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此逆流之中,一直承担了太多偏执的小米,却给出了出乎意料的答案:小米16被跳过,小米17即将发布。雷军和小米选择直面苹果,直面所有质疑。
自从爱挤牙膏的苹果给17代iPhone标准款上高刷之后,全网趋之若鹜,表示新一代钉子户即将到来。
户某说:iPhone 17 将对4000元以上手机造成核打击。
玩笑之余,挑战是实实在在的,国产品牌手机怎么卖?怎么打营销?
在此逆流之中,一直承担了太多偏执的小米,却给出了出乎意料的答案:小米16被跳过,小米17即将发布。雷军和小米选择直面苹果,直面所有质疑。
网民们似乎忘记,这并不是小米第一次挑战苹果,21年小米12发布的时候,雷军就说:要在产品和体验两个维度向“最伟大的对手”看齐。
苹果,似乎一直是国产手机的参照系。IPhone X 划时代的惊艳,到灵动岛重构人机交互的想象空间。国产手机似乎总是在创新上慢一拍 —— 这种“迟到”甚至延续到了产品的命名。
那么,为什么是小米17?
是精心布局的一盘营销大棋 or 一次高调的“借名之举”?
在营销学里,这是典型的锚定效应,品牌叙事中,对标行为本就是放大的喇叭——小米当然懂得这点。
消费者在面对全新产品,自然会和意识中最先联想到的参照物来判断。iPhone 17的余温依然,舆论场充斥着对其的种种分析测评。“17”这个数字早已点燃消费者的注意力。
于是,当用户恍然间看到:小米将要发布的是“17”,自然会和苹果进行比较。小米没有花费大量的广告投资就靠近了自己的目的,也如雷军所言,“3999是最后一次,小米仍然冲击高端”。
做旗舰,与苹果相较,就是最好的传播。
当然,用户会不会买账是另一回事,至少营销的第一步,小米赢了,主动对标,把自己拉进iPhone 17的高端语境里。
“东哥”那句:我们不要和雷军比营销。如今仍然颇有意味。
如果说锚定效应是长期心智的占位,那么蹭流量则是短期传播的杠杆 —— 关键是会蹭,且蹭的好。
9月12日晚8点,iPhone 17系列预售开启,“抢不到”瞬间登顶热搜,“iPhone 17发货倒计时”突破8亿阅读,“iPhone 17 Pro丑”斩获2.1亿话题量。苹果一次新品,轻而易举就让整个科技圈成为它的舞台。就在此刻,小米选择跳过16,直接推出17,等于顺势把自己推上了风口。
这是一种典型的营销“借势”打法,话题本不属于你,但只要时机卡的准,就能分到一杯羹。但它的风险同样显而易见:“OPhone”的例子还在眼前,越是靠近苹果,越容易被质疑缺乏原创。
所以小米这次的操作也难免会招来类似批评。不过我们必须承认,从营销学的角度看,争议未必是坏事,它意味着扩散,它意味着注意力。
真正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承接这份注意力。
这也是小米与许多风头一时的品牌最大的区别。它敢于直面争议,因为它的底气不仅来自话题引导,而是脚踏实地的长期积累。
卢伟冰说:“5年前,我们开启高端化战略,向最伟大的对手学习,坚定对标iPhone。迄今,苹果依然非常出色。但我们依然有信心,才会同代同级地直面iPhone。”
小米宣传的高端,从不是营销话术里的噱头,是精益求精的较真,是真金白银砸向研发的决绝,是打磨产品的坚定。
全球首发搭载的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Pro系列首次引入“妙享背屏”的设计、后置镜头的副屏模组采用嵌入式工艺、ProMax系列超级像素的革命性技术......这条路,它走得踏实,走得必然 —— 真正的高端旗舰,从来都只属于用实力说话的攀登者。
因此,与其说小米在“蹭苹果流量”,不如说它在测试一个更本质的命题:当热度退场,产品是否有能力撑起注意力?如果能,它就将真正完成从“借势”到“立势”的跨越;如果不能,那一切声量终将化为笑柄。
这份营销案例,我们期待小米的答案。同时,这也是摆在所有国产品牌面前的共同命题。流量只是推门的钥匙,而能否留下来,最终决定因素永远是产品力。
9 月 25 日,雷军的年度演讲即将到来。这不仅是新品的舞台,也是小米过去五年高端化道路的阶段性答卷。他会讲产品参数,也会讲品牌初心;会谈技术迭代,也会谈人与科技之间的温度。对用户而言,这是一次见证:小米已经不再只是追逐营销的玩家,而是在用产品力回应质疑、在用长期主义兑现承诺。
——超越营销的声量,真正的信任与价值,存在于产品背后的温度与信念。
◎ 撰写:朱思翰、责编:刘照龙、排版:朱思翰、主编:杨猛。
◎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
◎ 版权:图片来源于网络、品牌官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数字营销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