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一到,黑河先黄。芦苇一摆,风就把丰收的讯息递出祁连山,掠过20万亩制种田、6万亩辣椒、50万只肉羊,最后停在一粒蜜瓜的糖心里。高台把四季折成一张请柬,邀镜头、笔尖和屏幕来作证:这里的丰收,不止称重,更值得被看见。
秋分一到,黑河先黄。芦苇一摆,风就把丰收的讯息递出祁连山,掠过20万亩制种田、6万亩辣椒、50万只肉羊,最后停在一粒蜜瓜的糖心里。高台把四季折成一张请柬,邀镜头、笔尖和屏幕来作证:这里的丰收,不止称重,更值得被看见。
看见“种”的倔强。北纬38°,153天无霜期,风沙与绿洲并肩,高台却把“寒旱”译成“良种芯片”。玉米制种十年稳在10万亩,去雄机扫过,留下85%机械化率;遥感卫星掠过,留下92%病虫害识别率。一粒种子,让农民人均口袋多出9000元,也让“高台”写进全国玉米主产区的报价单。芯片虽小,托举的是县域经济的“CPU”。
看见“辣”的野心。300年种植史,被6万亩红色一下子点燃。晒场上“红海”翻涌,直播间里秒空链接。高台把辣椒折成两段:一段晒干发往川渝,一段送进实验室提取辣椒碱,附加值翻3倍。原来“农头工尾”不是口号,而是让农民在产业链上“多站一站”,就多一份议价权,多一条致富路。
看见“畜”的循环。35天,一只羔羊出栏;一年,50万只肉羊跃出高台。标准化羊舍、智慧项圈、粪污制肥,把“快养”拆成可复制模块。秸秆变饲料、粪便变有机肥、有机肥返田再长辣椒长玉米,一根“看不见的链条”把种植与养殖、废弃物与资源、当下与未来扣在一起。绿色增收,在此有了具象模样。
看见“人”的升腾。贞号村10座双膜大棚,2万斤西红柿卖出高价,村集体经济破百万;东联村12年改革,户均年分红2.8万元,老人免费喝牛奶;上庄村72套徽派民居倒映弱水,露营、冰乐园、围炉煮茶把“蒹葭”写成诗。丰收若只能被称重,只是一堆稻谷;被看见,便是人的升腾、家的升腾、村的升腾。
我们试着——
把无人机升到百米碧空,看金色棋盘如何铺满制种田;把微距调到最近,记录辣椒碱第一次闪光的瞬间;请把光圈留给黑鹳,也留给篝火;把快门留给晒场红,也留给民宿白壁灰瓦。
更把剪辑线留给时间:用分秒的光影,串联起一粒种子从春日破土到秋日盈仓的生长轨迹,记录一个村庄从静谧乡野到声名远播的蜕变历程。
“丰登高台”,不只要滤镜下的“美”,更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真”;不只要“流量爆款”,更要“留量长青”的共情。因为被看见,才会被理解;被理解,才会被支持;被支持,才能走得更远。
黑河的水还在流,祁连的雪依旧白。高台的丰收,也在路上——从10万亩玉米到6万亩辣椒,从马八的50万只肉羊到赵海的1400吨蜜瓜,每一次递增,都是把“寒旱”写成“丰登”的注脚。愿所有镜头捕捉注脚里的汗水,愿所有屏幕放大注脚里的笑脸,愿所有转发把注脚变成序章。
丰收的高台,值得被看见;看见之后,请把故事带走,把种子留下。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