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飙涨≠用户买账,美图的AI翻身仗还差最后一口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2:40 1

摘要:“打开RoboNeo,输入‘用Nano Banana模型做个猫主子手办’”——这是当下不少年轻人玩AI绘图的标准操作。有趣的是,Nano Banana是谷歌Gemini的模型,而他们用的App,是美图今年7月刚推出的“AI视觉设计智能体”。

“打开RoboNeo,输入‘用Nano Banana模型做个猫主子手办’”——这是当下不少年轻人玩AI绘图的标准操作。有趣的是,Nano Banana是谷歌Gemini的模型,而他们用的App,是美图今年7月刚推出的“AI视觉设计智能体”。

一边是股价过去一年涨近五倍、今年暴涨超255%,市值重回400亿的“资本新宠”;一边是用户做图时仍要“借”别家模型的名字,美图的AI故事,似乎从一开始就透着拧巴。

从2010年代的“修图神器”到后来的“时代眼泪”,再到如今押注AI试图“夺回失去的一切”,美图的起起落落,恰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技术浪潮中挣扎求存的缩影。只是这一次,AI这张牌,真能让它重新站回C位吗?

#热问计划#一、资本狂欢:AI叙事撑起的“漂亮财报”

美图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确实漂亮得像开了“美颜滤镜”。

总收入18亿元,同比增12.3%;经调整净利润4.67亿元,同比增71.3%——这半年的利润,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更亮眼的是付费用户:全球订阅用户达1540万,创历史新高,同比增42%。美图创始人吴欣鸿直接把功劳归于AI:“近三年所有产品AI渗透率已达90%。”

资本显然买账。从2024年到2025年,美图股价像坐了火箭,从不到2港元飙到最高12港元,市值翻了近五倍。阿里更是掏出2.5亿美元战略投资,要联手搞“AI试衣”“AI商品图”,给这场狂欢又添了把火。

但剥开“AI赋能”的外衣,这串漂亮数据背后,藏着两个不容忽视的细节。

一是RoboNeo的“百万MAU”。这款被美图寄予厚望的AI产品,号称能“一句话修图、搞设计、做视频”,但在国内社交平台的讨论度,远不如它“蹭”的热点——8月谷歌Nano Banana模型带火的“万物手办化”。用户用RoboNeo生成手办图时,甚至要特意输入“使用Nano Banana模型”,仿佛美图只是个“模型搬运工”。

二是付费用户的“质量”。上半年生产力产品订阅用户180万,同比增69%,但单位UP值(年度人均付费金额)仅微增1.7%,甚至比2024年全年的“近92元”还低。这意味着,用户虽然来了,却不愿多花钱。

资本的热捧往往基于“预期”,但用户的钱包才认“真实价值”。美图用AI讲了个好故事,却还没让用户真正相信:这故事和“我”有关。

二、从“修图神器”到“热点追逐者”:美图的创新困局

美图曾是“定义美”的公司。2010年代,它用“一键美白磨皮”让普通人第一次体会到“照片变好看”的魔力,巅峰时用户超10亿,几乎是“手机修图”的代名词。但智能手机影像功能崛起后,它渐渐成了“时代眼泪”——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而是因为失去了“引领性”。

如今押注AI,美图似乎又掉进了同一个坑里:不是在创造热点,而是在追逐热点。

最典型的例子是RoboNeo的“emoji生成”功能。刚上线时,它成了小红书教程里的“香饽饽”,用户上传照片就能生成专属emoji。但没过多久,豆包AI、腾讯云宝、夸克AI纷纷推出同款功能,甚至操作更简单。有用户吐槽:“刚学会用美图做emoji,发现豆包直接免费,还更快。”

这背后,是AI影像工具的“同质化陷阱”。当下的AI生成功能,核心在于“指令”——只要输入相似的描述(比如“把照片变成手办”“生成emoji”),大部分模型都能给出差不离的结果。美图能做的,别人也能做;别人先做的,美图只能“跟进”。

就像Nano Banana带火的“手办热”,谷歌靠模型创新引爆全球,美图则是“借船出海”。数据显示,Nano Banana上线后带动超1000万新用户用Gemini,而RoboNeo的百万MAU里,有多少是冲着“Nano Banana平替”来的?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当这波热度过去,这些用户还会留下吗?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图对“爆款功能”的依赖。从早期的“AI绘画”到后来的“老照片修复”,再到现在的“手办生成”“emoji生成”,每次出圈都靠单一功能驱动,却缺乏持续的产品迭代。用户打开App,可能只为用一个功能,用完就走——这不是“用户粘性”,是“功能工具性”。

创新不是“追着别人跑”,而是“让别人追着跑”。当年美图靠“一键修图”定义了行业,如今却在AI赛道成了“跟随者”,这或许比股价涨跌更值得警惕。

三、C端吐槽、B端遇冷:商业化与用户体验的“生死博弈”

“免费变付费”是美图绕不开的争议。

“上周AI绘画还免费,这周就成VIP专属了”“以前叫‘一键消除’,现在改名叫‘AI消除’,直接收费”——在黑猫投诉上,类似的吐槽有9700多条。有用户充了会员,却发现“每天只能用3次AI消除”,客服回应“合理使用范围”;还有人稀里糊涂被开通“年费代扣”,退款时被告知“已使用服务不退费”。

商业化本身没错。互联网产品从免费到付费是常态,但美图的问题在于“吃相”。早期靠免费功能积累的用户,对“美”的需求是“简单、好用、不花钱”,而现在的付费策略,更像是“把老用户当韭菜割”。

更让人费解的是“心愿贷”。一个以“美”为核心的App,却做起了贷款业务,还因“暴力催收”“无法提前结清”遭大量投诉。有用户说:“打开美图想修图,首页弹窗‘测测你的借款额度’,点进去就被授信了,现在天天被催收骚扰家人。”

从修图到贷款,从“美”到“钱”,美图的C端业务正在变得“拧巴”。用户来这里是为了“变美”,不是为了“借钱”;是为了“轻松修图”,不是为了“看广告、付会员费”。当产品体验和商业化目标冲突时,美图似乎选择了后者——但用户用脚投票的速度,往往比资本反应更快。

C端遇阻,美图想靠B端“突围”。上半年,它推了美图设计室(给电商做AI商品图)、开拍(做口播视频),B端订阅用户增长69%。但数据不会说谎:B端单位UP值同比仅增1.7%,甚至比2024年还低。

为什么企业客户不愿多花钱?锌刻度问了几个用过美图设计室的电商商家,得到的答案很一致:“功能能用,但不‘不可替代’。”一个卖女装的商家说:“美图设计室的AI商品图,背景虚化有点假,还不如我自己用手机拍了P一下。价格比外包修图便宜,但效果也一般。”

B端客户比C端更“现实”:他们付费是为了“降本增效”,如果你的产品只是“能用”,而不是“更好用、更便宜、更独特”,凭什么让他们持续买单?

从C端到B端,美图的商业化之路都透着“急功近利”:想靠AI快速变现,却没先想清楚“用户凭什么为你付费”。

四、AI不是“救命稻草”,价值才是“护城河”

美图的AI故事,其实是所有“老牌互联网公司转型”的缩影:曾经靠某个核心能力成功,遇到瓶颈后押注新技术,试图用“技术光环”重获增长。但技术从来不是“万能药”,真正的护城河,永远是“用户价值”。

什么是“用户价值”?对C端用户,是“我需要的功能,你做得最好、最方便、最懂我”;对B端客户,是“你能解决我的问题,还比别人更高效、更便宜”。而美图现在缺的,正是这种“不可替代性”。

它可以学谷歌做手办生成,可以学别人做emoji生成,但这些都是“术”;真正的“道”,是找到只有美图能做的事。比如,基于10亿用户的“审美数据”,做出更懂中国人脸型、肤色、审美的AI模型——毕竟,没有谁比美图更清楚“普通人想变美”的真实需求。

它也可以深耕垂直场景。比如和阿里合作的“AI试衣”,如果能结合美图对“身材美化”的理解,让用户看到“穿这件衣服的自己,比真人更好看但又像自己”,或许能真正提升电商转化率。而不是现在这样,只是“把衣服P到身上”的简单合成。

更重要的是“信任重建”。用户对美图的感情是复杂的——有“青春回忆”,也有“被割韭菜”的不满。与其靠“追热点”拉新,不如先把老用户留住:比如简化会员体系,别搞“付费功能套娃”;比如优化AI功能体验,让“AI消除”真的“一键搞定”,而不是“付费后还限制次数”。

AI能重塑影像,但不能重塑信任;技术能带来热点,但不能带来忠诚。美图想要“夺回失去的一切”,靠的不是股价涨多少、功能出多少,而是让用户重新说一句:“还是美图懂我。”

五、终局:从“资本宠儿”到“用户伙伴”,美图还差一场“价值革命”

从“时代眼泪”到市值400亿,美图的AI转型已经看到了“光”。但这束光,目前更多来自资本的“想象力”,而非用户的“真实认可”。

股价会有波动,热点会有更迭,但用户的需求是永恒的:对“美”的追求,对“好用”的渴望,对“被尊重”的期待。美图曾经靠满足这些需求成为“国民App”,如今要做的,不是用AI讲一个新故事,而是用AI把“老故事”讲得更好——更真诚,更贴心,更不可替代。

或许有一天,当用户打开RoboNeo,不会再说“用Nano Banana模型”,而是说“用美图的AI模型”;当商家选择美图设计室,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只有它能做出我们要的效果”。到那时,美图才真正完成了“救赎”。

AI不是美图的“救命稻草”,用户价值才是。从“追热点”到“建价值”,这条路很难,但这是唯一能让“时代眼泪”变成“时代新宠”的路。美图,准备好了吗?

来源:阿杜科技小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