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作越来越难找,工作越来越不稳定,工作收入越来越不满意......似乎满大街都听到这样的声音。打开手机,也有类似的消息,扑面而来。
工作越来越难找,工作越来越不稳定,工作收入越来越不满意......似乎满大街都听到这样的声音。打开手机,也有类似的消息,扑面而来。
也许你还在庆幸,自己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一个还好单位。
但是你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未来,不要看不到社会的趋势。
当时代要抛弃一个人,招呼都不会打一个。
正因为如此,不管在哪里上班,你都随时做好“单干”的准备。
01
“团队”有时是一个坑。
这几年,关于李子柒的事情,你应该听过不少吧。
她一个姑娘,一出生就命苦。好不容易长大了,自己摸索着如何赚钱。
一开始是一个人拍小视频,做一些小广告,慢慢积累经验,有了一定的粉丝。
她打造的田园生活,让无数人向往。
后来有团队加入,并且给她很多的利益诱惑。
结果呢?团队一 来,李子柒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被对方占有了一大半。这就引发了不满,两者打官司。
官司拖了好几年,李子柒是吃尽苦头。官司过后,她不得不从头再来,做非遗推广等。
很明显,人一旦进入团队,就有两种结果。
第一,得到团队的帮助,力量迅速扩大。
第二,被团队坑了,各种套路,个人玩不过团队。
很多人看到第一种结果,却忽视了第二个结果,或者对第二个结果,怀有侥幸心理。
不仅的今天的人,就是古人,也常常遇到类似的问题。
北宋的苏轼,一到官场,就是一颗闪亮的星。
他和欧阳修、米芾等人,都是朋友。职场上,一个办公室的人,更是热火得不行,大家还一起写文,论道。
在王安石变法开始之后,朋友们都情不自禁地站队——同意变法,反对变法。
苏轼的朋友沈括,悄悄成为了同意变法的人。他借用巡视的机会,看了刚刚外放的苏轼,到底写了什么,有什么作为。从苏轼的文章中,找到讽刺变法的句子,并且上奏。
还有一些同事,也收集苏轼的句子,活生生把苏轼困在乌台诗案中。
《乌合之众》中写道:“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淹没了。”
人很容易迷失在群体里,一旦依赖群体,过分信任群体,自己的力量就薄弱了。一旦群体对自己不利,脱身的机会都没有。
02
稻盛和夫说了一句非常理智的话:“出门、社交、体验不同事物、结交各种人,这样你的思维才能得到激发,才能真正感知到自己在活着。”
聪明的人,不是拒绝任何的群体,而是把群处当成自己的一种体验,也就是从群体里找到智慧,需要的利益。
并且,随时做好了,离开群体,独自生活的准备。
或者是在群体里,但还是保持独处的心态。对他人是不指望的。有人帮助,这仅仅是一个意外。
俗话说:“没有不散的宴席。”与其坐等他人散开,不如自己走开。
就近几年来说,很多人求稳定。
看每年考公的人数就知道了,几百万人,百舸争流,不容易。
但是能够上岸的人,有多少呢?大概是百里挑一吧。剩下的九十多人,那就还是要沦为工作不稳定的人。
裁员、跳槽,在一个单位,也要被派往不同的城市,这早已是家常便饭。不是你同意不同意,而是没得选。
一些一起创业的团队,在利益不稳定的情况,随时就解散。
有的人体验了,一年之中,都要换两三份工作。其中的心酸,无以言表。
带着求稳的梦想,做好不稳定的准备,这两者是不冲突的。
03
单干是最大的退路。
前段时间,一个在本地水泥厂上班的同学,失业了。厂里效益不好,总要辞退一批人。
很多离开的人,曾经在厂里干了十几二十年,算是老员工了。那又如何,现实不容许你继续待了。
还好,同学立马就转入网约车的行列。同学的一个亲戚,有网约车,可以两个人轮着来。
同学很早就拿到了驾照,并且有跑出租的经历,也保留了自己的营运资格证。
他想以后,就在网约车行业长待,自己另外买一台车。
试想一下,没有退路,他还有房贷,孩子刚刚上高中,开销肯定是顶不住的。
不要等危机来了,才想到自己没有考虑好。而是未雨绸缪。
退路,一定是一个人可以干的事情,而不要一群人干,因为一群人从头来,99%的概率,是无法真正开始的。
没事的时候,就学一学如何做烧烤,如何做蛋糕,哪怕是擦鞋都好。
也可以懂得炒股,自媒体,直播带货等。
一开始是做副业,在失业之后,就可以转变为主业。等下一份工作来了,又沦为副业。
如果你却有充足的准备,自立门户,也不是不可以。人,总不是一辈子打工,一辈子跟着他人混。
04
每个人都惧怕危机,而危机随时都在我们身边,赶都赶不走。
做好单干的准备,也不是特别难,一是心态上的接纳,二是上班之后的空暇时间利用。
下班后,你把时间放在床上,只能增加体重;放在书上,才能增长智慧;放在锻炼身体上,才会增加健康;放在市场上,才能乘风破浪......
只有你自己,才是真正的人生港湾,不要指望谁,挡住不确定的风雨。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来源:布衣粗食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