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世界!中国医疗器械迎来“DeepSeek时刻”,技术引爆全球变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5:30 1

摘要:一家名为帕母医疗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凭借其原创的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技术,配套产品不仅在2025年3月成功获得欧盟CE-MDR认证并进入欧洲市场后,近期更是再传捷报——两项FDA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同步获批,成为中国先进医疗器械出海的一个里程碑式注脚。

编辑:欣阅

曾经,在先进医疗器械领域,中国是跟随者。而这一次,因为这家企业,中国成为全球引领的创新者。

一家名为帕母医疗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凭借其原创的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技术,配套产品不仅在2025年3月成功获得欧盟CE-MDR认证并进入欧洲市场后,近期更是再传捷报——两项FDA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同步获批,成为中国先进医疗器械出海的一个里程碑式注脚。

这是中国医疗器械史上第一次靠自己原创的技术闯关FDA,也是独属于亚洲医疗器械的deepseek时刻。

对于任何一项想走向世界的医疗技术,拿到各国的市场准入许可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但帕母医疗的玩法,显然不是一个个敲门那么简单。

他们首先攻克的是标准最严苛的美国。他们没有单点突击,而是一次性拿下了两项关键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批准。一个是对付I型肺动脉高压(PAH)的HDE路径,也就是人道主义器械豁免,这通常针对的是罕见病。另一个则是针对II型肺高压的IDE路径,即研究性器械豁免,而这背后关联的是心衰等常见左心疾病。

这等于是在告诉FDA和整个行业:我的技术不只是一个小众疗法,它具备广谱的潜力,能解决更广泛的临床痛点。这在亚洲是头一遭,一次性获得FDA的双IDE批准,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这背后,是FDA早在2021年就给予其3项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以及2023年的人道主义豁免认证所积累下的信任。

而在欧洲,他们则上演了一出更为精彩的“数据自信”。今年3月,PADN技术正式获得了欧盟CE-MDR认证。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更关键的是认证的“前缀”:这是中国首个完全凭借纯本土临床数据获此认证的心血管介入器械。这意味着帕母医疗直接豁免了在欧洲重复进行临床试验的要求。

这彻底打破了过去中国器械出海必须在海外“再验证”一次的桎梏。这不再是技术层面的认可,而是欧洲监管机构对中国临床研究的质量、数据的真实性投出的一张信任票。他们相信,你在中国做出的结果,在全球同样有效。

如果说攻克欧美监管是拿到了入场券,那接下来的动作,就是直奔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帕母医疗竟然获得了美国医保局(CMS)的全程覆盖批准。

这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覆盖了未来产品上市后的相关费用,甚至连临床试验阶段,医生做手术的费用都能得到合理报销。这直接解决了产品商业化最核心的痛点——支付和可及性,向市场证明了这项技术不仅科学过硬,还具备显著的卫生经济学价值。

技术上的领先,如果不能转化为行业标准和共识,那这种优势是脆弱的,随时可能被模仿者超越。帕母医疗显然深谙此道。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不能只做一个被国际指南引用的“新疗法”,而是要成为那个能设定全球研究议程、主导临床话语权的“新标准”。

这个话语权构建之路,可以看作是“三部曲”。首先是奠定“科学基石”。2022年,他们将关键的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心血管介入领域的权威期刊《JACC: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s》上。这篇文章迅速在全球学术界引发了广泛关注,PADN被誉为“革命性的治疗手段”,为其赢得了最初的学术声誉。

其次是抢占“指南高地”。一项技术再好,如果进不了医生人手一本的诊疗指南,就永远只是“研究性”的。早在2018年,PADN就被纳入了《中国肺高血压诊断和治疗指南》。而决定性的一步发生在2022年8月,它被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肺高压诊治指南》收录。

这标志着PADN正式从一个“新发现”,转变为被全球顶级学术机构认可的“临床选项”。到了2024年,它又被写入了中华医学会的专家建议。

最后则是主动出击,组建自己的“思想联盟”。帕母医疗牵头成立了一个国际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堪称豪华,囊括了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的肺高压、心衰、介入心脏病领域的顶尖专家。这个委员会的任务,就是指导全球临床试验的设计,并推动PADN进入更多国际指南。

更绝的是,他们反向输出知识。在中国南京、厦门等地,他们举办了PADN中美大师课。你没看错,是吸引了来自美国梅奥诊所、哥伦比亚大学等顶级医疗机构的专家,专程飞到中国来学习这项源自中国的技术。这标志着角色的彻底跃迁:从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规则的主动输出者。

连续且规模庞大的融资,往往是衡量一家创新企业价值最直观的标尺。但对于帕母医疗而言,资本的涌入不仅仅是提供了“弹药”,更是市场对它这套“监管+学术”双轮驱动的全球化新模式的一次次价值确认。

从2021年8月由奥博资本、千骥资本领投的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到2022年10月元生创投领投的数千万美元B轮,再到今年3月由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领投的近1亿美元C轮,甚至在5月又获得了欧洲私募EQT的千万美元C+轮加持。

这些机构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以“长期主义”著称,是真正能看懂硬科技的专业玩家。他们愿意陪伴一家公司走过长达12年的研发周期,认可这种“难而正确”的First-in-Class路线,而不是去追逐那些短平快的风口。C轮融资时出现的多次超募现象,更是清晰地表明,顶尖资本对这个故事的看好程度。

帕母医疗的成功,正在悄然改变资本市场的风向。过去,投资人听到中国医疗器械的故事,脑子里想的可能是“国产替代”,核心逻辑是成本优势。但现在,他们开始重新评估一家企业的价值,更关注其是否具备创造“全球临床价值”的能力,以及是否有勇气和智慧去“挑战国际监管高地”。

这近1亿美元的C轮融资,以及后续的加轮,为帕母医疗耗资巨大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海外商业化团队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就在今年6月,首批三例海外商业化手术已经在阿联酋沙迦的阿勒米医院顺利完成。

帕母医疗和它的PADN技术,所书写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或一项技术的成功史。它更像是一个范本,为整个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全球化,提供了一个清晰且可复制的战略框架。

它告诉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真正的全球领跑者,必须同时精通三项全能。

第一项,是玩转全球最严苛的监管准入体系,不仅要拿到许可,更要赢得信任。

第二项,是构建深度的学术共识,从技术创造者升维为标准制定者。

第三项,是撬动长期的全球资本,让资本成为战略的放大器而非单纯的逐利者。

来源:影史奇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