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a娃有效的“强制专注训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00:50 3

摘要:清华毕业的“老詹”(本人为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是活跃在自媒体的中国人。他19岁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15年因儿子确诊自闭症,开始全职居家干预孩子,后续又帮助众多谱系家庭。因自身有阿斯特征,且养育包括高功能在内的自闭症儿子,他更能从“谱系内部”理解孩子,进

清华毕业的“老詹”(本人为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是活跃在自媒体的中国人。他19岁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15年因儿子确诊自闭症,开始全职居家干预孩子,后续又帮助众多谱系家庭。因自身有阿斯特征,且养育包括高功能在内的自闭症儿子,他更能从“谱系内部”理解孩子,进而探索出独特的干预方法。此法不仅适用于高功能自闭症ASD(伴随多动症),也更适用于单纯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从ABA延伸出的“强制专注训练”:巧设障碍,锻炼神经控制力

老詹从应用行为分析(ABA)延伸出“强制专注训练”,但它并非“强迫式训练”,而是通过巧妙制造障碍,让孩子“不得不”保持长时间专注,以此锻炼神经系统对行为的控制力。他格外偏爱运动类项目(如沿着线拍球走圈、站在梯子上套圈、抱球走平衡木、跑步机训练等),因为体育运动是全身协调性工作,能更好地锻炼专注力、忍耐力与抗压能力,对自闭症孩子的神经系统障碍改善效果更显著。

例如:•训练孩子走平衡木时,若孩子多动分神,就轻轻摇晃平衡木,迫使孩子集中注意力维持平衡;

•让孩子抱球走平衡木,通过“不能让球掉落”的约束,让孩子被动却有效地保持专注;

• 用“传套圈” 游戏,家长持续向孩子递圈,让孩子不得不专注于“接住并套在指定位置” 的任务。

案例见证:孩子能力与情感的双重突破

在老詹的训练下,多个谱系孩子取得明显进步:

• 患有童年瓦解性障碍的Derek,原本在语言、社交、自理等方面存在严重困难(几乎无主动语言、不听指令、不会自理)。经过训练后,他能自主快跑600米、在泳池来回游泳,学会了洗澡、刷牙;情感也逐渐发展,早上醒来会哭着说 “伤心了,想妈妈”,还能主动和小狗打招呼并说 “Nice to meet you”。

• 孩子Tony 最初对父母几乎无感,没有对视与依恋,但在改善多动问题后,开始关注父母,不仅有了眼神交流,还会深情地喊“妈妈”。

干预理念:“高强度、高密度”+“温柔坚定”老詹的核心干预理念是“高强度、高密度” 训练,尤其聚焦自闭症核心——社交障碍的两大基础:目光交流和听从指令。他认为这是社交“大厦”的“地基”,需优先且大量训练(据他经验,孩子每天若能达到150次目光交流、50次听从指令训练,坚持一年会有明显且稳定的效果)。同时,训练要做到“温柔坚定”,需遵循四大要点:1. 不发 “无效指令”:即不发出孩子不会或无法执行的指令,避免孩子因 “无回应也没关系” 而对指令愈发无感;

2. 指令由简到难:将复杂任务拆分成小步骤(如把 “扔纸片进垃圾桶” 拆成 “捡纸片→找垃圾桶→丢进去”),循序渐进;

3. 及时奖励但不贿赂:孩子完成指令后立刻奖励(语言鼓励、玩具或食物等),但不提前许诺 “完成就给糖果”,防止孩子养成“讲条件”的习惯;

4. 量足、时间久:只有训练频率足够高、坚持足够久,才能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

专业认可与公益行动:从“自救”到“助人”老詹的方法得到专业认可,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 Catherine Lord等专家指出,ABA的关键在 “执行人”——老詹既能根据孩子实际调整训练项目(如针对目光交流不错的孩子,更聚焦“听指令”和“专注力”),又能“温柔坚定”地执行计划,这与科学ABA“在孩子能力范围外‘一点点加压’以提升能力上限”的理念高度契合。

除了干预自家孩子,老詹还建立十几个公益群,线上线下免费帮助其他谱系家庭;通过自媒体分享“强制专注训练”“高强度游戏化干预”等方法,让更多家长学习实践,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公益助力者”。

老詹以自身谱系经历和清华背景的理性思维,将ABA等理论转化为“高强度但温柔坚定”的个性化实践,既为自家孩子铺就成长之路,也为众多特殊教育家庭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

来源:如琴谈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