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0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为了不来月经影响高考,吃避孕药推迟”,这个听起来荒唐的操作,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女生和家长的选择。这不是网络谣言,而是妇产科门诊里真实上演的现象。每年高考前,都会有不少高三女生,在家长陪同下,专程来要求开避孕药——不是为了避孕,而是为了“调整月经时间”。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确实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人为控制月经的来临时间。这是医学上早已确立的方案,专业术语叫“月经延迟”或“月经调控”。
但这不代表你可以随便吃。避孕药不是糖豆,它是调节雌孕激素的处方药。随意服用避孕药,尤其是首次服用,没有医生指导,可能带来严重副作用。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WHO资料,口服避孕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乳房胀痛、情绪波动、体重增加等。
更严重的是,部分人群服药后会增加静脉血栓风险。尤其是本身有凝血功能异常、肥胖、吸烟史或家族血栓病史的女孩,服用避孕药后可能引发肺栓塞、脑中风。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使用含雌激素类避孕药的女性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比不使用者高出3至6倍。
许多高考女孩首次接触避孕药,甚至没做过基础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激素水平、乳腺情况,这些统统没查,就直接吃药。
这相当于在闭着眼睛下注。而部分家长的态度也令人担忧:“就吃几颗药,能有什么事?”问题就在这,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是来月经痛几天的问题,而是真正的健康危机。
高考确实重要,但你只有一个身体。我们理解女生面对“考试遇上姨妈”的烦恼,痛经、拉肚子、情绪波动、注意力下降,这些都可能影响发挥。但这不代表你可以拿身体去冒险。
医学不是万能调控器,它有原则、有适应症、有禁忌症。避孕药调经方案只有在医生判断适宜的前提下,提前至少一个月开始服用,并密切观察反应变化,才能比较安全地使用。而不是考前一周,临时抱佛脚。
如果你真的对月经周期有顾虑,应在考前一到两个月就去正规医院妇科门诊咨询。医生会根据你的周期规律、体质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部分人可能更适合使用孕激素单独调节,或者干脆顺其自然。
而不是一刀切地下避孕药。更重要的是,很多女生并不是每次月经都“刚好撞上考试”,而是因为焦虑才把这个问题放大。
你吃进去的每一颗药,都不是“无害的玩具”。身体的反应才是最真实的信号。尤其是避孕药这种激素类药物,它不仅仅影响月经时间,还可能影响情绪、皮肤、乳腺,甚至未来的生育健康。
而高考,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场考试。为了避免一次考试的不适,去冒一次健康的风险,这个代价值得吗?
越来越多的女孩在考试、出游、约会前“主动要求开避孕药”,反映的是一种社会错位:把药物当成生活节奏的调节器,用医学手段去控制本该自然发生的生理现象。这种趋势很危险。医学的边界,不应该被考试焦虑轻易击穿。
女孩们应该从青春期开始就了解自己的月经周期、识别痛经的类型、记录排卵期的信号,而不是等到高考来临时才慌不择路。身体是你一生的资本,不是工具。认识它、尊重它,而不是操控它。
作为临床医生,我必须说:我们看过太多因为随意服药导致的健康问题,从激素紊乱到乳腺增生,从月经失调到血栓风险。我们不是为了“满足需求”而开药,而是为了保护健康而谨慎用药。避孕药不是万能钥匙,别在该尊重身体的时候,选择操控身体。
高考固然重要,但它不该成为你伤害身体的理由。如果你真的担心月经影响考试,请去医院找专业医生制定方案,而不是听信网络偏方、盲目服药。你可以不服输,但别拿身体去赌。
资料来源: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口服避孕药的使用与风险指导手册》.2022年发布.
②.世界卫生组织(WHO).《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 meta-analysis update》.2021.
③.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中国女性口服避孕安全性与适用性评估专家共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0,55(1):5-9.
来源:黄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