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广东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多地出现强风暴雨天气。气象专家特别提醒,台风眼过境时的平静期极具迷惑性,民众需警惕这种“虚假的安全信号”。历史上,不少人在此时误判风险外出活动,最终遭遇不测。
当狂风暴雨突然停止,天空甚至出现阳光,这可能是最危险的时刻——你很可能正处于台风眼中。
近日,广东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多地出现强风暴雨天气。气象专家特别提醒,台风眼过境时的平静期极具迷惑性,民众需警惕这种“虚假的安全信号”。历史上,不少人在此时误判风险外出活动,最终遭遇不测。
台风眼:大自然设计的“温柔陷阱”
台风眼是位于台风中心的相对平静区域,直径通常在10公里到150公里之间,平均约为45公里。由于台风内风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的风力相互平衡,导致中心区域形成无风现象。
与外围的狂风暴雨形成鲜明对比,台风眼区内甚至会出现云消雨散、阳光可见的天气状况。这种强烈的反差往往给人造成台风已经过去的错觉,实则这只是暴风雨中的短暂间歇。
台风眼内气压极低,会导致海面出现巨大浪潮。因此即便风雨暂时停歇,沿海地区的危险程度并未降低。
识别台风眼过境的明确信号
风雨突然停止是台风眼过境的最明显标志。前一刻还是狂风暴雨,下一刻却突然风停雨歇,这种转变极为突兀。
天空状况也会发生显著变化。乌云可能散开,甚至能看到阳光或星星。但台风眼四周被高达数十公里的云墙环绕,这种好天气通常只能持续1-2小时。
风向在台风眼过境前后会完全相反。如果你记录了台风眼来临前的风向,那么眼区过后,风向将会与之前截然不同。
历史教训:误判时机的惨痛代价
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袭击我国东部沿海时,多名居民在风雨暂停期间误以为危险已过,外出查看情况或试图转移物资,结果在台风眼过后遭遇更强烈的风暴,造成不幸伤亡。
2018年台风“山竹”来袭时,也发生过类似情况。部分市民在风雨暂时停歇时冒险外出,却被随后更猛烈的风雨困在路上,需要救援人员冒险施救。
气象专家强调,台风眼区的平静是暂时的,且眼区过后风雨往往更为猛烈。历史上最大的台风眼直径可达200公里,但即使如此大的眼区,平静期也不会持续太久。
科学应对:台风眼过境时该做什么
绝对不要外出是首要原则。即使风雨停止、天空放晴,也要保持待在安全的室内场所。应利用这短暂的平静期检查应急物资,确认手机、充电宝等设备电量充足,同时关注官方气象部门的最新预警信息。
如果身处低洼或沿海地区,且之前未及时转移,此时仍可向坚固的高层建筑寻求庇护,但移动距离应控制在最低限度。
警惕风暴潮威胁。台风眼内虽然风小,但海上浪潮非常汹涌,沿海地区可能出现海水倒灌。
获取权威信息的正确渠道
面对台风天气,应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信息,如中央气象台台风网、广东天气官方微博等。避免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例如所谓的“动物异常行为预报”。
注意,台风路径预测存在一定误差。例如,2025年台风“韦帕”的路径就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需关注最新动态,而非依赖单次预报。
切勿轻信网络谣言。如之前台风“山竹”期间,曾出现过“港珠澳大桥扛不住17级风力”、“深圳平安大厦玻璃幕墙掉落”等不实信息。
台风过后的安全注意事项
即使台风眼完全过境,风雨逐渐减弱,也不要立即放松警惕。应等待官方正式解除台风预警信号后再安排外出活动。
外出时注意避开危险区域,包括可能发生塌方或泥石流的山坡地带、积水较深的路段以及可能漏电的设施。检查家庭安全隐患,仔细查看房屋结构是否受损,水电燃气是否安全。
参与灾后清理工作时,务必做好安全防护,特别注意预防灾后疫情发生。
台风眼中的平静是大自然设下的危险陷阱。了解台风眼的科学原理,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不轻信谣言,不盲目冒险,是台风天气中保护生命安全的关键。
唯有敬畏自然、科学防范,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挑战。请将这份安全指南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共同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
参考资料:
1. 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台风为什么有“眼睛”?》.2021年
2. 科普中国.《为什么台风眼里反而没有风?》.2019年
3. 人民网.《别信!随台风“山竹”登陆的还有这十大谣言》.2018年
4. 中国气象局.《台风眼——温柔的陷阱》.2017年
5. 中央气象台台风网实时路径信息
6. 广东省气象局官方发布平台
来源:别逞强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