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生活的注意!男人感染HPV后,身体有5个表现,教你一眼辨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4:57 1

摘要:夜里11点,老李在卫生间镜子前,看着自己下体的一处“小疙瘩”,眉头紧锁。他以为只是个毛囊炎,结果三甲医院的医生却告诉他:这是HPV感染的典型表现。

夜里11点,老李在卫生间镜子前,看着自己下体的一处“小疙瘩”,眉头紧锁。
他以为只是个毛囊炎,结果三甲医院的医生却告诉他:这是HPV感染的典型表现

一项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男性中,HPV感染率高达17.2%,其中近六成感染者并无明显自觉症状
这意味着——像老李这样毫无预警的“中年男人”,其实正在悄悄遭遇病毒的“偷袭”。

HPV在男性身上,并不是“无害过客”

感染后,有5个信号,常常被误以为是“上火”“疲劳”甚至“性疲惫”。
但它们,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警示你,病毒已经在体内潜伏、繁殖,甚至诱发潜在癌变风险。

男人感染HPV后的第一个信号,是生殖器或肛周突出的“软疣”
它不疼不痒,像个小肉粒,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脂肪粒或痔疮。
但真实身份可能是尖锐湿疣,这是HPV低危型的典型表现。

有位52岁的出租车司机,因“肛门旁的小疙瘩”拖了半年,直到发展到像葡萄串一样,才被家属强制带去医院检查。
病理结果显示,感染的是HPV-6和HPV-11型。虽然是低危型,但若处理不当,复发率极高。
这不是小毛病,而是病毒留下的“印记”。

第二个表现,是尿道口或龟头处反复红肿、灼热感
多数人会以为是“包皮炎”或“最近太频繁”,自行涂药后症状缓解,便放松了警惕。
但临床观察发现,高危型HPV(如16、18型)感染的早期,常以“非典型炎症”形式出现

你以为是摩擦引起的红肿,可能是病毒正在入侵尿道上皮细胞。

根据《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年一项研究,在临床确诊的男性HPV感染者中,有41.6%曾反复出现尿道红肿,却未及时就诊。

第三个信号,是无缘无故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这是很多人忽略的体征。
当病毒感染后,身体会调动免疫系统,最先反应的就是淋巴结。

如果你发现腹股沟处的某个区域经常“鼓鼓的”,按压稍有痛感,持续2周以上,就要警惕了。

特别是在没有感冒、发烧、外伤等前提下,这种肿大很可能是“免疫系统正在对抗病毒”的表现。

一位45岁的企业高管,因长期出差,忽视了这个信号。


直到体检时发现,淋巴结持续肿大,进一步检查提示HPV-18型阳性,并伴随少量不典型细胞改变。
幸好及时发现,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第四个表现,是性功能波动明显,甚至出现“勃起障碍”
听起来和病毒无关,但事实并非如此。

HPV感染后,可能引发局部慢性炎症、黏膜反应,甚至诱发心理压力与自信心下降
这一链条,最终导致生理和心理双重影响。

临床中,一位53岁的患者,在感染HPV三个月后,开始出现“怕亲密”的情绪。
他曾以为是“年纪大了”,但深入访谈后发现,是对“传染伴侣”的恐惧和身体不适共同作用的结果。

身体在抵抗病毒,心理却在悄悄瓦解。

第五个表现,最容易被忽视——持续性乏力与低烧
很多人以为是“最近太累”,但实际可能是免疫系统长期处于激活状态

HPV感染后,部分人群会出现低度的持续炎症反应,尤其是病毒感染时间超过3个月的个体。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年回顾性研究显示:在HPV持续感染的男性中,有9.4%出现过“原因不明的疲倦与微热”。

这不是你累了,而是你身体在打仗。

很多人以为:HPV只是女人的事。
HPV从不挑性别
男性不仅是受害者,还是传播链中的“沉默携带者”。

错误认知一:
“我没有症状,肯定没感染。”
错。HPV感染者中,约68%男性在感染早期没有任何症状。

错误认知二:
“HPV只和不洁性行为有关。”
错。共用毛巾、浴巾、马桶坐垫等,也有可能成为传播渠道

这些“看似干净”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可能是病毒的温床。

那我们能做什么?
仅仅靠“定期体检”远远不够。

建议从三方面,建立起“个人防护屏障”。

一是,风险识别
若你有多个伴侣史、经常出差、熬夜抽烟、免疫力差,这些都属于高风险人群。


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HPV-DNA检测,尤其是40岁以上男性。

二是,生活习惯干预
避免共用贴身衣物与洗浴用品、保持下体干燥清洁,是防止接触传播的关键。
同时,规律作息与增强免疫力,是身体“自净病毒”的底层逻辑

三是,心理建设与科普认知同步
很多人因“怕羞”“怕误解”而拖延就诊。
但真正成熟的健康观,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伴侣负责。

曾有一位58岁的退休教师,因反复的“龟头瘙痒”迟迟不就医。
直到在老年大学的健康讲座上,听到HPV相关科普,才意识到可能是病毒作祟。
后就诊确诊为HPV-52型感染,虽非癌变类型,但医生指出:若持续感染超过2年,风险将大幅提升
他感慨:“不是没病,是我不懂。”

健康,从来都不是一场“等病来了再说”的战争。
它更像是你每天对自己的“体察与修补”。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上述5种表现之一,不要慌张,更不要讳疾忌医
只需多一点预判意识、少一点侥幸心理,就能让病毒无机可乘。

你有没有观察过自己的身体变化?有没有忽视过某个“不痛不痒的小疙瘩”?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验,我们一起用知识,抵御未知。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资料: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年第55卷第10期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年第55卷第6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HPV流行病数据报告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2022年全国男性感染状况分析报告

来源:郑医生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