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黄河聚艺,北疆秋夜的文化共鸣与初心坚守——“送欢笑 北疆行”沿黄河九省区曲艺杂技展演观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2:53 1

摘要:自晚唐“黄河落天走东海”到清代“洪波舣楫泛中流”,母亲河的壮阔与温润,始终牵动着华夏儿女的心。2025年9月16日至17日,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份对黄河的深情,在阿拉善的秋雨中,化作“送欢笑 北疆行”沿黄河九省区曲艺杂技展

黄河聚艺,北疆秋夜的文化共鸣与初心坚守

——“送欢笑 北疆行”沿黄河九省区曲艺杂技展演观记

彭桂芸

自晚唐“黄河落天走东海”到清代“洪波舣楫泛中流”,母亲河的壮阔与温润,始终牵动着华夏儿女的心。2025年9月16日至17日,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份对黄河的深情,在阿拉善的秋雨中,化作“送欢笑 北疆行”沿黄河九省区曲艺杂技展演,在金色胡杨音乐厅启幕。巴彦浩特的居民冒着细雨,扶老携幼赶来,早早等候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相聚。

这场展演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阿拉善盟委宣传部牵头主办,内蒙古曲艺家协会、内蒙古杂技家协会、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阿拉善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承办,沿黄多省区文艺团体携手协办。展演核心牢牢聚焦“送欢笑、传文化、聚民心”九个字,以深入贯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导向,用艺术串联起从巴颜喀拉山到渤海的九省文艺根脉。16个节目里,既有巩汉林、金珠、阴军等老艺术家的亲切身影,也有九零后、零零后新秀的耀眼风采。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曲艺汇聚,让阿拉善的舞台成了流动的黄河文化缩影。

一、说唱叙山河:黄河九省的“一味一情”

此次展演中,来自九省区的说唱类节目有11个,包括呼麦弹唱、喷空、陕北说书、山东快书、曲艺小品、乌力格尔、相声、好来宝、呱嘴、凉州贤孝等。内蒙古曲艺家协会选送的呼麦弹唱《黑骏马》率先开场,身着民族服饰的表演者,喉音时而如草原长风低回,时而似骏马嘶鸣激越,裹挟着马头琴、蒙古鼓、陶布秀尔合奏的旋律,唱出大漠戈壁的万丈豪情。背景里奔腾的骏马,把草原风情、蒙古族音乐的苍劲、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河南喷空《有话好好说》,以河南方言展现曲艺的独特魅力,说父亲的唠叨、家长里短,聊天南海北、说千道万,男高、男低、男中音轮番转换,观众席上掌声、笑声接连不断,感觉竟像是坐在邻家大院里看戏。

陕西省曲艺家协会选送的陕北说书《领袖与士兵》,三弦伴奏配着演员质朴的唱腔,生动再现了领袖与士兵之间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动人故事,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曲艺传递的红色情怀,涌动的历史温度与精神力量,令人动心、动情之余,更添几分敬重。山东快书《武松打虎》里,阴军老师身着长袍马褂,前踢后收、左转右挪,青布鞋一跺,感觉舞台“通”的一声,震得人眼前发亮。他戏说:“武松在阿拉善吃羊肉长大,十八碗好酒喝了个光……”夸张的表情、铿锵的唱词,把打虎英雄的豪迈、勇猛演得活灵活现,逗得全场观众笑声阵阵。四川曲艺小品《一碗豆花饭》借一碗热腾腾的豆花饭,吃出了乡情,吃出了大团圆,吃出了乡村发展的好日子。

孤陋寡闻的我,不但第一次领教陕北说书的魅力,也是第一次感受乌力格尔、呱嘴、凉州贤孝等地方说唱曲艺的风采。它们没有华丽的编排,却浓缩着各个地方文艺精髓,唱出了浓郁的民族味,更唱出了新时代的主旋律,让传统曲艺节目长出了新的筋骨。它们就像黄河水浇灌出来的庄稼,扎根沃土、繁荣昌盛。

二、杂技映山河:无声处的黄河文明

杂技魔术类节目,在此次展演中占据相当的分量,是另一种的“黄河之美”。演员们用灵动、柔韧的身躯,把黄河的生态之美、文明之韵与文化自信,化作无声却令人震撼的艺术表达。《女子柔术——叠秀贺兰》的演员们,肢体刚柔相济,或如叠嶂的贺兰山峦,又如黄河边舒展的绿洲婀娜曼妙,又仿佛,带着西夏的风土人情,从唐徕渠的源头,袅袅婷婷,涉水而来。

黄河滋养民生,艺术回归人民。跨界古彩戏法《年年有鱼》,是对黄河文化记忆的唤醒和延续,形象生动地再现传承两千多年的古彩戏法。杂技魔术《葵林放歌》表演结束时,演员们捧着满筐瓜子、西红柿走下台,手拉手递给观众,引来一片欢呼声和掌声。

三、初心凝共鸣:老艺术家与乌兰牧骑的守艺守心

一场有深度的文艺展演,不仅要有艺术的精彩,更要有灵魂的坚守。

巩汉林、金珠夫妇的曲艺小品《幸福岁月》,不着痕迹地体现出了“艺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的深刻含义。尤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春晚上爆红的经典小品表演,更是让观众对艺术家的风采拭目以待。

剧中,两位艺术家凭借四十载婚姻积淀与数十年舞台上的默契,将“幸福”拆解为家庭日常的烟火气。通过几近真实生活的演绎,细腻呈现了夫妻间的“怨气”“斗气”“闷气”,最终通过两个人的努力而化为玉帛。整个演出没有宏大空泛的叙事,只有柴米油盐里的小吵小闹、包容相守,以接地气的方式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尤其背景里展现的,有着时代记忆的老照片,一下子拉近了观众与艺术家的距离。时代的大幸福,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小美满构成,这种以小见大、鲜活感人的剧本,最能戳中普通人的心底,也最能照见一个时代的温度与底色。

展演尾声,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演唱的《不忘初心》,则是整场演出的精神总结。像一盏灯,照亮了所有人深怀的初心,也让观众带着对初心的思考离场。不忘初心,用初心守护黄河的清澈,守护文化的根脉,守护生活的温暖和前行的方向。这,或许就是《不忘初心》作为压轴节目,留给整场展演最珍贵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四、文蕴润北疆:黄河盛宴的民生答卷

这场展演,既有《领袖与士兵》沉淀的历史厚重,亦有零零后好来宝演员迸发的青春风采;既让《武松打虎》的铿锵、《凉州贤孝》的醇厚等老曲艺焕发生机,更将“粮食安全”的民生牵挂、“民族团结”的深情期许,如汩汩奔流的黄河水,融进接地气的表演里。

这是一场用心浇灌的北疆文艺新篇,是阿拉善人“家门口的艺术盛宴”。打破了地域限制和“高雅艺术遥不可及”的隔阂,艺术家带着精品力作走到群众眼前,把为人民创作的承诺,落在边疆百姓的欢声笑语中。

作为“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中,践行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笔,这场展演的用心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地域的联动与融合。在当地宣传部门统筹下,九省区艺术家到巴彦浩特城区及周边文化采风,加大加深对阿拉善地域文化的了解、宣传和认识,助力文艺作品的生发。其次是一系列惠民入心的实效,通过“线上图片直播+线下展演”的模式,让城乡居民、牧区农牧民、哨所官兵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同步收看这场文化大餐。16日去看演出时,看到盟文联全员出动,力赴于展演所有工作,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正是这样一群群人,一幕幕默默无闻的感人情节,撑托起一场场完美无瑕的艺术盛宴,滋养巴彦浩特人的精神家园。再次,展演体现出了薪火相传的风貌,九零后曲艺新秀与非遗老艺术家同台,老腔新韵相和,恰是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鲜活写照。

这场展演,像一根凝聚温度的红纽带,一头牵着黄河千古奔流的文明根脉,一头系着北疆百姓烟火蒸腾的幸福生活;一头是九省区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的初心坚守,一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回响。在微凉的北疆秋夜,它恰似黄河的碧浪清波,不疾不徐却自有力量。阿拉善这片热土,也必将循着这份文化脉络,在西部文艺的长卷中,续写更加璀璨的传奇。

来源:内蒙古文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