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多外国人来华商贸、旅游、工作、学习和生活。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边检机关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4.6亿人次,同比上升14.9%;外国人5126.8万人次、同比上升27.8%,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15
一个充满澎湃动力的中国,一个“朋友圈”不断扩大的中国,正展现出开放自信的新活力。
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多外国人来华商贸、旅游、工作、学习和生活。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边检机关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4.6亿人次,同比上升14.9%;外国人5126.8万人次、同比上升27.8%,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1589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62.1%,同比上升52.1%。
人的流动,激活的是需求,带动的是交流,创造的是机遇。中外人员交往和经贸合作愈发频繁,背后有何原因?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又会给世界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9月13日,重庆—海口—奥克兰首班航班机组庆祝航线开通。/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人员流动的影像,正书写着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新篇章,每一帧你来我往的画面,都是中国开放自信的生动注脚。这背后,离不开“政策搭桥、民心筑路”的精准赋能。
政策打通“梗阻”。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签证、移民、口岸、免退税和支付便利化政策,全方位构建“宜游、宜业、宜商”的国际化环境。特别是,免签“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带动了境外游客“中国游”“中国购”的热潮。今年上半年,我国把240小时过境免签的“朋友圈”扩大至55个国家,再加上4月开始实行的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外国朋友来中国旅游购物的热情明显提高。
北京、上海等20个城市试点实施部分出入境证件“全程网办”,全国200多个海陆空口岸设置快捷通关,国内支付平台支持国际信用卡绑定……中国以一系列的政策创新,打通入境游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彰显了中国开放包容的姿态,也是以最大诚意回应外籍游客对“便捷中国”的期待。
活力带动交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庞大的消费市场、蓬勃的科技创新生态与产业升级的黄金机遇,正对全球人才、资本形成强有力的“磁吸效应”。在此背景下,不少跨国企业加速在华布局:特斯拉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布局“未来赛道”;国际医药巨头阿斯利康、施耐德电气等纷纷加码中国。这些都带动了外籍高管、技术人才的常态化往来。
同时,中国企业、资本、要素“走出去”的步伐也不断提速:宁德时代等锂电企业加速布局欧洲;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进军拉美……这一进程不仅实现了技术标准输出与产能深度合作,更进一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跨国流动的良性循环。
文化搭建“桥梁”。从《黑神话:悟空》游戏引发全球玩家共鸣,到中国微短剧风靡海外,再到潮玩拉布布(LABUBU)全球圈粉……近年来,一系列承载中国元素的文化IP,以更具象、更年轻化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文化层面的感知和认同,不断升级为海外群体对中华文化的主动探索,不仅让“爱华”成为情感共鸣,更让“来华”成为价值选择。
▲6月12日,在深圳市福田区一家泡泡玛特门店拍摄的LABUBU玩偶。储焱 摄/新华社发
人流、物流、信息流奔腾交汇的中国,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也为全球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开拓出更广阔、更多元的发展机遇。
让“创新共同体”更显协同活力。当下,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并在5G通信、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技术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流动,中国正与世界共享创新红利。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赴海外求学、科研、工作、创业,他们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与国际前沿技术相结合,探索实践出更多跨国界、跨学科的创新范式。另一方面,外籍人才来华从事科研、教学、投资等活动,同样带来国际化的创新理念和管理模式。这种双向交流合作,有助于突破传统创新壁垒,继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创新共同体。
让命运共同体更加真实可感。近年来,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医卫合作持续走深,中国医生带着医术走出国门,外国学生满怀志向来华学习,这种跨越国界的医疗援助不仅传递了技术,更孕育出人文相亲、仁心共振的温暖情谊。事实上,类似的高频次、多维度的人员互动,正持续将各国间的经济合作、社会交往升华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使得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温暖现实。
让“规则共同体”更具实践张力。人员交往的密集、经贸合作的加强,为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提供了实践沃土。这不仅体现在贸易、投资、科技等经济领域,更延伸至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层面。
比如,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跨国项目合作,中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开发以及经济合作模式、气候危机应对等多个领域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规则范式,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注入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智慧与方案。
▲9月16日,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来自俄罗斯的游客正在拍照打卡。特约摄影 孙凯芳 摄/视觉重庆
中外“双向奔赴”的流量,正在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量。
日前,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从5个方面提出19条具体任务措施。其中特别提到,在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方面,吸引更多境外人员入境消费。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背景下,中国以高水平开放的确定性,坚定推动各国之间人文交流互鉴。下一步,如何吸引更多外籍人员来华、促进中外人员双向流动?还需从政策供给与人文交流等维度精准发力。
构建“无感通关”的制度生态。在签证政策层面,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优化完善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比如,可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试点“区域通办”免签。
在就业创业领域,可探索建立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推荐“直通车”制度,在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等区域放宽外籍人才从业限制。探索并完善“外籍人才积分制”,优化服务保障体系,吸引更多海外高端人才。
要让外籍人士在华尽可能实现“无障碍沟通”,还需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比如,在公立医院增设外文导诊服务,设立多语种电话热线与服务平台等。同时,提升涉外支付便利性,推进境外银行卡受理终端全覆盖,以破解境外来华人员支付痛点。
培育“双向滋养”的人文引力。推动更多孔子学院、鲁班工坊“走出去”,通过文化教学与技能培训,让外国友人在亲身体验中真切触摸中国文化的温度。开发更多类似汉服体验、中医养生等沉浸式项目,搭建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桥梁。鼓励带动外籍友人参与社区治理实践,让他们在垃圾分类、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议题中,深化对中国社会治理智慧的理解,于烟火日常中感受中国的人情温暖。
人员的双向流动,是文明互鉴的“活水”,更是命运共同体的“纽带”。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如同长江与黄河奔赴大海,唯有开放、唯有交流,人类文明才在世界大势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来源:重庆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