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Netflix,已经在用AI控制视效成本,一部阿根廷剧集《El Eternaut》通过AI降本,效果甚至超过传统制作。AMC Networks也与AI公司Runway合作,实现“增量节省”,意思就是在不增加预算的前提下,产出更多内容。
AI正在彻底改变娱乐行业,不是“将来会”,而是“已经在”。从内容生产到广告变现,从音乐到影视,生成式AI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整个文娱产业链。
摩根士丹利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Netflix、Spotify、Meta、谷歌这些科技+内容巨头,正在用AI彻底重塑自己的商业模式。
怎么重塑?最直接的是三个方面:个性化推荐更精准、内容成本更低、广告效率更高。
比如Netflix,已经在用AI控制视效成本,一部阿根廷剧集《El Eternaut》通过AI降本,效果甚至超过传统制作。AMC Networks也与AI公司Runway合作,实现“增量节省”,意思就是在不增加预算的前提下,产出更多内容。
AI不仅能写剧本、做特效、剪视频,如今还能直接“做电影”。OpenAI支持的AI动画电影《Critterz》,预算不到3000万美元,9个月就搞定,远低于传统动画动辄上亿美元、几年起步的周期。亚马逊也投了AI剧集平台Showrunner,用户只要输文字提示,就能生成完整动画。
音乐领域也一样。ElevenLabs的Eleven Music等AI工具,已经能直接从文本生成包含人声和乐器的完整歌曲。Spotify平台上曲目数量已突破1亿首,但也引发大量AI“水货歌”横行,Deezer披露有30%新曲由AI生成,其中70%播放行为被判为骗取版权费。
当数字内容“多到看不过来”,用户开始重新追求“真实的现场感”。
摩根士丹利指出,两类资产反而在AI浪潮中变得更有价值:一是“体验式”资产,比如主题公园、现场演出;二是“体育”资产,比如F1、UFC这种全球性赛事IP。
为什么?因为AI再强,也造不出“和一万人一起嗨演唱会”的感觉,也无法复制“世界杯进球那一刻”的现场氛围。人类依然渴望与他人共享真实、不可预测的体验。
这就是为什么迪士尼、Live Nation、TKO(UFC母公司)、Liberty Media(F1所有者)这些公司,在AI大潮中反而站在风口上。
一句话总结:AI做得出电影,但做不出热血沸腾的现场感。
AI带来的红利不是无成本的,它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尤其是老牌影视公司必须面对的两个挑战:版权和劳资。
先说版权。AI训练模型时大量使用现有IP内容,这就踩了红线。最近,华纳、迪士尼、环球影业等联合起诉Midjourney,指控其用未经授权的角色训练模型。AI公司Anthropic也刚刚因版权问题赔了出版商1.5亿美元,行业警钟拉响。
再看劳资。好莱坞2023年那场大罢工,AI就是导火索之一。编剧、演员担心饭碗被AI抢走,2026年新一轮合同谈判时,这个问题势必又会成为博弈核心。
Netflix已经发布内部《AI使用指南》,明确涉及AI制作的剧本、肖像、最终成品等内容必须严格申报并接受法律审查,显然不敢在这个问题上“踩雷”。
一句话总结:AI能省钱,但也可能惹麻烦,尤其是在人和法律之间。
来源:老闫侃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