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与焦虑同行的第七个年头,终于明白,所谓的治愈,并非将它彻底驱逐出境,而是学会与它同坐一室,彼此不争不扰。曾经我也把它当作敌人,拼尽全力去压制、去反驳、去战胜,结果却是越挣扎,陷得越深。读过无数关于情绪管理的书,试过各种冥想、呼吸法、正向暗示,可每当焦虑袭来,
我与焦虑同行的第七个年头,终于明白,所谓的治愈,并非将它彻底驱逐出境,而是学会与它同坐一室,彼此不争不扰。曾经我也把它当作敌人,拼尽全力去压制、去反驳、去战胜,结果却是越挣扎,陷得越深。读过无数关于情绪管理的书,试过各种冥想、呼吸法、正向暗示,可每当焦虑袭来,依旧像被无形的手扼住喉咙。直到有一天,我不再说“我要摆脱你”,而是轻声对自己说:“是的,我现在很慌,但我允许自己这样。”那一刻,紧绷的胸口忽然松动了一丝缝隙,光透了进来。
我们总以为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积极,仿佛情绪波动就是软弱的表现。可事实上,焦虑从不是敌人,它只是一个急于被听见的声音。就像《当下的力量》里所说,对抗本身所耗费的能量,远比问题本身更沉重。我曾因一次演讲失误陷入长久的自我怀疑,之后每次需要发言,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甚至提前一周就开始失眠。我越是告诉自己“别紧张”,就越发紧张。直到我换了一种方式——不再否认它的存在,而是坦然承认:“我确实害怕,这没关系。”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一句话让我久久难忘:当我真正接纳自己的那一刻,改变才真正开始。这不是放弃,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力量。后来我接触到李宏夫老师提出的“亦止法”,开始练习不迎不拒地面对情绪。每当焦虑浮现,我不再逃避,只是静静地看着它,像看一位老朋友来访,说一句:“我知道你在,你可以在这里,但你不主宰我。”这种温和的共处,反而让它的力量渐渐减弱。
我也养成了记录“平静时刻”的习惯。每天写下三件让我感到安宁的小事:清晨阳光洒在桌角,耳机里恰好播放喜欢的旋律,或是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这些微小的瞬间累积起来,成了我内心的暖炉。我不再追求永远快乐,只愿活得真实、踏实。
焦虑最擅长的,就是让人相信痛苦会永恒持续。可回望过去,那些我以为撑不过去的事,早已随时间淡去。小时候怕答错问题被嘲笑,觉得天要塌了;长大后怕工作出错、怕人际关系破裂,每一桩都曾让我夜不能寐。如今回头看,它们都不过是生命长河中的几朵浪花。不是困难变小了,是我变宽广了。
真正的内心强大,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依然能稳住呼吸;不是避开风雨,而是在风雨中记得自己还站着。不必强求自己立刻振作,可以慢慢来。等情绪稍缓,去做一点滋养自己的事:读一首诗,走一段路,写一封信,看一次日落。平日里多存一点温柔,冬天来时才不会冷得发抖。
不要责怪自己“为什么总想太多”。思绪如风,来了又走,本就是心灵的自然律动。只要你愿意停下对抗,学会倾听与陪伴,终会发现,所有的波澜都会归于平静。当你不再与自己为敌,光就会悄悄照进来。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