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国联军进剿一代魔君,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边疆屯田部队远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5:28 1

摘要: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古代的天干大都有对应的方位——甲乙对应东方,丙丁对应南方,庚辛对应西方,壬癸对应北方,唯独戊己没有,因此历史上戊己两字一直有两种争论:一是位于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字中间,意指中心区域;一是并无对应方位,所以带有漂泊无定因时变迁之意。

本源 正史引证

本相 实地考证

本论 客观论证

力证西域 本来本真

西 域 本 纪

漫隅子 作品

第一部

西 汉 纪

五十三

都护出击

最先到达乌垒城的,是汉朝戊己校尉的屯田部队。

戊己校尉是什么?

汉元帝登基的初元元年(前48年),汉朝在西域设置了戊己校尉:

“是岁,初置戊己校尉,徙屯田车师故地。”(《资治通鉴》)

这是汉朝在西域设置的第二个军政机构,驻地车师古城,隶属于西域都护。

那戊己校尉什么意思呢,为何不是甲乙校尉、丙丁校尉、庚辛校尉、壬癸校尉?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古代的天干大都有对应的方位——甲乙对应东方,丙丁对应南方,庚辛对应西方,壬癸对应北方,唯独戊己没有,因此历史上戊己两字一直有两种争论:一是位于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字中间,意指中心区域;一是并无对应方位,所以带有漂泊无定因时变迁之意。

那到底是哪一种呢?

据史书所载,首任西域都护郑吉选址乌垒作为都护府治时,首要考虑的就是乌垒位居西域正中,距离各国大致相等,这样第一种解释就不成立了,因为戊己校尉驻地是车师,位于西域东北部,距离乌垒约有一千多公里。

另外,戊己校尉并非一个校尉,而有戊校尉己校尉两职,关键时候可以分开派驻,成帝时候就将己校尉分派到姑墨(今阿克苏)一带;另外,历史上戊己校尉的驻地也并非恒定不变,东汉时就先后搬迁至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镇)和高昌,后来三国两晋也沿用了戊己校尉一职,驻地也都是高昌,如此居无定所到处转移,第二种解释就比较合理了,也就是根据西域水文变化而因时变迁的屯田部队。

实地考察拍摄,西汉时候的戊己校尉驻地——交河故城

实地考察拍摄,东汉时候的戊己校尉驻地——柳中城

实地考察拍摄,东汉时候的戊己校尉驻地——高昌城

因为屯田需要大量的生产人员,所以戊己校尉屯田兵规模很大,是汉朝设在西域最大的养兵基地,平时生产练兵,一旦发生战争,则受西域都护指派调动,功能颇有点像后来的唐朝府兵。

汉朝将戊己校尉设于车师,主要是防范匈奴对西域的渗透,毕竟车师是匈奴进入西域的跳板。作为汉朝在西域的定海神针,戊己校尉将士们的军事素养极高,远非一般部队可比,这和后来唐朝的安西兵很像,回归中土便是神策军。

所以接到陈汤的假传诏令后,戊己校尉兵第一时间就出动了,虽然两地相隔千里,但该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行军极为迅速,第一时间便赶到了乌垒城,这让乌孙和其他城郭诸国望尘莫及,可见该部战斗力之强。

接着赶来的是南部的于阗、扜弥、且末等国,毕竟靠得近,近水楼台先得月,然后是东部的车师、鄯善、焉耆、渠犁等国,北部的乌孙和西部的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莎车等国也已集结完毕,因为处在出征之路上,所以全都就地等候,一俟大军到达就编入作战序列。

十五国,加上都护兵和戊己校尉兵,总计达四万五千人,这是西域都护府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可以说整个西域全震动了。

此时此刻,西域诸国比长安更清楚当下的形势,都明白这是汉、匈两大体系的总决赛,胜负将决定今后的西域格局,显然没人愿意放弃大汉的和平稳定而接受匈奴的残酷奴役,所以全都全力以赴提供支援。

然而还有比戊己校尉兵更早到达的,那就是都护府发往长安的紧急上疏。

甘延寿和陈汤虽然决定出兵,但矫制绝非小事,所以还是第一时间进行了上奏。两人在奏疏上自我弹劾,详细说明了矫制发兵的原因,至于矫制有什么后果,由于此前有过冯奉世矫制平定莎车的先例,所以两人心里很清楚:打赢了什么都好说,打输了就什么都难说了。

至于朝廷接到奏书后的反应,史书虽没有记载,但猜也能猜到,肯定是吵翻了天。但不管朝堂上分贝有多高,也没有乌垒城里的分贝高,因为此刻乌垒城里战鼓齐擂,号角长鸣,都护府大军出列,其他联军也已在发兵路上——

我们唯一能设想的是,当时汉元帝生气之余,多少也有点期盼,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然已无法挽回,那就只能指望两人马到成功了,那样不仅可以一刷郅支来信的奇耻大辱,说不定还能刷新当年武帝和宣帝的赫赫战功。

随着诸国人马的陆续到来,小小的乌垒城里挤得满满当当,甚至不少人被安顿到了城外驻扎。为了便于指挥,甘延寿和陈汤又临时设置了三部校尉——扬威、白虎和合骑,分别对应东部、北部和西部联军。

这样命名有什么内涵吗?

东部的鄯善、焉耆、渠犁等国是来助威的,故名扬威;北部的乌孙处在都护府右首,属于四象中的白虎位——左青龙右白虎,故名白虎;西部的莎车、疏勒等国正在沿途等候,将和主力合骑出击,故名合骑。

郅支城位于如今伊犁盆地西北方向五百公里左右,都护府所在的乌垒城大抵相当于如今的轮台县东部,从地理上看,无论甘、陈大军如何出征,都必须翻越天山山脉,那么选择哪里突破最合适呢?

关于这个问题,大都护甘延寿基本上不用动脑筋,把出征方案全都扔给了陈汤,因为他知道这位姓竖的脑子特别管用,别看他整天表情阴郁,一句话不说,一说话总是让人心服口服。没办法,术业有专攻,要论试弁掰手腕,十个陈汤排着队也玩不过一个甘延寿,但要论堪舆地形设计方案,十个甘延寿也玩不过一个陈汤,毕竟人家是大汉朝一等一的风水大师。

下面一起来见识陈汤的风水学说。

首先,在出征线路上,陈汤玩了一招水土分流——兵分两路,南北夹击。

要知道兵家最讲究以多击少,尽量集中兵力围歼敌人,最忌分兵出击,那样很容易被各个击破,陈汤如今偏偏逆其道而行之,究竟玩的是什么名堂三?

这问题一时还不好回答,还是先来看看两条行军路线吧:

南线三校,分别是戊己校尉兵和扬威、合骑两校的西域联军。这三校由疏勒一路往西,先经衍敦谷的捐毒国,再过鸟飞谷的休循国,也就是如今中国西极乌恰县和更西部的阿赖山谷,然后翻越阿赖岭进入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最后从南面进击郅支城。

这条线路最初由张骞开拓,李广利第二次出征大宛也走的这里,算得上是汉朝西出中亚的主线。

实地考察拍摄,南线衍敦谷1

实地考察拍摄,南线衍敦谷2

实地考察拍摄,南线衍敦谷3

北线三校,分别是都护府主力和赤谷城屯田兵以及乌孙部白虎校尉兵。都护府主力从温宿国出发,从北道进入赤谷城,然后接纳上后面两校,穿越乌孙西部草原,最后从东面进击郅支城。

北线主力要南北穿越天山,具体取道哪里的呢?

当时大汉和乌孙交往,可穿越的天山廊道大体有三条:东线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也就是如今的独库公路;中线的喀拉峻草原和琼库什台;西线的夏塔古道。

实地考察拍摄,东线巴音布鲁克草原1

实地考察拍摄,东线巴音布鲁克草原2

实地考察拍摄,东线巴音布鲁克草原3

实地考察拍摄,中线琼库什台1

实地考察拍摄,中线琼库什台2

实地考察拍摄,中线琼库什台3

从汉军直奔赤谷城的情况看,走西线夏塔古道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这里直线距离最短,沿线还流有阿克苏河,可以为大军提供饮用水源。此路是汉朝跟乌孙之间的主通道,无论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冯嫽以及常惠等汉使,还是第二次大宛之战时王申生和壶充国的汉军分支,走的都是这里,甚至650后唐玄奘西天取经,走的也是这里。

实地考察拍摄,北线夏塔古道1

实地考察拍摄,北线夏塔古道2

实地考察拍摄,北线夏塔古道3

实地考察拍摄,北线夏塔古道4

实地考察拍摄,北线夏塔古道5

实地考察拍摄,北线夏塔古道6

既然南北线都可以选择,陈汤为何要分兵呢?

陈汤分兵的首要原因,是为了获取沿线屯田基地的粮食支撑。

经过六十八年的经营,大汉已在西域建起了珍珠链般的屯田基地,其中西部就有两处,分别是南线莎车的北胥鞬基地和北线乌孙的赤谷城基地,都能为大军提供中继接力,分兵的话可以减轻单个基地的负担,毕竟四万五千人的大军,肚量必须放大了去度量。

要说的是,贰师将军李广利要是泉下有知,肯定羡慕得把黄泉都喝干了,当年他两次率领大军出击大宛,那可是饿得前胸贴后背啊,如今甘、陈大军却是腆着肚子上路了,当然,这屯田基地也是李广利提出来的,真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陈汤分兵的次要原因,是方便左右夹击郅支城。

毕竟路途太过遥远,此前有关郅支的情报全都源于汉使和乌孙的传言,光凭这些还不足以支撑作战所需,必须沿路打听虚实,随机应变作出调整,同时也能左右夹击——北线负责进攻,南线切断郅支退路。

上述两大原因外,陈汤分兵还有第三种原因——获取一种特种武器。

相对来说,北线比南线更为难走,因为要穿越天山廊道,翻越近五千米的雪山达坂,这对大部队行军来说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都护主力还是甘冒奇险,因为北线森林遍布,只有采伐到森林里的巨木,才能打造一种特种作战武器,这种武器直接攸关战争输赢

获取屯垦基地粮草,左右夹击获取情报,打造特种作战武器——这三样便是陈汤分兵两路的名堂三。

但北线实在不是人走的,尤其是冬季。

由于伊犁盆地西部留有豁口,北大西洋暖湿水汽可以一路东上,这样便和来自北极的干冷气团接洽上了,然后拉开一条漫长的降雪带,当年壶衍鞮单于碰到的一丈高的大雪,便是拜这种地形小气候所赐。

这种情况在夏塔古道尤为严重,因为这里是南北气流的通风口,水汽对抗极度活跃,北路汉军穿越时便遭遇了极端天气,当时朔风悲号,雪花狂舞,天地间一片迷茫,将士们根本看不到前路,只能一个盯一个逶迤前行,有道是:

千骑千山远,孤旅孤道难。赴约郅支书,飞雪妆铁甲。

虽已做足了准备,身裹铁甲的将士们还是遭遇了严重冻伤,甚至主帅甘延寿和陈汤也未能幸免。

话说大都护甘延寿久病未愈,如今又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看上去一派天地豪情,其实心底里多少有点怨气:他一怨郅支单于,不是这厮惹事,哪用受这瞎气,二怨副手陈汤,不是这厮矫制,哪来这般晦气。

陈汤的脸色则比老天还阴郁,他走一程看一程,毕竟看风水也上瘾,这一刻瘾头上来,眼中不是规矩,便是方圆,甚至两条胳膊冻得失去知觉也不自知,最终落下了上肢麻痹症,再也无法平直伸展,以至于后来回朝都无法下跪参拜。

实地考察拍摄,赤谷城路上风景1

实地考察拍摄,赤谷城路上风景2

穿越峡谷后,大军便进入到了伊犁盆地,再走上两日,便来到了乌孙国都——赤谷城。

可以想象,这是赤谷城前所未有的热闹时刻,因为历史上从未来过这么多精锐汉军,六十九年前细君公主出嫁时没有,六十四年前解忧公主再嫁时也没有。

1500名赤谷城屯田将士早已等候多时,他们是当年常惠为了分隔大小昆弥矛盾而设,如今眼见都护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这里,那种欣喜自是无法形容,携带上已经奉令制作好的重型特种武器归入大军。

乌孙的大小昆弥也早率军在此等候,眼见汉军军容整肃,杀气迫人,顿觉这才是真正的后台靠山,腰板子一下子就硬了起来,也立刻入列都护大军。

稍作休整后,甘延寿和陈汤不敢耽搁,当即挥师西进,直杀郅支城。

行进上两天,大军来到了阗池以西不远处。

阗池也就是如今吉尔吉斯境内的伊塞克湖,是中亚仅次于巴尔喀什湖的第二大湖。

就在这时,东方突然传来了马嘶声和人群哭闹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天际线上来了一大队人马,随着他们渐行渐近,乌孙大昆弥部下的将士们突然大喊起来,语气中满是愤怒和痛苦,原来他们看得清楚,这支队伍打着康居旗号,中间押着一大帮衣衫褴褛的牧民,那正是大昆弥部下的族群百姓。

这是怎么回事?

这事说来真是太巧了,原来就在大小昆弥迎接甘、陈大军之际,康居国副王抱阗正好率领五千士兵出来打秋风,袭击了赤谷城东部一支乌孙部落,杀害了千余名乌孙百姓,并掳走了470人,牛羊马匹多到难以计数。

抱阗来时的路线偏北,甘、陈大军的路线偏南,时间上又正好错开,所以双方竟然鬼使神差地擦肩而过。此刻康居军队满载而归,走的路线偏北,这就正好赶上了甘、陈大军。

结果可想而知。

还没等汉军做出反应,乌孙骑兵便怒吼着杀了过去——

要知道自打小昆弥乌就屠被郅支击败以来,乌孙就一直被匈奴和康居两国欺负,以至于西部千里沃土都沦为了荒野。忍气吞声已久的乌孙兵眼见本国百姓再遭荼毒,自是义愤填膺,如今有汉军撑腰再无顾忌,当即玩了命一样杀向康居军队。

而抱阗做梦也没想到会在这里撞上汉军主力,当真是倒霉到家了,哪还有力抵抗,自顾拼命杀出重围,身后扔下了460名康居士兵的尸体——

抱阗也许是康居国历史上第一倒霉鬼,打秋风没打成,反被秋风扫落叶一般打了个落花流水,人要是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

可以想象乌孙军队和百姓此刻的开心程度,此前一直无可奈何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如今终于难得一见地扬眉吐气了一把,从此再无犹豫,彻底将命运绑定在了汉朝身上,综观西汉一朝,乌孙虽然时有起伏,但始终未曾背叛过大汉。

甘、陈大军继续西行,不久又碰上了抱阗手下一位贵族。

此人名叫伊奴毒

抱阗都落败了,伊奴毒怎么还守在这里不走啊?

不能怪伊奴毒,实在是抱阗跑得太玩命了,没来得及通知还在乌孙境内打秋风的伊奴毒,人家正当在阗池南侧瞎晃悠,结果被甘、陈大军逮个正着。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汉朝和乌孙大军,伊奴毒自然吓得魂飞天外,不过他没抱阗运气好,还没来得及逃跑,就被乌孙将士旋风般地围住了。

结果自然不用多说,伊奴毒成了落叶,被秋风押到了甘、陈二人面前。两人从伊奴毒嘴里得知,原来康居国并非像外人想象那样团结一心,心怀二胎者也不少,譬如东部贵族屠墨便是。

这样甘、陈二人临时决定,招安这位屠墨。

大军进入到康居境内,甘延寿和陈汤当即明肃军纪,严令大军不得侵犯掳掠,并秘密联系屠墨前来会见。

结果这位屠墨还真的来了,本着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的原则,和甘、陈二人歃血为盟而去。

接着大军继续开拔,在距离郅支城还有60多里的地方,又抓捕到一位年轻的康居贵族,此人名叫开牟

让甘、陈两人惊讶的是,这位开牟对被捕不仅不做抗拒,反而十分开心,原来开牟的父亲名叫贝色子,是屠墨的外甥,他们部族中有很多人都命丧郅支之手,所以非常痛恨郅支,如今汉军来攻无异于为他们报仇雪恨,所以主动投靠了汉军。

通过开牟之口,甘延寿和陈汤完全掌握了郅支底细,这下事情好办了。

接下来开牟主动冲在前面,为汉军担任向导。

这时候,南路三校大军也已穿越费尔干纳盆地,经大宛国赶了过来。

汗血宝马之战已经过去68年了,没想到汉军重又来到大宛,大宛也是欢天喜地,没办法,都被郅支折磨死了,把汉军盼成了救星。

至此,南北两路大军集结到位,陈汤知道郅支将死守郅支城,无须另外包抄,于是合兵一处出击,水土分流重又水土归流。

这下郅支终于迎来了对手,终极对手。

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郅支就已获悉汉军已经发动,所以自己也没闲着,一直在做准备,没想到这天来得如此之快。

成王还是败寇,唯有和终极对手汉军一较高下,才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些天来,郅支设想并演练了各种战术,亟待证明自己才是这片土地的终极王者。

陈汤——郅支,大汉和匈奴两大神级人物,终于要强强对话了,决定两族命运的历史时刻来到了。

2000多年前这一仗,汉、匈双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启用了多种见所未见的战法和闻所未闻的武器,以至于中华正史《汉书》也一改以往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不吝笔墨着力渲染,这在史学界极为罕见。

不多说了,一起来见识这场叹为观止的胡汉大战——郅支城之战!

来源:漫隅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