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一路走来,重庆不少国企依然交出过硬答卷:重点项目落地,营收总体可守,结构也在慢慢修复。但进入“十五五”,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把所有人按在了桌前——未来五年的目标,到底怎么定?继续在纸面上堆数字,还是回到战略本源,先把“企业与环境的适应性”这道底层题做透?
“十四五”一路走来,重庆不少国企依然交出过硬答卷:重点项目落地,营收总体可守,结构也在慢慢修复。但进入“十五五”,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把所有人按在了桌前——未来五年的目标,到底怎么定?继续在纸面上堆数字,还是回到战略本源,先把“企业与环境的适应性”这道底层题做透?答案不在PPT里,在机制里;不在一纸报告里,在全体员工的共识与行动里。——用华为话说,就是抓主要矛盾、守主航道,“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把确定性的机制叠加在不确定的环境之上。
下面这段原话,是我近日和某企业董事长访谈的内容:他道出许多企业的真实感受与无奈,企业“十四五”规划咋定?希望国资委别再盯着营收增长了,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应该抓以下这几点。——先活下去,再活得好,自我批判先行,别被好看的报表拖走了方向。
今年,是所有市属重点企业在谋划十五规划时,都面临一个最大难题:未来的目标到底该怎么确定?
过去几轮五年规划,国资委给企业下达未来5年目标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收入增长。尤其在“十三五”“十四五”时期,很多企业都会提出具体的增长目标,且基本集中在经营指标上,这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 仿佛五年规划必须把这类目标明确下来。
但现在现实情况是,相当多的企业别说确定 5 年后的目标,就连下一年能完成多少经营指标,心里都完全没谱。
为啥会这样?因为现实中已有不少企业(不仅是国企,大部分民营企业早就出现了类似情况),连续几年业绩每年腰斩。这并非大家不努力,而是环境的变化早已超出了我们的设想和以往的习惯。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定未来5年的目标,尤其是经营指标类目标,如今变得异常困难。——寒冬不讲理,机制要硬气;别做数字体操,要做长期主义的基本盘。
五年规划的核心:不只是定经营指标,更要解决 “适应性”
那五年规划最该解决什么问题?当然要解决企业发展问题,也必须有相应的发展目标,但绝不能简单局限于过去的经营指标。
我们能清晰看到,未来 5 年里,很多企业的营收或许还能稳住,甚至实现增长,但营收的构成、收入的品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所以,作为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体现形式,十五规划理应回归战略本源。何为战略?战略是立足未来看现在,是解决企业与环境的适应性问题。——聚焦与取舍是第一性原则,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企业的十五规划,恰恰要解决对动态环境的适应问题:
国家政策调整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孕育新机会、新发展空间,我们能否有效抓住?——压强原则选赛道,打一城一地的歼灭战。
整个行业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改变,我们能否拿出有效的举措去适应?——建立铁三角作战单元(客户经理+方案专家+交付专家),从客户现场倒逼能力。
国家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我们能否与之紧密结合?——以数据驱动+灰度决策推进试点先行,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
这都是提升企业适应性的关键。立足未来看现在,若想实现未来的增长,当下该做哪些布局?两年后又该有哪些安排?这些才是十五规划真正该考虑的内容。——把主航道刻在墙上,更要刻进流程、系统与激励里。
目标要 “深定义”:营收是结果,内核才是关键
当然,目标还是要有,但必须对目标进行深入定义和细化,不能再简单只提新签合同额、营收。
要知道,新签合同额、营收仅仅是结果,其背后需要创新支撑,需要新业务布局,需要重新审视和体现服务价值。而这背后,是对企业发展内核的重新审视。——把目标改写成PBC三档目标(必达/挑战/梦想),让每个目标都可验收、可问责。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十五规划才真正称得上是 “战略”。
过去很多规划,在一定意义上其实是若干个经营计划的叠加。这并非说过去的规划有问题,因为过去企业发展的轨迹基本是可以推演的。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彻底的转轨,面对这样的转轨,具体该有哪些行为、动作、举措,目前尚不清晰。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对这件事深入思考,把握住那些我们能看清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 —— 要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让自身的努力和思考,成为那份确定的力量。——不靠运气,靠机制;不让雷锋吃亏,让真正创造价值的人分到增量。
把脉不难,难在“止血与造骨”——止住对“数字幻觉”的依赖,重塑战略与执行的骨骼。接下来,分三步把路讲透:问题到底卡在哪、规划必须是谁来写、如何把“目标”变成“共识→行动”。——用蓝军对抗自证其短,用数据驾驶舱让过程透明。
山顶思维
一、目标难产,不是没目标,而是没把“因”说清
今天的困难,不只是“没谱”,更是“没因”。指标是果,机制才是因。常见六个卡点:其一,外部剧烈波动,传统推演模型失灵,年度都难有把握;其二,规划外包成风,报告精美却缺抓手;其三,上热下冷,目标没能转化为全员共识;其四,行业洗牌加速,边界模糊,传统优势难以为继;其五,AI与绿色低碳把技术门槛抬高,组织学习与人才结构跟不上;其六,部分企业造血不足、输血依赖,被动应付而非主动进化。归根到底,十五五不是“数字游戏”,而是“适应性工程”:先回答“我们用什么机制应对不确定”,再谈“我们要多少增长”。——机制优先于数字,能力强于口号。
二、规划不能是别人写给你的剧本
这里要把话说直,但保持分寸:重庆有一家被视作“国资嫡系”的咨询机构,长期承担市属重点国企的中长期规划编制与谋划工作;可它自身发展数十年几乎停滞:市场份额难言突破,收入与利润增长乏力,行业影响力有限。倘若一家自身缺乏持续进步的机构,替几千亿资产体量的企业写未来,这样的文本天然面临“现实与执行脱节”的风险。规划从来就不该成为“剧本工程”,它必须是“自己的工程”:由国资委“带头”、由企业“一把手亲自执笔”、由业务骨干和一线团队“共同参与”,上下互动、双向奔赴。只有当目标被解释清楚、拆解到位,被大多数员工真诚认领,战略才会从纸面跃迁到车间、班组与客户现场。——组织到位要靠**“一把手工程+铁三角+战时指挥”,思想到位要靠共识会+蓝军对抗。
三、解决办法的思考:用BML与“五看三定”把战略解码到人
借鉴华为的可复制经验,用两把“扳手”把战略与执行拧在一起。
BML(三位一体)——Business业务、Management管理、Leadership领导力。做法并不玄:
先从公司战略图出发,把“为什么做”翻译成“做什么”,明确到每条业务线的产品、客户与区域优先级;——主航道优先,压强投资源。
围绕业务动作,固化“怎么做”:流程、制度、IT看板、交付SLA,把责任链条露出地面;——过程与结果双闭环。
由各层级负责人扛起“带谁做”:设定节奏、校准优先级、解资源堵点,把人心与队形带起来。以通信板块为例:当公司确定“高端化+场景化”的方向,5G产品线就把目标拆到研发里程碑(关键技术节点)、到市场节拍(重点客户清单)、到交付能力(交付周期与质量红线);运营与人力按此上墙,绩效与激励跟着转向。战略不再是墙上的字,而是日报里的事。——PBC对齐+不让雷锋吃亏。
“五看三定”(体检与处方)——五看:看战略、看执行、看团队、看风险、看成长;三定:定方向、定标准、定责任。
看战略:行业往哪去?我们在哪里进入与退出?(如:AI+工业的切入口、氢储能的技术与政策窗口)
看执行:项目推进到哪步?客户签约率、交付周期、现金回款是否达标?
看团队:关键岗位是否到位?干部是否能上能下?备份梯队健康度如何?
看风险:政策、技术、供应链、财务四类风险是否有预案、谁盯、何时触发?
看成长:新业务渗透率、复购率、毛利结构、组织学习曲线是否向好?随后“三定”落地:
定方向: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明确三到五个硬方向,如“AI赋能传统产业”“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绿色产能与碳资产管理”;
定标准:把抽象战略变成看得见的验收口径,如“样机通过××测试”“交付周期≤×天”“客户满意度≥×分”;
定责任:目标到岗、到名、到期,主责、协同、监督三类角色一一对应,做到“谁来干、何时交、交到哪”。这套组合拳的意义在于,先把“因”钉死,再给“果”加压。没有BML的传动轴,再好的战略也会空转;没有“五看三定”的体检与处方,再漂亮的目标也只是数字。——干部能上能下、赛马不相马,让战功说话。
四、十五五怎么写,才能写到骨头上
其一,一把手亲自执笔,国资委带头把“方法论”定下来。把“领导带队—干部驻场—一线共创—外部点智”的编制机制写进任务书,明确“咨询机构只能做工具与验证,不替代决策”。——一把手工程+战略共识会六步法,把话说透,把账算清。
其二,上下互动、双向解码。自上而下给方向与边界,自下而上报难点与约束,滚动三轮校准。每一轮都产出“问题清单—对策清单—责任清单”,不放空话。——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的节拍,配**蓝军“唱反调”**校正偏航。
其三,目标要“以机制带指标”。少许宏观数字,配合一揽子可观测的过程与结果指标:如新业务收入占比、重点客户赢率、交付按期率、现金回款周转、碳强度下降幅度、AI赋能场景上线数等。——数据驾驶舱上墙,指标周周看,偏差日日纠。
其四,共识要“以行动换认同”。与其宣讲,不如共创:把关键岗位拉进“战情室”,用数据驾驶舱让全员看到“目标—进度—差距—责任”的同屏画面,让目标变成“人人肩上的担子”。——铁三角就地解题,战时指挥日清日结。
其五,问责与激励“两条腿”。该奖就奖、该罚就罚;把“完成战略动作”的权重上调,把“只追结果不看过程”的短期冲动降温。能上能下,才是组织的肌肉记忆。——强制分布+增量考核并用,奖到点上、罚到痛处。
其六,三张表之外的“共赢增值账”。传统三表看过去与现在,生态与服务看未来:以用户价值与生态收入补足“边际收益递增”的增长引擎,把“新质生产力”落在能复利的业务结构上。——从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让服务成为利润的第二曲线。
五、写在最后:数字是门面,机制是骨骼,共识是灵魂
漂亮的报告不能替代落地的机制,宏大的口号不能替代可验证的标准。真正成熟的十五五,有三条硬结论:1)数字不是目的,适应性才是目的;2)目标不是句子,机制才是句柄;3)战略不是领导的独角戏,而是全员的接力跑。重庆国企的机会在前面:AI与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结构性换道”的窗口,产业链安全与绿色转型提供了“长期主义”的坐标。要做的事,并不神秘——让一把手执笔、让机制落地、让目标变成共识,把“确定的努力”叠加在“不确定的环境”之上。等风来,不如造风口;等机会,不如做能力。——牢记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战略解码到岗位,结果回填到分配;管理即修行,持续自我批判。
最后留两个务实的问题,作为各单位开工会前的热身题:
——在你们的十五五里,哪三件事现在就能做、做成就能改变局面?
——如果只能保留五个指标来衡量落地,你会选哪五个,为什么?
把这两道题答明白,数字就不再是幻觉,规划也不再是纸面。
来源:重庆国企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