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点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斗茶,又名斗茗、茗战,即比赛茶的优劣。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者的一种雅玩。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点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咬盏”。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 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
说到斗茶,不能不说茶盏。
宋代盛行斗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其中最为人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即著名的“建盏”。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
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古人斗茶的一些技法已难觅踪影,可我国大部分产茶区,仍能看到古代斗茶的遗风。这种“斗茶”虽然与古代有根本的不同,却能反映中国茶文化的精深与历史的源远流长。
再来说说磕茶,闲坐茶室时,人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有趣情景,每当服务员手提茶壶,给茶客添水或者是同桌间茶客相互斟茶时,对方大都会五指并拢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一直到茶水斟添完毕。这一动作表示什么意思呢?
据传,这一动作表示磕头。至于它的来历,还得从康熙皇帝南巡时一件小事说起:一次,康熙来到苏杭一带,为了外出方便,他特意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商人的模样,又把两名随从打扮成伙计。三人走东游西,不觉来到一座茶楼。
此时康熙感到口渴难耐,便走了进去,接着就坐下来自斟自饮了起来。谁知茶壶极小,康熙一连喝了数盅,直至把一壶水喝干了都不解渴。于是他吆喝茶楼伙计再泡一大壶茶端来。
这次,康熙自己提着茶壶,除了给自己的茶盅斟满茶水外,还顺便给身边的两名随从添满了茶水。
两名随从受宠若惊,皇帝给侍从添水,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啊,若是平时在皇宫或行宫里,皇帝对臣下的一褒一贬,臣下都得以五体投地般的磕头来表示谢恩。可是眼下是微服出游,跪下来磕头会马上暴露身份的,那是万万使不得的。
幸而一名随从急中生智,急忙将五指并拢,在桌面上轻轻地敲击,以示磕头,直到康熙添茶倒水完毕。
这一举动恰好被邻桌的茶客们看见了,他们觉得很是新奇,便隔桌攀谈,探问究竟。康熙见问,只说是出于礼貌的缘故而已,别无它意,便把这件事情搪塞了过去。茶客们信以为真,于是便纷纷仿效,久而久之,以指磕茶,便成了江南城镇中饮茶的一种文化习俗。也许人们都知道,在佛教的教规里,只戒酒,不戒茶。
再者,茶叶并不是和尚发现的,可是茶叶偏偏与和尚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历代向皇帝进贡的名茶,相当一部分是产于深山名寺附近,进贡者自然也是一些高僧。
乾隆皇帝弘历,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而且嗜茶如命。他游遍江南时,品茗了诸如西湖龙井,福建大红袍等名茶,但他最爱喝的是君山寺里和尚制作的雀舌含珠茶,他下旨给巴陵知县,每年要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的白毛茶18斤,进贡给皇上。
再说得远一些,像湖南沩山贡茶也是由沩山密印寺高僧灵佑采制而成的。据考证,唐代宁乡密印寺高僧灵佑,从灵山村讨来三棵神茶,种在山寺的旁边,灵佑禅师摘下嫩芽,精工细做,做出了白毛耸然的芽茶,味道十分美好,他便拿来献祀佛祖,后来被宁乡知县知道了,便“借花献佛”将此茶向皇帝进贡,从而得到了皇帝的特别赏识。
佛家认为,茶叶乃是圣洁之物,可供奉佛祖。参禅修行的时候喝了茶,能够提神醒脑,因而提倡喝茶种茶。再者,寺院大多建在高山密林之间,地势高,云雾多,正是种茶的理想环境。名僧往往文化素质较高,因而对茶叶采摘,炮制也十分的讲究,于是一种种名茶便在山寺名僧的监制下产生了。
以茶道而闻名于世的日本,原来并不产茶,在唐朝,由日本在华的留学僧、遣唐使带回茶种,首先种在梵释寺等寺院。弘历六年(公元816年)四月嵯峨天皇来到了梵释寺,大和尚都永忠煎茶献上。嵯峨天皇喝下之后,倍觉清心爽口,十分高兴,便下令在京都等地种植茶树,每年向皇廷贡茶。从这时候开始,中国茶树便在日本扎根繁殖。
从此以后,便留下这样的说法,“茶僧一致”或“僧茶不分家”。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