 地方小吃” 的复杂品类,弥补了 “单环节技术精度” 、“管理运营能力”与美、日的差距。

而中国资本市场对 “新经济赛道” 的追逐,为预制菜注入了 “爆发式增长” 的动力!2018-2023 年,预制菜领域投融资事件 327 起,融资金额累计 218 亿元,其中 2021 年融资额同比增长 120%。

在资本推动下,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2023 年 CR10 达 18%,较 2018 年提升 10 %。而资本提供的弹药也加速了预制菜与新渠道融合,2023-2024 年,直播电商带动预制菜销量持续上升,资本通过 “流量 - 销量 - 产能” 的闭环,快速放大了产业规模。

从数据看,2024年预制菜行业平均毛利率达28.7%,显著高于房地产开发15%-20%和传统农业6%-8%的投资回报率,而税收优惠又进一步放大资本效应,餐饮开始变成了科研,这导致预制菜行业实际税负降至12.3%,较房地产行业低8-10个百分点!

从时间线上看,2023 年,大感冒结束,在此期间得到习惯培养增强的预制菜开始叠加人口经济加速发展

当下,我国的预制菜海爷依然面临食品安全、国标缺失、质量掺次不齐等诸多挑战,未来需平衡资本扩张与品质提升,但中国从 “工业大国” 迈向 “工业强国”、从 “传统消费” 转向 “新型消费” 过程中,餐饮工业化似乎真的是历史必然

来源:文灏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