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练的是萨克斯,跟学校练+找私教学,坚持了一年,但始终处于吊车尾的状态,上也上不去,跟就勉强跟,在学校总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搞得他心理压力很大,对学乐器也越来越抵触,三天两头就和我们商量,不喜欢萨克斯,能不能不练了?
最近我家娃情绪不好,天天吵着要从参加了一年的学校管乐团退团。
他练的是萨克斯,跟学校练+找私教学,坚持了一年,但始终处于吊车尾的状态,上也上不去,跟就勉强跟,在学校总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搞得他心理压力很大,对学乐器也越来越抵触,三天两头就和我们商量,不喜欢萨克斯,能不能不练了?
夫人对此坚决不同意,一边鼓励娃继续坚持,一边背地里给我上课:
小孩还是要鸡一鸡,不能轻易放弃,现在费力培养,都是为了娃以后能有更好的生活,到时候他也会感谢父母的良苦用心。
这话听着不无道理,可我有件事没想明白:
娃现在的生活不就挺好么?还能咋样更好呢?
娃现在埋怨父母,20年后再来感谢父母,这还有意义么?
换句话说,像我们这种家庭,现在还有鸡娃的必要么?
我觉得真没必要。
对,像我们这种家庭,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有太多。
虽不属于大富大贵,但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还算富足。
比如我和夫人,两个985大学研究生,都有稳定体面的工作,每个月有持续的现金流,还有副业+投资构建的多元收入模式,再加上两套一线核心城区房产+一套沿海房产,无贷款,只要经济基本面继续保持,未来20-30年,一家人过上有产阶级的优渥生活,问题不大。
这种情况下,我真不奢望娃有多拔尖,靠读书改变阶层,反正自己是能给娃托底的。
图源:网络
不说别的,房产可以给他留一套,他自住也好,收租也好,总能少花一大笔钱。
找工作,肯定也会帮他想办法,实在不行,就来我们金融圈混一混,凭老爸的资历,进门总是没问题的,后续就得靠自己了。
退一万步讲,娃实在不想上班,就当几年全职儿女,陪陪我和他老妈,一起全世界旅游,给我们带来点情绪价值,也不失为一件美事。人生几十年,这不是所有人的梦想么?
当然,我说这些的前提是,咱娃就是普娃,一切普普通通,没啥长板和天赋,如果你一早就发现娃是可造之材,又肯学,家长当然要全力托举,帮助孩子提前规划。
可如果娃真就是个普娃,就像我家娃一样,家长再一门心思鸡,娃也不会成为学霸,就算鸡成学霸,以后也挣不出多少家底,搞不好还会因为压力过大和家人不和,心理搞出问题,这就麻烦了。
今天我就刷到北京儿童医院关于孩子拒绝上学的接诊数据,已经有一万人次。
图源:网络
假想下,如果有一天,我家娃成为这一万人之一,绝对是整个家庭难以承受的灾难。
两相权衡,孰轻孰重,想清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
小朋友能积极乐观身心健康地成长,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全家修来的福分。
当然,这不是自我安慰,因为我早就发现,现在鸡娃的投资回报率实在太低。
咱们做投资,讲究投资回报率,其实教育也一样。
以前很多普通老百姓把教育看做子女的唯一出路,把「大学文凭」摆到很高的位置。
是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
图源:网络
比如像和我夫人这种,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小镇做题家,当年都是靠刻苦学习改变了命运,实现了人生的逆袭,成为了家族的荣光。
所以作为鸡娃主力军,无比相信这条路径的正确性和可延续性,也无比迫切地希望下一代依然能复刻自己当年的成功。
但是但是但是!70后、80后这一代靠努力读书逆天改命的故事,现在已经无法重演。
算算未来,即便现在中国的出生人口率已经下降, 未来15年,每年还有至少1000万大学生毕业。
等到2035年,我们国家将有3亿大学生,这个数字极其恐怖!
图源:网络
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每4个人里就有1个大学生,占总人群比重的25%。如果再算上2035年老龄化导致总人口数量下降的变数,估计得上涨到 30%。
这一切,再叠加上延迟退休到65岁的政策, 2035年,70后刚好65, 80后才55岁,都还没从工作岗位退下来。
由此可以预见,以后各行各业只会更卷 , 就算把孩子鸡到985, 211, 在客观局势一定的情况下,都没啥卵用。
图源:网络
而且而且而且,这一切的前提还是,你真能把孩子鸡到985.211。
这需要你的孩子从小能去好小学,小升初能去好初中,中考能考到好高中的重点班,而且一直维持在前50%,成为亲朋好友里眼里“别人家的孩子”。
可即便这样,当他拿着985、211的毕业证去应聘,很多好公司的简历关,可能他都过不去。
前几天,中核集团就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的消息,说 “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份简历”,一发出来,就遭到广大网友的口诛笔伐,赶紧秒删帖。
别说中核这种大国企成了香饽饽,就连我们金融圈,都降薪成这鸟样了,也非清北复交、国外常青藤名校的研究生不要。
给大家看一张最近热传的某行北京分行的校招名单,第二轮面试号称 「神仙打架」,除了30多个清北之外,还有剑桥、耶鲁、伦敦政经的学霸…
图源:网络
而他们应聘的这家银行,待遇在系统内出了名的低,分行柜员一个月也就几千块,可你知道么,耶鲁一年学费就要7、8万美金……
想靠工资挣回学费,绝对遥遥无期……
如此算来,爬藤奋斗十几年(还得小孩聪明又努力),全家人点灯熬蜡似地付出,最后卷来卷去当个柜员,一个月赚个几千块,是不是有点不值?
不鸡,毕业拿3、5千工资,鸡了,毕业拿7、8千工资,又有多大区别呢?
不过说归说,对和我一样的家庭来说,不鸡娃,还需要管娃。
毕竟身为中产,最大的资产就是自己的头脑和认知,所以必须充分用好,帮孩子提早做出区隔性规划,也给孩子留好万全后路。
说几个我的思路,大家权且听听:
1,既然指望娃读书跨越阶层不现实,不如实事求是,给娃定下未来的主要目标:守住父辈资产。
基于此,必须提前给娃反复灌输三不政策:
不瞎创业,不乱投资,不搞扶贫式婚姻。
只要守住这三点底线,娃尽管敞开了玩,咋玩都没事,钱不会受太大影响。
图源:网络
2,既然娃考不上985,211,就去考察下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办大学,高考分数线不高,出路也非常好。
本科毕业申请国外的研究生,认可度高,能申请上常青藤的概率也高。
我家一个亲戚的孩子,走的就是这条路,今年已经要去美国名校读研了,据她说,她们全班同学,基本都申请到了国外名校,命中率堪比清北。
唯一需要家长花的,是本科的高昂学费,所以归根结底,作为家长,还是得自鸡,努力赚钱。
图源:网络
3,娃学习不行,就根据娃的自身优势全力培养,提前规划弯道超车方案。
很多孩子其实是不适合读书的,并不是笨,可能是擅长的领域不在读书这块。
这就需要家长去帮助孩子发现兴趣,并无限拉长长板成为优势。
比如,我一个同事,培养娃走专业花滑路线,每周训练四五次,学校的课程都学不全。但就想在这方面术业有专攻有所发展。
再比如,男孩去撸撸铁健健身,锻炼下身材,将来说不定能当个健身教练,女孩有一门乐器或舞蹈打底,说不定能做个私人教师,或者颜值主播,这些都是把兴趣爱好结合短视频和互联网的杠杆效应,发展成自己事业的方向。
图源:网络
实在不行,就带娃多参加一些社交场合,锻炼他的情商和社会适应能力。
想想看,将来等咱们的娃长大了,有房产,有大城市户口,有中上颜值,还有经济实力不错的高学历父母,最重要情商高,能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这种条件未必不比学霸能打,甚至在社会上会更受欢迎。
未来伴随着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学历供给多了,整个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减少。
这期间想依靠学历找个好工作,一辈子干下去,会变得越来越难。
而兴趣爱好这个领域完全不一样,只要你在这个领域有点名气,有不少人认识你,这个事情你可以做一辈子。
拉长时间看看,其实人生的容错率很高,在正确的决策和方向面前,拼尽全力产生的效果太微不足道了。
图源:网络
4,父母自鸡,在经济上给娃全力托底
我不相信现在有几个家长,能接受一家人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大学毕业之后孩子去送外卖、做保洁、开滴滴的,既然接受不了,就得做好最差打算,用自己的财富给娃托底。
比如给娃提前买点年金险,每年定期领取,让孩子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甚至直接买上养老年金,把娃的养老问题都搞定了。
家里有房产的,再安排个收息资产,从小培养下娃的理财意识,让他对钱有真实的概念,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如何赚钱,如何钱生钱。
要知道,这一代孩子普通没有金钱概念,仅这一点培养到位,就能打败一票同龄人。
图源:网络
当然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咱们做家长的,需要自己先支棱起来,趁着时代红利努力赚钱。把家底夯实,才能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自由成长。
到时候孩子优秀,就上交国家;
孩子砸手里,就让他们安心当个“全职儿女”,母慈子孝,一家安好;
实在不行,去蓝翔学个水电木工,一门手艺傍身,横扫英美澳加,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挺好……
来源:升学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