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仲轩秋拍重磅发布|骊珠双珍的神采元青花佳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3:08 3

摘要:“ 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3年12月16日至1954年1月23日。

青花岁寒三友图盖罐

高 14.3 厘米

来源:

1. 山中商会旧藏。

2. 亨利戛纳爵士伉俪(Sir Harry and Lady Garner)旧藏。

3. 小山富士夫旧藏。

有藏品计划出入手可留言或者私信,单纯资讯解答市场疑惑也可以,问问不花钱哈

卫星:s第一个字母c第二个字母p第三个字母m第四个字母,还有87两个数字,找到我们

展览:

1. “中国古代雕塑、青铜器、陶瓷及明代瓷器展览”,1923年,伦敦,山中商会,编号154。

2. “ 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3年12月16日至1954年1月23日。

3. “ Arte Cinese Chinese Art”,威尼斯,1954 年。

出版:

1.《中国古代雕塑、青铜器、陶瓷及明代瓷器展览图录》,1923年,伦敦,图154。

2.《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 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3年。

3.《Arte Cinese Chinese Art》,威尼斯,1954,页165,图603。

4.《Oriental Blue & White》,Sir Harry Garner,1954年。

5.《陶瓷大系·第41卷·元の染付》,平凡社版,1974年,页124,编号87。

6.《元代瓷器》,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页16,图18D。

出版1:《中国古代雕塑、青铜器、陶瓷及明代瓷器展览图录》,1923年,伦敦,编号154。

出版3:《Arte Cinese Chinese Art》,威尼斯,1954,页165,图603。

出版4:《Oriental Blue & White》,Sir Harry Garner,1954年。

出版5:《陶瓷大系·第41卷·元の染付》,平凡社版,1974年,页124,编号87。

出版6:《元代瓷器》,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页16,图18D。

参阅:

1.《世界陶磁全集11·元明篇》,河出书房新社,1955年,图32。

2.香港佳士得,2006年5月30日,Lot1384。(成交价:HKD 21,400,000)

蒙元之世,朝廷与中西亚地区政治经贸往来密切,两地文化互动交流,成就斐然。彼处先进工艺亦为中原所吸取,其中瓷器一项尤为显著。在波斯陶器上广泛使用已逾三百年之久的钴蓝料传至景德镇,与本土烧瓷技术结合,遂成举世闻名的元青花瓷器,铸就世界陶瓷史上璀璨夺目之篇章。

此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下收,下承浅圈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圆珠形钮,造型饱满,端庄秀雅,釉色莹润,胎质细密。通体以青花绘饰,腹部主题纹饰为岁寒三友图,苍松虬枝盘曲,傲骨铮铮,冬梅破蕊怒放,历寒雪而暗香愈浓,两侧翠竹横欹而出,清秀而又挺拔,寥寥数笔,将其各自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松、竹、梅于万木凋零之际不畏严寒,各守其节,高尚品质,被誉为“岁寒三友”,以彰显坚强不屈的文人精神。罐肩部与盖边沿绘卷草纹一周,盖面绘变形莲瓣纹,宝珠形钮绘莲瓣,仿若花苞出水,玉立亭亭,胫部亦绘变形莲瓣纹一周。其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青花发色苍翠妍丽,深入胎骨,兼有丹青之妙,为元代青花器之精品,保存至今,甚为难得。

本器来源显赫,其展览记录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1953 年 12 月 16 日至 1954 年 1 月 23 日曾展览于东方陶瓷学会“ 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伦敦,并著录于《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 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3 年。又于 1954 年现身威尼斯“ Arte Cinese Chinese Art”展览,著录于《Arte Cinese Chinese Art》,威尼斯,1954。其后出版于《陶瓷大系·第41卷·元の染付》,平凡社版,1974年,页124,编号87,流传有序,弥足珍贵。

参阅1:《世界陶磁全集11·元明篇》,河出书房新社,1955年,图32。

参阅2:香港佳士得,2006年5月30日,Lot1384。(成交价:HKD 21,400,000)

小山富士夫(1900-1979)

出生于冈山县玉岛市,日本古陶瓷研究权威,可称得上为文武全才式的研究中国陶瓷的学者、专家、陶艺家。他曾经担任日本东洋陶瓷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古陶瓷及考古学研究家;曾组织编写《陶器辞典》、《陶瓷大系》、《世界陶瓷全集》;出版书类30余种,论文200余篇。有《青瓷史稿》(1943年)、《宋磁》(1943年)、《唐宋青瓷》(1957年)、《东洋古陶瓷》(1954-57年)、《中国名陶百选》(1960年)、《中国陶瓷》(出光美术馆1970年)、《中国陶瓷》(平凡社1970年)、《作陶十年》(1974年)、《故宫博物院》(1975年)、《中国台湾陶瓷之旅》(1976年)等。

小山富士夫先生既注重窑址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又注重查阅历代文献史料记载,并结合陶瓷工艺学、美术史、文化史拓展研究领域。1947年他任东京国立博物馆研究员;由于研究成果突出,他曾经获得日本政府勋三、瑞宝章等奖赏;

1955年他赴欧、亚、美洲30多个国家进行古陶瓷史考察。小山富士夫先生对中国陶瓷文化与艺术怀有着深厚的感情。1966年2期中国的《文物》杂志,曾发表他〈中国:2000年之美〉的文章,文中对新中国时期的陶瓷研究给予了客观的积极的评价。

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高27厘米

来源:

1. 北京翰海,1995年10月7日,Lot1054。(成交价:RMB 1,870,000)

2. 北京翰海,2005年12月12日,Lot2946。(成交价:RMB 7,260,000)

3. 北京保利,2014年12月3日,Lot5700。(成交价:RMB 12,650,000)

来源1:北京翰海,1995年10月7日,Lot1054。(成交价:RMB 1,870,000)

来源2:北京翰海,2005年12月12日,Lot2946。(成交价:RMB 7,260,000)

来源3:北京保利,2014年12月3日,Lot5700。(成交价:RMB 12,650,000)

出版:

1.《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五周年纪念》,1999年,页29,图38。

2.《翰海二十周年精品录·古董卷》,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26。

3.《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文物出版社,2020年,页58,图71。

出版1:《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五周年纪念》,1999年,页29,图38。

出版2:《翰海二十周年精品录·古董卷》,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26。

出版3:《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文物出版社,2020年,页58,图71。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页7,图6。

2.上海博物馆藏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编号:CI00044308)

3.《幽蓝神采》,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页74、75,编号7。

4.《世界陶磁全集13·辽·金·元》,日本小学馆,1981年,页225,图123。

5. 纽约苏富比,2006年3月30日,Lot61。(成交价:USD 4,720,000)

6. 伦敦苏富比,2010年11月10日,Lot32(封面,成交价:GBP 2,617,250)

7. 香港苏富比,2024年10月29日,Lot613(成交价:HKD 27,600,000)

8. 香港苏富比,2025年5月7日,Lot711。(成交价:HKD 25,995,000)

本器造于元代青花工艺之巅,此罐造形圆润丰美,青花细致亮丽,色调浓淡,层次丰富,器身缠枝牡丹纹,端雅相映,铭记元瓷工艺之最,隽永悠长。

此件罐直口,丰肩,鼓腹渐收,圈足砂底粘有釉斑。通体内外施挂白釉,青花发色深沉。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腹部主题纹样为缠枝牡丹。

近足部绘以一圈莲瓣纹。其中,腹部所绘缠枝牡丹纹饰;牡丹花形有四种,花瓣盛开,初开之分开多瓣者,团状的初开,和花背者。纹饰中花瓣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是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先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沉,因此,烧成之后取得强烈的立体效果,姿态各异,仰覆相映,饱满艳丽,属于元代典型纹饰。

此罐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可见一道道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底部涩胎,部分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

当时,忽必烈所领导之元帝国版图,沿着丝路,横跨欧亚,前所未见。始创通用纸币、符牌,方便商人于广大国境内旅行与发展贸易,地理上东西方的珍贵货品流通频繁,包括丝绸、牲口,以及此处要述的重要陶瓷发色原料,钴蓝。

钴曾一度与黄金一样珍稀昂贵,长久以来作为伊斯兰陶瓷的重要发色剂,而传入中国后,钴料的重要性更是发扬光大。虽然青花装饰的陶瓷,可上溯至唐代,使用河南开采的钴矿,然而元代时,从波斯传入质量精良的钴蓝,促使青花瓷绘一日千里,享誉中国。本品可证,青花发色艳丽光耀,色泽丰富,淡浓层次、运笔赋形,皆随心所欲,宛若水墨画一般。

此时期青花瓷绘,多以大胆笔触与精致细节著称,本品主要纹饰亦彰显此特色。四方各缀以盛开华美的牡丹,彼此之间以缠枝花叶相连,连绵不绝,好似卷轴绘画,吸引目光循着纹饰环绕细赏。如此纹饰设计,反映景德镇瓷匠之无穷创意,并得益于元代朝廷对于工艺管理相对宽松,相类纹饰持续沿用至十五世纪中期。

翻阅公私收藏,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藏品编号:新00194690),其造型、纹饰与本品一致,出版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页7,图6。上海博物馆亦藏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藏品编号:CI00044308),其口沿外部纹饰为海浪纹,区别于本拍品口沿的唐草纹,其他特征均为一致;出版于《幽蓝神采》,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页74、75,编号7。

还有一例为日本私人收藏,出版于《世界陶磁全集13·辽·金·元》,日本小学馆,1981年,页225,图123。拍场也曾出现同类器物,每每出现必是焦点。有一例口部为海水纹元青花牡丹纹罐,三度出现于市场:伦敦苏富比1988年6月7日;

编号211A,香港佳士得1993年10月25日,编号716;纽约苏富比2006年3月30日,编号61,成交价为472万美元;2010年伦敦苏富比拍出一例,成交价 261.725万英镑;2024年香港苏富比拍出一例,成交价2760万港币。可见无论在博物馆还是市场中,此元青花牡丹纹大罐都是世界级炙手可热的珍稀藏品。

参阅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页7,图6。

参阅2:上海博物馆藏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编号:CI00044308)

参阅3:《幽蓝神采》,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页74、75,编号7。

参阅4:《世界陶磁全集13·辽·金·元》,日本小学馆,1981年,页225,图123。

参阅5:纽约苏富比,2006年3月30日,Lot61。(成交价:USD 4,720,000)

参阅6:伦敦苏富比,2010年11月10日,Lot32(封面,成交价:GBP 2,617,250)

参阅7:香港苏富比,2024年10月29日,Lot613(成交价:HKD 27,600,000)

参阅8:香港苏富比,2025年5月7日,Lot711。(成交价:HKD 25,995,000)

来源:阿古说收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