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简介:劉嘉,生于 1955 年,成都人氏,在雅安成长,现居北京。1977年恢复高考后雅安第一批考生之一,就读于雅安师范校高师班。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央企和地方国企,再到北京发展。中国木塑产业主要创建人和行业领导,国家科技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之一;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
作者简介:劉嘉,生于 1955 年,成都人氏,在雅安成长,现居北京。1977年恢复高考后雅安第一批考生之一,就读于雅安师范校高师班。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央企和地方国企,再到北京发展。中国木塑产业主要创建人和行业领导,国家科技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之一;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业余作家,著有100多万字的散文随笔作品。
编者按:劉嘉老师记叙自己初中同学之情的《锦江秋雨芙蓉老》一文在本号发表后,引起不少共鸣。在与劉嘉老师沟通后,本号准备继续发表其关于记叙初72级的一些旧作,以飨读者朋友。
同窗两载,情牵一生
记得参加工作不久,一个曾经家住马草街的同事对我说:劉嘉,到现在我都还记得你读书时,天天挎着书包经过我们院子门口的那副样子。哦,好青春,好标致啊!1969年,基本还是懵懵懂懂的顽皮少年,一脚跨进了雅一中的校门。那一年,我14岁。
现在看来,雅一中二连一排*还真是个藏龙卧凤之地,尽管那个时候物资奇缺,甚至食不果腹,但还真没能摧残少男少女的茁壮成长。从后来的发展轨迹来看,基本都是平民出身的二连一排,其成就、业绩远在雅一中的其他班级之上——他们有省歌的舞蹈演员吗?他们有四川女篮的队员吗?他们有多少高职或者教授?他们有艺术家、科学家吗?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像二连一排那样浓墨重彩地聚会吗?
实际上,我在二连一排与同学们的相处时间满打满算不到500天。1969年9月29日入学,1972年3月9日,我就背着上学的那个书包开始独闯江湖。在班上,我的核心圈是金刚、福寿和我,紧密圈子有杨桦、张新、克明、贵明等,主要是大家爱在一起打篮球。新元曾经一度与我同桌,但因为他家住东城,放学后与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有限,只有在课堂上嘟哝几句关于“尼龙袜子”之类的趣事。
女同学里面,记得建萍、成英、兰蓉和崇仙是一小的同班同学,幼萍是同年级甲班的同学。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行事高调,已经有些青春气息的张×莉;一个是沉静雅致,小家碧玉型的李×红;还有一个是牛高马大,皮肤白皙但学习吃力的杨×蓉。至于后来声名远播的静秀、文卓和书琼等人,包括品学兼优的班长杨×秀,都只有一点儿很浅的印象。说到底,我其实是二连一排的匆匆过客。
此次返蓉,与杨桦联系,无意间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张新回了成都,于是大家相约品茶小酌,聊叙人生。无奈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个别人甚至还在岗位上操劳,可谓前扯心肝后扯肺,锣齐鼓不齐是常态。因为张新下月还要返回米国,我也不可能在成都久留,于是还能到场的四个爆焉子老头儿决定生拉活扯先聚聚。时光荏苒,新元、杨桦还能时不时碰个面,与张新的上次相聚则是五年前的事了!
下面是我晚上记的日记:今天杨桦、新元、张新和我四人的同学聚会有点别具一格……从上午11点钟到下午5点钟(因为新元迟到),我们三人先是在非常雅致的金沙博物馆里的“金沙时光”品茗,下午1点过才相约到附近的“陈麻婆豆腐”餐厅吃午饭——杨桦把乐山甜皮鸭、天全椒麻鸡和茅台镇白酒一字铺开,我说:你是来占座位,还是来吃饭的哦?这一顿吃得,人家吃下午饭的客人都到了,我们还在高谈阔论兼大快朵颐,这是一场比较难得的酒会和酣畅淋漓的表达!
有人说,同学是前世的情债。我觉得同学是上帝牵线的情缘。不信,请听下面这段声情并茂的倾吐:庭前老树挂果丰,不见当年偷果童。时不复,郎不返,再见已是两鬓翁。
那一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头悬梁锥刺股”拼尽全力;
那一月,一个自认才华横溢不甘平庸的少年,既受不了前人的唠叨,又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只是心中碎碎念着自由,畅想着诗和远方,背起行囊离开家乡;
那一年的少年江湖梦,立志三千里!谁不曾年少轻狂,血气方刚?谁不曾鲜衣怒马,气宇轩昂?谁不曾青春萌发,胸怀激荡?
远观千帆过尽,方知柴米油盐非易事;活到青丝渐褪,才懂得匆匆岁月不饶人。饱尝世事冷暖,才明白江湖问路不问心。
经历人情世故,终恍然,木剑劈不开荆棘;再回首,“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纵使青春从此落寞,然则记忆永垂不朽!无论悲喜,哪怕荆棘?都是为了成就一个更完美的自己。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只要人生有诗意,我们永远是少年!
铜河散人
2023年10月21日 写於成都
*那个特殊的年代学校年级、班级是以连、排来命名
来源:雅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