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无可忍!马克龙夫人被造谣是“变性人”,马克龙怒告美国网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3:46 1

摘要:法新社、BBC实锤报道!2025年7月,法国总统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被美国网红坎迪斯·欧文斯疯狂造谣,马克龙夫妇一怒之下把对方告上法庭!

编辑:欣阅

马克龙为爱妻正面刚:总统夫人被造谣是"变性人",法国第一夫人拿出证据法庭见!

法新社、BBC实锤报道!2025年7月,法国总统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被美国网红坎迪斯·欧文斯疯狂造谣,马克龙夫妇一怒之下把对方告上法庭!

欧文斯在她的节目中公开宣称,布丽吉特出生时是男性,原名“让-米歇尔·特罗尼厄”。

随后,欧文斯在给《每日邮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不是法国,布丽吉特和马克龙不能为所欲为…应法庭要求收集证据并不意味着布丽吉特可以简单地‘提供’证据,”

并补充道:“我们将要求布丽吉特接受独立医生的检查。我们希望获得她的医疗记录。”

这下可捅马蜂窝了!马克龙夫妇可不是好惹的,直接一纸诉状把造谣者告上美国法院。要知道,这可是法国历史上头一遭,总统夫人为证清白跨国打官司!

现在全网都在关注:这场官司会怎么打?总统夫人需要拿出什么证据?造谣者会付出什么代价?

同一个指控,在法国和美国却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文化在悄然较量。

这套说辞并非欧文斯首创。早在2021年12月,一位自称独立记者的娜塔莎·雷伊就在YouTube视频中散布了同样的内容。布丽吉特在法国本土将雷伊和另一位相关人阿曼丁·罗伊告上法庭,但结果却出人意料。

巴黎上诉法院在7月中旬宣判,两名被告无罪。法院给出的理由很微妙:她们的大部分言论,在法律上还够不上诽谤。尽管布丽吉特的律师已明确表示会向法国最高法院继续上诉,但这一判决无疑给了谣言新的生存空间。

视线转向美国。马克龙夫妇选择主动出击,在特拉华州法院对欧文斯提起诽谤诉讼。他们的策略很明确:寻求陪审团审判,并要求经济赔偿。这种积极起诉的姿态,与在法国法庭上的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暗示了他们对美国司法体系抱有不同的期待。

而欧文斯则摆出了坚守阵地的姿态,她坚称自己在美国享有言论自由,不受法国方面的影响。在她看来,法国总统威胁起诉一个外国记者,恰恰是心虚的表现,她甚至宣称要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

随着诉讼进入深水区,双方的攻防焦点迅速集中到了“证据”这个词上。这不再是谁说了什么,而是谁有权定义什么是可信的证据。

马克龙夫妇的律师,汤姆·克莱尔,明确表示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原告方计划向法庭提交一系列证据,包括照片和所谓的“科学”证据,来证明布丽吉特的出生性别。为了显示决心,马克龙夫妇甚至准备亲自飞往美国出庭作证。

这套“主动提供”的策略,在欧文斯一方看来,根本不值一提。

欧文斯的反制措施直接、甚至可以说极具侵略性。她通过律师表示,如果案件进入证据收集阶段,她将要求法庭授权,调取布丽吉特从出生至今完整的医疗记录。不仅如此,她还抛出了一个终极诉求:对布丽吉特进行一次完全独立的医学检查。

她的逻辑很粗暴但有效:原告单方面“提供”的证据,谁能保证其真实性?真相必须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核实。这场关于证据的争夺,瞬间从一场名誉官司,升级为对个人身体隐私的极限挑战。

当身体成为战场

这起案件,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女性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尤其是身体,是多么容易成为政治攻击的武器。

布丽吉特的个人经历,似乎让她更容易成为这类攻击的目标。她现年72岁,曾是自己丈夫的戏剧老师,两人相识时,马克龙年仅15岁,而她已经39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这段不同寻常的罗曼史,虽在2007年修成正果,却也一直是舆论非议的焦点。

成为第一夫人后,布丽吉特专注于教育事业,还成立了帮助弱势青少年的基金会。然而,这些公共服务似乎无法抵挡来自暗处的恶意。正如一位哈佛专家指出的,攻击女性政治人物的个人生活,是一种常见且卑劣的手段。

网络环境则为这种攻击提供了绝佳的放大器。无论是雷伊的YouTube视频,还是欧文斯的播客节目,都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让谣言病毒式传播。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揭示了当下网络用户普遍面临的虚假信息泛滥问题。

面对这种乱象,一些力量也在试图反击。法国政府在2022年就通过了新法案,旨在加强网络平台对虚假信息的管控责任。

而法新社、BBC等权威媒体在报道此事时,也格外注重事实核查,以避免造成谣言的二次传播。

结语

无论最终法庭的槌声如何落下,这场官司所揭示的深层裂痕都难以弥合。它关乎事实、信任和话语权的全面危机。

汤姆·克莱尔律师也承认,强迫一位70岁的女性去自证性别,这件事本身就“令人不安”,但他的当事人决心捍卫真相。法国媒体的观点则更为犀利:面对这种级别的质疑,沉默就等于投降。一位政治学教授也认为,公众人物完全有权利对越界的谣言大声说“不”。

这是法国第一夫人首次为了个人尊严,发起如此引人注目的跨国诉讼。

布丽吉特的个人维权,已经成为了一个缩影,映照出在数字时代,一个公众人物捍卫自身尊严是何其艰难。法律的判决终有定论,但在舆论场上,这场关于真相的“审判”,恐怕才刚刚开始。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