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纸合作协议让甲骨文(Oracle)站上了全球科技新闻的风口浪尖——这份价值高达3000亿美元、与OpenAI签下的五年期云计算合同,直接让甲骨文股价暴涨36%,创下历史最高单日涨幅。而它背后的故事,却远不止“利好”那么简单。
最近,一纸合作协议让甲骨文(Oracle)站上了全球科技新闻的风口浪尖——这份价值高达3000亿美元、与OpenAI签下的五年期云计算合同,直接让甲骨文股价暴涨36%,创下历史最高单日涨幅。而它背后的故事,却远不止“利好”那么简单。
这一桩“史诗级”合作,不仅打破了云计算行业的记录,也再次点燃了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已经进入泡沫期的讨论。3000亿美元的合同听起来气势磅礴,但真正能落地吗?OpenAI真的有能力完成它许下的承诺吗?或者说,这只是另一个资本市场的幻觉?
在新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甲骨文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合同总额达到4550亿美元,同比增长359%。而其中的大头,正是来自OpenAI的3000亿美元合作协议。据称,该协议将由OpenAI采购甲骨文的AI计算基础设施,成为史上最大规模的云计算订单之一。
这笔合作之所以震撼市场,是因为它发生在甲骨文原本并不被看好的云计算业务上——一直落后于亚马逊、微软和谷歌。但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押对了宝:他早早与黄仁勋建立紧密关系,囤积大量英伟达GPU资源,硬是靠“硬件+关系”组合拳,把自己送上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金字塔。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OpenAI真的能掏出3000亿美元吗?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的年化营收不过120亿美元,即便加上微软的支持和博通的芯片合作,距离履约还差一大截。要在五年内完成3000亿美元的支出,意味着OpenAI每年要花掉600亿美元,远高于它目前的营收能力。
更现实的是,这笔合同属于“剩余履约义务”(RPO),即已经签下但还没交付的服务内容,并不等于实打实的收入。客户在执行过程中是可以延期、重谈,甚至取消的。
这桩交易并非孤例,而是整个AI行业高烧不退的缩影。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研究,虽然过去几年全球在生成式AI项目上的投资已超过400亿美元,但95%的项目并未带来实际回报。也就是说,大量企业在狂热投资中,拿到的却是空手套白狼式的“未来承诺”。
OpenAI CEO萨姆·奥尔特曼自己也在多个场合表示:AI私募市场存在泡沫迹象,不少AI初创公司的估值已经远远背离了其基本面。
人工智能专家加里·马库斯(Gary Marcus)更是直言不讳地称这份甲骨文与OpenAI的合作为“泡沫顶峰”。他指出,甲骨文市值一度逼近万亿美元,而这场暴涨,竟建立在一份可能根本无法兑现的合同基础上。
科技评论人埃德·齐特龙(Ed Zitron)在博客中也指出:“甲骨文和OpenAI的这场豪赌,像极了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疯狂宣发。OpenAI连转型为营利性公司的流程都还没走完,哪来的底气签下3000亿美元的订单?”
OpenAI这两年确实在飞快扩张。除了和甲骨文的合作,它还与博通联合开发AI芯片,签署了高达100亿美元的协议。同时,它也在重构公司治理结构,以便在未来更顺利地吸纳外部资金。
但这些“堆叠未来”的资本动作,越来越像是一场高杠杆的“击鼓传花”游戏。分析师普遍认为,要真正兑现与甲骨文的协议,OpenAI的年收入至少需要提升到数千亿美元级别——这在五年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Capital Market Laboratories首席执行官奥菲尔·戈特利布就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OpenAI年营收仅100亿美元,却要每年花600亿建AI基础设施,这账怎么算得过来?”
从甲骨文的角度看,这笔合作无疑是一次高风险押注——它赌的是OpenAI可以在未来五年内持续筹资、不断增长且不违约。但现实是,市场热情越高,泡沫破裂的风险也越大。
甲骨文3000亿美元的大单,表面上是AI基础设施的胜利,实则暴露了整个行业的资本焦虑、增长焦虑与信任危机。OpenAI与甲骨文的合作,是否真的能走到最后?没人能给出确定答案。
但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行业已经站在了一个泡沫边缘。
我们当然希望AI不是一场空梦,也相信技术终会改变世界。但当资本的脚步跑得过快,远远超过技术的落地能力时,泡沫就不可避免地膨胀起来。就像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样,当“故事”大于“实际”,市场就该警惕了。
所以,AI行业需要的不只是融资和豪赌,更需要对现实的敬畏和对长期价值的坚持。
来源:老闫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