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收到不少家长的抱怨,说孩子对科普知识特别抵触。我整理了大家留言里的高频抵触场景,发现有3个特别典型。有些孩子一听到“物理原理”就捂耳朵,觉得肯定又难又枯燥;有的孩子看到科普书就躲开,觉得满是密密麻麻的字,一点意思都没有;还有的孩子,家长一讲科普知识,他们就开
我收到不少家长的抱怨,说孩子对科普知识特别抵触。我整理了大家留言里的高频抵触场景,发现有3个特别典型。有些孩子一听到“物理原理”就捂耳朵,觉得肯定又难又枯燥;有的孩子看到科普书就躲开,觉得满是密密麻麻的字,一点意思都没有;还有的孩子,家长一讲科普知识,他们就开始走神,眼睛到处乱看。
孩子在特定阶段会进入科学敏感期,这时候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爱问各种问题,想探索各种事物。可很多家长没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的家长喜欢直接给孩子灌输知识,把科普变成了生硬的教育,让孩子有压力;有的选的科普内容不适合孩子年龄,太难孩子理解不了,就没了兴趣;还有的家长总是以知识灌输者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没有建立平等的探索关系。既然知道了孩子抵触科普的原因和家长存在的误区,那该怎么解决呢?
我有三个解决办法。首先是生活游戏化。我们可以把知识拆解成生活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就像用积木搭建理解几何结构,孩子搭积木时,能直观感受不同形状特点和组合方式。分水果的时候也能教孩子学数学,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量概念。观察雨后蜗牛轨迹能理解摩擦力,孩子好奇蜗牛为啥能在湿滑地面留痕迹,这时就可以给他们简单解释。生活游戏化能让孩子轻松学知识,那内容方面该怎么选呢?
接下来是内容阶梯化。要建立阶梯式认知体系,根据孩子年龄匹配合适的科普内容。像《十万个为什么》有不同版本,我们可以按孩子年龄选适合的。这样孩子读起来不会太难,能慢慢提升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和兴趣。除了书,还有纪录片、APP等资源。我还编制了《家庭科普资源分级对照表》,方便大家选择。解决了内容问题,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又该怎么改变呢?
最后是角色伙伴化。我们要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探索伙伴,用提问代替讲解。比如问孩子“你觉得蚂蚁为什么要排队”,引发他们主动思考。等孩子有了想法,再和他们一起找答案,这样孩子参与感和积极性更高。有了这些方法,具体在家庭里该怎么操作呢?
我给大家分享几个家庭实操模板。第一个是“阳台植物观察日记”。我们和孩子一起在阳台种植物,让孩子每天观察生长变化,用日记记录。在这过程中,孩子能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和所需条件等知识。第二个是“厨房科学实验”,像煮饺子的沉浮现象能学习密度原理。和孩子一起煮饺子,让他们观察变化,然后解释饺子先沉后浮的原因。第三个是“公园小侦探”。带孩子去公园,让他们当小侦探找昆虫、植物等。孩子对这些小生物好奇,我们就可以趁机介绍相关知识。有家长实践过这些方法吗,效果怎么样呢?
我收到过一些粉丝的实践反馈。有个粉丝说,按我的方法和孩子做厨房科学实验后,孩子对科普知识兴趣明显提高,还主动问问题。还有个粉丝说,让孩子写阳台植物观察日记后,孩子更有耐心和观察力了。不过在实践过程中也有常见操作误区,比如游戏设计太复杂,内容难度跨度大,提问太生硬等。如果出现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游戏难度、重新选内容、换提问方式就行。知道了这些,这周可以和孩子进行哪些简单的科普互动呢?
本周,大家可以和孩子进行5个微型科普互动。一是一起吹泡泡,观察泡泡形状和颜色,简单讲一下光的折射;二是晚上一起看星星,介绍常见星座;三是一起制作简易风向标,了解风向知识;四是让孩子观察家里电器,说说用途和工作原理;五是一起养小金鱼,观察生活习性。大家不妨试试这些方法,说不定能让孩子爱上科普知识。
来源:麦眉聊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