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欲往往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动感,但最新研究表明,这些渴望的根源常常深植于记忆之中。科学家发现,大脑对高热量食物的编码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饮食选择——甚至在我们并不饥饿的时候。|国家地理图片集
地球是一个奇迹
科技|全球
食欲往往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动感,但最新研究表明,这些渴望的根源常常深植于记忆之中。科学家发现,大脑对高热量食物的编码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饮食选择——甚至在我们并不饥饿的时候。|国家地理图片集
下次当你想起抽屉里的巧克力棒时,大脑或许不只是在唤起回忆——它可能正主动驱使你去寻找这份甜蜜。发表在《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的最新研究揭示,海马体中的特定神经元会细致记录高热量食物的感官体验与情感印记。
在小鼠实验中,这类神经元即使在动物不饥饿的状态下,也会触发强烈的进食渴望,导致过量摄食。而当研究人员通过技术手段抑制这些神经元活动时,实验对象的糖分摄入量显著减少,并且成功规避了饮食诱导的肥胖问题。
“所有动物都需要通过进食维持生存,饥饿驱动机制是生命体的重要生存策略。”莫内尔化学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副研究员、研究合著者纪尧姆·德拉蒂格(Guillaume de Lartigue)解释道。
传统科学将饥饿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能量匮乏引发的“代谢性饥饿”,另一类是食物外观或气味激发的“享乐性饥饿”。而这项研究首次提出了第三类饥饿——由记忆驱动的渴望。
尽管实验对象是动物,但越来越多证据显示,人类对脂肪和糖分的记忆同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饮食行为,且往往发生在意识层面之下。在高热量食物无孔不入的现代社会,这种神经机制或许能解释为何某些食欲令人难以抗拒。
大脑难以抵御垃圾食品
加拿大代谢与大脑卓越研究主席(Canada Excellence Research Chair in Metabolism and Brain)、心理学家兼神经科学家达娜·斯莫尔(Dana Small)指出,生物的生存本能决定了其需要通过环境导航,做出获取食物的最优选择。
回溯人类早期历史,在热量稀缺的环境中,人类学会依靠嗅觉、视觉及空间定位等感官线索识别高能量食物。每次进食后,大脑会将这些外部信息与进食后的身心感受同步储存,形成一个关于食物味道及其影响的心理“数据库”。
用斯莫尔的话说,进食过程本质上是大脑在潜意识中“整合外部世界与内在体验的过程,而这正是记忆的本质”。这些记忆信号会影响大脑奖励通路上多巴胺的释放机制。每当我们再次遇到曾带来愉悦体验的食物时,大脑会基于过往数据更新对该食物的价值评估,并激活相应记忆。
例如路过面包店时,大脑中储存的香甜气息与口感记忆便会被瞬间唤醒,进而催生强烈的进食渴望。莫内尔团队的研究还发现,大脑对脂肪与糖分的记忆分别通过独立神经通路储存,而这两条通路最终都会汇聚到多巴胺奖励机制。
由于大多数天然食物仅含单一宏量营养素(脂肪或碳水化合物),但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却同时兼具两者,因此能同步激活两条奖励通路(如实验小鼠所示),引发更强烈的神经兴奋。
这种双重刺激可能正是此类食物令人欲罢不能的关键原因。在现代社会,这类高卡路里复合食品的泛滥彻底颠覆了大脑的自然决策系统,使得健康饮食选择变得愈发艰难。
心理治疗与药物
值得庆幸的是,大脑具有强大的神经可塑性。康涅狄格大学心理科学助理教授艾米·埃格伯特(Amy Egbert)指出,正如大脑能够“学会”渴望某种食物,它也可以通过训练建立新的反应模式。
第一步需要明确渴望的触发因素:究竟是生理饥饿、情绪需求,还是其他潜在动因?一旦识别出具体诱因,就可以借助治疗手段打破“渴望-进食”循环。
“暴露疗法与认知行为技巧是目前最有效的干预工具。”埃格伯特表示,这些方法能帮助个体梳理食物偏好形成的心理机制,并通过长期训练重塑反应模式。斯莫尔也认可暴露疗法的价值,但她强调该方法存在局限性——每种食物的记忆印记需要单独处理,导致干预过程较为繁琐。
她补充道,近年来GLP-1受体激动剂(如药物Ozempic)在抑制大脑奖励信号方面展现出潜力,“这类药物能减弱条件反射,减少多巴胺释放,从神经层面降低食欲”。
然而德拉蒂格提醒,尽管药物能短期控制食欲,却无法根除过量进食的根本问题。“药物干预如同‘刹车装置’,能帮助管理进食行为,但停药后,潜意识中的神经驱动机制依然存在。”
目前研究人员仍在探索这类药物对大脑记忆与奖励系统的深层影响,但共识是:若想真正改善饮食行为,必须将药物干预与“理解进食动机、调整饮食认知”的主动策略相结合。
训练让大脑学会抗拒垃圾食品
现代生活方式为抗食欲增添了多重阻力:快节奏下,时间与经济成本往往让健康饮食成为奢望;更棘手的是,大脑只需一次接触就能形成深刻的食物记忆,导致渴望顽固难消。
但德拉蒂格认为,意识到“记忆驱动进食”这一机制本身就具有变革意义。“许多进食冲动源于潜意识,当我们将其提升到意识层面,就能主动切断‘记忆-渴望’的神经链条。”
那些看似冲动的食欲背后,实则是大脑通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神经蓝图。我们对这些机制了解越深,就越有机会重塑它们,重新掌握饮食选择的主动权。毕竟,破解大脑对高热量食物的“记忆密码”,或许正是挣脱食欲控制的关键钥匙。
撰文:Tiffany Nieslanik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