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浩南母亲的直播间单场卖货破亿,看似是“人间真情”的胜利,但扒开这层皮,里头全是生意人的算计。网友们被感动得稀里哗啦掏钱,可这背后的问题,比卖货本身更值得警惕。
谢浩南母亲的直播间单场卖货破亿,看似是“人间真情”的胜利,但扒开这层皮,里头全是生意人的算计。网友们被感动得稀里哗啦掏钱,可这背后的问题,比卖货本身更值得警惕。
第一,“卖惨”成了流量密码,谁惨谁赚钱。
寻亲故事确实揪心,但如今这故事成了直播间最值钱的“道具”。镜头前掉几滴眼泪,说几句“感谢大家支持”,就能让网友疯狂下单。说白了,这就是把苦难明码标价——你哭得越惨,网友越觉得“不买不是人”。可当“悲惨”变成一门生意,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寻亲家庭,反而可能被贴上“想红”的标签,最终失去公众信任。
第二,“道德绑架式消费”正在洗脑网友。
直播间里充斥着“你买一单就是帮他们找孩子”“支持苦难家庭”的话术,这本质上是用同情心绑架消费者。许多人根本不需要那些9块9的纸巾,但为了“良心过得去”,硬着头皮下单。更讽刺的是,这些“低价商品”很可能藏着质量问题——团队要分走利润,商家要压缩成本,最后网友买的到底是“善意”还是“次品”?
第三,流量狂欢后,留下一地鸡毛。
现在全网都在复制“苦难带货”模式:家暴的、患癌的、被骗负债的,全挤进直播间哭诉。可一旦网友发现故事造假、产品翻车,反噬就会来得又快又狠。更可怕的是,当公众对真苦难逐渐麻木,那些真正走投无路的人,反而再也没人愿意相信了。
这场1个亿的直播,看似是“好人好报”,实则暴露了流量时代的畸形逻辑:眼泪比产品质量重要,故事比售后服务值钱。如果纵容这种“消费苦难”的风气,最后所有人都是输家——网友的钱包空了,真心被骗了,而那些本该被严肃对待的悲剧,彻底沦为了一场又一场的闹剧。
下次再看到“边哭边卖货”的直播间,不如先问一句:你卖的到底是货,还是我的良心?
来源:AI—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