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历十五年》便从种种小节入手,放弃了一般史书的写作范式,既没有采用编年体写法——按照历史纪年挑选重要的历史事件宣泄笔墨,也没有简单的按照纪传体写法——挑选重要人物大书特写。而是从时代的大舞台上挑选了几个具有相当典型性的重要人物,对其人生际遇中的起伏进行解剖式
START
READING
《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索书号:K248.307 H878E
书评
大赛
三等
奖作
品
化工海洋与生命学院
当我们谈论历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1587年,无关紧要的一年,国家看似平静无波,但一些末端小节,却恰恰成了掀起以后种种问题的机缘。
《万历十五年》便从种种小节入手,放弃了一般史书的写作范式,既没有采用编年体写法——按照历史纪年挑选重要的历史事件宣泄笔墨,也没有简单的按照纪传体写法——挑选重要人物大书特写。而是从时代的大舞台上挑选了几个具有相当典型性的重要人物,对其人生际遇中的起伏进行解剖式的分析,并努力从这些人物身上找到影响甚至是决定他们宿命的共同力量。在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里,这些人物除了形式上还有点像纪传体历史中的人物,其实质已经相差甚远,这些人物的个人特殊性已经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反而是作者试图要发现的、同时也是时代给予他们的共性,所以人物不再是人物,而是实验中的样本,通过分析他们的行为逻辑,作者从而得出了那个时代的局限与悲剧的成因。
当一位史书作者可以跳出纷乱复杂的历史事件,用富有全局视野的心灵去洞察事物的本源,用技术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或许读者汲取的给养会更加丰富。
正如茨威格所书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看似是一位文学家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的震撼书写,而如果深究其背后逻辑,便可发现其隐藏着的共同之处:历史的偶然恰恰反映了其结果的必然。因为陆地已退无可退,身处绝境的巴尔沃亚在寻找黄金国的路上发现了太平洋;因为凯卡波尔塔的敞开,拜占庭陷落,东罗马帝国化作历史的尘埃;因为格鲁希的墨守成规,拿破仑最终兵败滑铁卢,再也无法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因为补给的计算失误,期望第一个抵达南极点的斯科特团队葬身无垠的冰原……茨威格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用恢宏而精致的叙述,将一个个瞬间化为永恒,给世人以又一个看待历史的新奇视角。
再说人物两面。读这本书之前,印象中的海瑞一直是个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为人民服务的直臣。读完之后,我发现他的想法固然本意是好,但文中也提到,在中国长期小农经济的基础下,他企图用诤谏换来整个社会的彻底停摆,无怪乎被称为“志大才疏”。再说申时行,他是皇帝曾经的太傅,张居正死后,命运又将资格最浅的他推上内阁首辅之位。批评他的人认为其优柔寡断,纵容皇帝推迟立储,支持他的人认为其温和守成,在努力平衡皇帝与群臣之间的矛盾。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他的成功之“阳”与个人之“阴”,有他们的可取之处与思想中的局限,而这些个人的局限恰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症结。
无疑,《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悲观的失败史,无论是雷霆万钧、勇毅果决的张居正,还是谨小慎微、无所有为的申时行;无论是皇帝还是文官武将,都不得不面对个人之“道”与时代之“道”的冲突与无奈,都不得不成为时代车轮下被无情倾轧的牺牲品。
我不禁想到了《中国近代史》中的各方人士。他们同样生活在一个乱局中。是固守,还是维新;是自封,还是开放?面对中外之差,林则徐尝试过,可他虽认识到洋人的先进,却并未公开提倡改革;面对凋敝的民生,洪秀全表面革命,实则只是施行换汤不换药的封建统治;面对外邦的先进技术,李鸿章发展国防,可却不得不挪用军费供皇家享乐,在甲午中日海战后,彻底宣告洋务派的失败。
不可否认,他们努力过,也不得不承认,他们之力,无法改变那个顽固的时代。万历年间的人们如此,几百年后,清末的人们亦如此。
当我们谈论历史 ,我们在谈论什么?是灿若繁星的文化瑰宝,还是开创性的政治遗产?是时空轮转间的宿命,还是人定胜天的不屈?诚然,过往的成功的确值得今人学习,但失败的总结又何尝不令人深思呢?
以开阔的思维去品读历史,以审慎的态度去反思历史,以新时代的昂扬气魄去创造历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我想,这或许正是我们谈论历史的不二法门。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