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乐刻创始人:“搬砖”十年,健身平权走到哪一步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1 09:10 1

摘要:创始人韩伟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创办乐刻,是为了实现全人群、全场景、全覆盖的运动平权。投入资金做AI辅助的居家健身品牌LITTA,是为了让偏远山区的人和年纪更大的人,也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拥有更好的身体机能。

不浪、不作、不膨胀

作者丨高珮莙

如果仅从两位创始人的个性观察,中国运动健身连锁品牌“乐刻”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

创始人韩伟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创办乐刻,是为了实现全人群、全场景、全覆盖的运动平权。投入资金做AI辅助的居家健身品牌LITTA,是为了让偏远山区的人和年纪更大的人,也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拥有更好的身体机能。

他甚至“异想天开”地提出要把高尔夫的价格打到99元,因为数字太离谱,被团队集体“摁住了”。

最终的十周年发布会上,韩伟还是宣布:“我希望让中国每一个人都可以花99打一场高尔夫球,花99坐一次游艇。”“再有几年时间,我们一定把这个事打透,一定实现高尔夫平权。”

他喜欢用“一定”“最好”“所有人”这样的词和刻意加重的语气,来强调自己的决心。

而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夏东恰恰相反,理性、精密,不确定的市场,先投石问路;商业模型没跑通,迅速纠偏;运营细节出错,及时调整。他表达逻辑清晰,对每一个数字熟稔于心、信口拈来,但如果要喊口号、立flag,一定是慎之又慎。

在实现“百城万店”目标的路上,不亏钱,比什么都重要。

乐刻埋头“搬砖”的十年,恰恰是中国健身行业风起云涌的十年。新业态不断萌芽,洗牌的大浪还在继续,格局变化的焦虑与蓬勃的野心共同生长。

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更平了。当“见人不如健身”成为一线白领和小镇青年的一致理念和社交货币,乐刻距离理想中的平权世界似乎更近了。

4月14日,乐刻发布多场景品牌矩阵,以乐刻健身和FEELINGME乐刻私教馆为核心,并拓展一系列面向垂直需求的子品牌:聚焦新兴市场的闪电熊猫健身、体能社区FitTribe(飞踹运动)、瑜伽普拉提馆YOGAPOD(小瑜荚)、专业铁馆LOVEFITT(拉飞)、新一代大型健身房Recore(无限核子)。

夏东表示,未来将用“2+n”平台矩阵达成百城万店的目标。(编者注:2是主品牌乐刻健身和FEELINGME,n是其他新的子品牌)

但在此之前,他们还需要解决眼前的一系列难题:扩张对标准化复制和组织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竞争对手开始冒头,每一个新的品牌都需要证明自己能够跨过生死线。

在乐刻成立十周年之际,雪豹财经社在杭州与两位创始人——韩伟和夏东聊了聊。以下为对话实录(经编辑):

Q:“百城万店”的目标实现进度如何?

夏东:我们没有定过具体的任务,也没想过需要多长时间,但过去两年的速度应该能及格。

乐刻健身和FEELINGME现在分别有一千多家和几百家店,成功率很高,证明商业模式可行。未来它们分别做到几千家的量级,我觉得是可以的。

Recore和Lovefitt能到多少家,我们还不清楚。闪电熊猫也是广众的,数量也是大的,但具体能达到多少还在摸索中。

Q:健身人口渗透率达到百分之多少,市场上能够容纳一个万店品牌?

夏东:现在的渗透率就可以。目前健身人口渗透率大约5%,实际可能低于这个数字。市面上有5万到6万家健身房,出现一个万店品牌有没有可能?完全有可能。

贝壳在二手房市场的占有率是25%,贝壳用产业互联网的方式来做二手房交易,也是极其复杂的市场。乐刻要更好做一点。

Q:乐刻未来希望在中国市场拿到什么样的份额?

韩伟:至少10%。百城万店是按照10%测算的,其实连锁业态做到一定规模,占据20%~30%市场份额是正常的。世界第四的健身房在巴西本土的市占率是60%,门店还比乐刻少。

美国排名第一的品牌有7000多家店,但美国达到千店规模的大型连锁很多,已经很集中了。在中国市场,做到万店应该是下限门槛,理论上有可能更高。

凭借1%、2%市场份额的门店,给行业研发课程、改造器械、降低培训费用,负累太重了,很容易压折。如果能更集中,就像比亚迪一样能把成本优势做得更好,提供更便宜更好的产品。乐刻第一步先达到10%。

Q:健身房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为什么?

韩伟:我们看社会上的产能供给,越细分的生命周期越短。过去流行吃鱼头和小黄牛肉,未来都会变,但卖烧饼、包子的店不会变,越基础越不会变。华住为什么可以时间长?它满足最基础的住宿需求。一些民宿酒店、高奢酒店会倒闭,但满足刚需的华住是安全的。

因此,乐刻在理论上是安全的,可以做成一个生命力更长的公司。现在开家乐刻店,其实是可以从第一天开始不亏钱的,预售做得好现金流就为正了,后面有私教还会增加利润。

Q:近两年的消费趋势是追求高性价比,乐刻来到了更好的机会窗口期吗?

韩伟:全世界所有的平价健身连锁品牌发展起来,大致都遵循同一个规律:小型连锁化平价品牌做到规模第一,拉丁美洲、美国、欧洲全都是这个逻辑,所以当前的消费环境对乐刻应该还是相对有利的。

熊彼特说过:我不是给女王生产更好的丝袜,而是要让所有纺织女工都穿得起丝袜。 做刚需,就是拉高下限的高级感,华住、小米、比亚迪、京东京造,都是这样的逻辑。

乐刻希望把国民健身房做到超出京东京造的标准,做到小米往上、全季的标准。健身在国外是个长生命力的产业,过去国内一些品牌生命周期短是因为搞多年卡预收费,正现金流负利润,商业模式本身不可持续。

Q:有观点认为,健身行业已经进入打价格战的存量竞争阶段,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夏东:竞争不可避免,今年不来明年来。竞争一定会带来压力,但健身行业的竞争还是比其他行业小很多。

国内有5万~6万家健身房,其中传统俱乐部有3万家,还有一些工作室,做月付制的不到一万家,渗透率还不高。还有大量用户没有走入健身房,如果新用户进来、复购提高,分流影响有限。最终的竞争是长期竞争,重点是做好供给。

另外,乐刻的业务更多元,既做会员卡生意,也做服务生意。会员卡是库存生意,它有边际效应,涉及价格竞争。服务生意是复杂生意,它涉及健身房的坪效、用户生命周期、社交属性,也涉及到乐刻作为国民健身房有没有提供丰富的基础服务。

运营复杂生意需要很多年的积累,能做好的少之又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跑出来下一个乐刻也不容易。

Q:乐刻的护城河是什么?规模、品牌还是商业模式?

韩伟:乐刻是新物种,传统健身房大多数是出租车公司,乐刻是Uber,从一开始就是数字中台调动应用场景的。

乐刻肯定有规模的优势。举个例子,乐刻的器械用了几年,卖二手的价格比其他人的进价更贵,因为我们有集采优势。

乐刻在数字中台投入了小几个亿,养一百多人的技术团队,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乐刻做的基础研发,很多公司都没有遇到过。把两节课变四节课,10个人变20个人,有大量指标要调。

在连锁标准化的运营上,乐刻虽然比不上百胜,但在健身行业已经算强的了。我们线上有Uber的优势,线下有肯德基的优势。

夏东:商业模式是理解乐刻的一把钥匙,但它不是乐刻的护城河。市场是开放的,模式也没有什么奥秘。

基于中台的服务能力是乐刻的护城河。过去一年,我们做了教练的无忧换、教练分、门店分、用户参与共创的课程等,用算法尽可能地把不透明的东西透明化,把复杂的履约拆成一个灰盒子——有一部分是透明的。

这样一套管理复杂服务的规则,需要花很长时间来建立,这些时间不会是白费的。乐刻十年来对复杂服务积累的中台能力、供应链能力,后面的团队一定需要花时间来追赶。

规模也是乐刻的优势之一。用户健身跟三个要素相关,第一是方便,第二是性价比,第三是好教练、好课程。便捷是第一要素,获客半径很重要。我们发现,那些步行或骑自行车来乐刻的用户,每个月到店7.8天,留存率达到70%。

乐刻有30%的用户跨店,他们的进店频次和复购都要更高。即使是一个跟乐刻一模一样的新业态出现,也要慢慢攒到这么多店量才能竞争这部分用户。这是一个横向的数据。

另一个纵向数据是,FEELINGME有35%的用户是乐刻APP的历史注册用户。很多单价很高的工作室获客途径非常有限,只能去各种线上线下渠道买流量,而乐刻有35%的流量是不需要额外花费获客成本的。

Q:乐刻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划多品牌布局?

夏东:乐刻肯定不会只做健身房,从第一天就不是这么想的。乐刻2015年成立,2018年开始做FEELINGME,6年做了400个店,已经获得了规模化的成功。

小瑜荚和闪电熊猫是2023年开始有想法,经过一年半孵化,熊猫我们认为自己理解了,小瑜荚还在摸索。从2025年开始,我们会慢慢地把闪电熊猫的速度提起来。

2024年,我们开始思考下一代大型俱乐部是什么样。今年5月,两个“无限核子”(recore)的店会开业。

Q:这么多品牌,会不会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夏东:乐刻健身和闪电熊猫是我们定义的国民健身房,用来满足80%的用户需求:按月支付,一卡通用,性价比不错,产品也很丰富。

FEELINGME是工作室业态。市面上有5万~6万家存量健身房,大型俱乐部两三万家,工作室有两三万或三四万家,更多的是个体创业。而我们认为,绝大部分业态最终还是会品牌化、连锁化。

Lovefitt是专业铁馆,飞踹是体能运动社区,小瑜荚是瑜伽普拉提馆,还有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居家健身品牌LITTA等。

过去几年,健身行业结构性变化明显,不少大型俱乐部逐步退出市场,原因很复杂,可能是个别企业经营不好、成本太高或历史负债重或者成本太高。但我们从来不认为大型俱乐部这个业态不成立。

如果新一代大型俱乐部做好,用户会有更便捷的通道在不同需求之间进行迁徙、进阶,会带来新的商业效率,还可能出现新的东西。

Q:多线作战,过于进取,是不是也一种急于求成和贪心的表现?

韩伟:理想状态下我们希望更聚焦,但市场和用户需求驱动我们拓展服务边界。不是我想做啥做啥,是用户和市场决定了我要做啥。乐刻健身让用户满意了,他还需要便宜好吃的健康餐,还需要好器械,那我们只能尽力满足用户需求。做多元化很容易挂掉,钱又有限,只能多吃苦、少睡觉,靠拼命来补。无法立刻做到极致,但达到基本满意的水平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在这个组织升级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在内部消化升级过程中的挑战,保障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体验。

制造型公司不需要特别新的人才,一个坑长一棵树,外部力量需要的很少。乐刻的模式都是原创的,现在又开拓了FEELINGME、瑜伽馆、铁馆、健身学院,又涉足了器械、酒店,每一摊业务都需要独立的一号位。别人需要将才,乐刻需要很多帅才,把每个仗打通。

Q:把这些仗打通的关键是什么?

夏东:第一个挑战是缺人,缺品牌负责人。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做人才梯度的建设,但这些人才在市场上没有现成供给,所以我们会不断引进做零售、供应链管理的人才来培养,目前还是有一定效果的。第二是人才能力肯定有稀释,这也是我们现在比较痛苦的地方。但这都是显学,怎么把连锁管出效率、怎么把服务做好,市面上都有成熟的人才。

所有运动公司,本质上都是场地、教练、服务和效率,但不是跑进去就能干,一定会有一个过程。从乐刻健身到工作室,五六年才成功。闪电熊猫花了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基本跑通了。瑜伽馆搞了一年多,还是不太满意,需要继续摸索。

Q:新场馆大多使用区隔度很高的新品牌,而不是乐刻+,为什么?

夏东:我们会持续拓宽品牌的边界,但任何一个品牌的边界都不能无限拓宽。

乐刻健身这个品牌并非没有变化,我们隔一段时间就会探一下它的边界。我们现在做了乐刻的铁馆和5.0版,都是一卡通的。FEELINGME原来是一对一私教包月,现在做了999元的一对二私教包月,还做了黑金馆。

但到了不清楚的新兴市场,我们担心它的健身渗透率、业态和省会城市、北上广深有区别,担心乐刻沉不到那么深,所以做了一个新品牌去往下沉,摸索边界。跟瑞幸、星巴克不一样,乐刻是一卡通用的,全国同一套规则,不能轻易改变。

现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地级市推的是乐刻,其他三四线城市是闪电熊猫。10年后,它们会不会变成一个品牌?是有可能的。

Lovefitt和Recore这两个品牌要解决的,是下一代大型俱乐部长什么样,而不是下一代乐刻长什么样。

这些品牌之间现在是不通用的,但未来一定是有大会员系统的,只是还不到时候,只有两个品牌是成规模的。我们一直吹牛说要做平台,这些年大家都不信,我们慢慢地把它做成。

Q:月付制、24小时、团课......已经很难准确地概括今天的乐刻。你会给乐刻贴一个什么样的新标签?

夏东:我认为乐刻是Uber,是一家产业互联网公司,小型健身房只是它的第一个产品。全球健身行业有没有这样的公司?我认为没有。

就像华住,它旗下有汉庭、全季、宜必思、漫心、禧玥、美仑国际,从经济型酒店一直拉到了五星级酒店。拼多多卖九块九包邮的水果,但它卖茅台、苹果手机也比别人更便宜。滴滴也有很多种车型可以选择,豪华车、专车、优享、快车、出租车,其实都是根据用户需求来做匹配。

我们新一代健身俱乐部比乐刻明显要贵,但比其他大型俱乐部还是便宜。在每一个梯度里都是有相对性价比的。乐刻的底线是一定不会做奢侈品,我们永远不会做一万块钱一年的卡。

Q:乐刻是一家重产品的供应链公司,还是一家以运营能力见长的平台公司?

夏东:两者都有,更多的是后者。

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把信息、交易、履约全部跑在线上。比如私教课的钱怎么分给加盟商和教练,店长每天该完成什么工作,教练调配是否合理,门店转化率如何等。

我们花很大的力气来做供给的数字化,而不是营销的数字化。它不像上岛咖啡,店长厉害一点、店员勤快一点、厨师好一点,生意就好一点。瑞幸不是这样的逻辑,我们也不是。通过业务在线,把一些不标准的东西标准化,不透明的东西透明化。

这些中台能力是可以复用的。做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瑜伽馆,标准化怎么做?要不要管教练?要不要解决匹配效率?底层是同一个逻辑。这些东西不能完全照抄,但它相当于我有学语言的能力,英文学得很好,那法语也可以学得很快。

70%以上的订单是月付会员

Q:过去十年,行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夏东:十年前,大部分用户是不能花一百多块钱在健身房锻炼一个月的,没有这样的供给。过去很多人不进健身房,要么因为价格高,要么觉得周期长。乐刻50%的用户是没有进过健身房的新用户。我们创业那一两年,这个行业的变化是有创新者闯入。

到乐刻第八年、第九年,有一批考虑用户价值和效率的新企业出现了。

过去一两年,月付制越来越成为主流。乐刻70%以上的订单是月付,20%左右季付,年卡订单只占几个百分点。

一旦月付制成为主流,大家就会做更多正向的事,关注服务、设备、课程,绝大多数用户的权益能够被保障,因为他们随时可以用脚投票。传统俱乐部也在变革,忽悠用户买长期卡的现象越来越少。健身行业会慢慢走向正向循环。

我们也不是只做用户价值,商业价值遥遥无期。乐刻的门店回本周期两年,80%的门店盈利,90%以上的合伙人到期续约。乐刻十年的历程让行业看到,做用户价值、关注成本、关注效率是对的。我们经常说,乐刻是中国健身行业渗透率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也是重要受益者之一。

Q:现在做下沉,是因为你们对行业的风向有了新判断吗?

夏东:一个品牌或一种业态在一个市场行不行,主要跟两个东西有关:一是经济水平,二是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过,下沉市场的人均GDP(达到同一水平),比省会城市晚8到10年,我们2015年做省会城市,现在刚好过了8到10年。而生活方式已经被互联网平台推平了,不一定是一马平川,但不会有那么大鸿沟。下沉市场用户关注健康类视频的时长,一点都不比一二线城市少。

我们认为到了该认真做的时间点,但渗透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所以才用闪电熊猫这个品牌做尝试。

另外,这两年行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大量大型俱乐部在优化转型甚至退出市场,它们的100个用户中,可能有50个人去乐刻,还有一部分人觉得乐刻小、没有淋浴、高峰期拥挤,他们去哪里健身呢?还需要有新的供给满足他们。

Q:同时拓展这么多新品牌,还能做到不亏钱吗?

夏东:我们的原则很清晰,对门店的要求都是不亏钱,绝不会说这个业态一出来就是亏钱的,亏个5年就不亏了。但从认知到实践有一个过程,不代表一定能做到。如果店本身亏钱,这个商业模式就要变化。

在建设品牌矩阵过程中,中台成本的增加,就要靠规模去消化了。比如现在准备快速发展闪电熊猫,我们就把它交给二十几个乐刻的城市公司去做,复用中台。

Q:乐刻说过要把健身行业从30分提升到90分,你判断目前到多少分了?

韩伟:十年前,中国健身行业可能也就30分的水平,大家都有体感,都被宰过。现在大部分健身房都是月付制,不是为了跑路去的,这个产业在及格线之上了。

乐刻很像比亚迪,大家都做燃油车的时候,它做新能源车。好不容易熬来新能源车的春天,又出现了小米、华为、蔚小理、吉利。如果比亚迪活不下来,那太冤了。但比亚迪还是很成功,在旧时代跑赢,在新时代目前也还是第一阵营。

旧世界的对手出局后,乐刻争取自己不浪、不作、不自以为是、不膨胀,扎实做,能够在新世界的竞争中跑出来,成为像华住一样优秀的公司。

Q:乐刻给自己打多少分?

韩伟:如果考虑到疫情三年的表现,乐刻过去10年应该可以打85分。我们一直在扩张,门店规模做成了中国第一、全世界前四。从当前组织的程度看,有80分算不错。

Q:要跑到90分以上,还需要克服哪些挑战?

韩伟:一个公司要获得好的发展,首先要有信仰、有科学化的能力。公司人数变多,会导致信仰被稀释。在科学化程度上,乐刻也还远远没有达到最高水平。

华住从汉庭到全季,工期缩短、品质提升好几个台阶,但造价几乎没有拉高,同时让合伙人的收益率变高了,这是非常强的专业能力。

科学化能力还包括人才培养。乐刻一直在各领域把行业最好的人才挖过来,比如麦当劳的网络规划人才、肯德基的连锁化人才、迪卡侬的区域管理人才、普华永道的金融人才,希望让自己科学化的能力提高一些。

到今天,乐刻跟华住、华为、小米比都差很远,但有些问题没有其他人去解决,只能我们自己办,要靠学习、补课、加班。

Q:行业变好,会缓解你们的焦虑吗?

韩伟:对我来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变好了,优质对手都出来了,竞争加剧了,但长期看消费者受益了。乐刻是成为比亚迪、华住,还是柯达、大润发,不好说。大润发跑赢了所有的对手,但输给了时代;柯达最早发明了数码技术,但最后啥都没有。我们争取做比亚迪、华住,永远跑赢时代。

好歹还是良性竞争。上一个十年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劣币做竞争,今天是良币和良币之间的竞争,对乐刻要求也会更高了。

Q:扩大门店规模、实现更多营收,是你们当下最重要的事吗?

韩伟:2019年,包括库克在内的181家美国顶级公司CEO联合宣言,呼吁企业应以创造美好社会为首要任务,把过去红利至上的经济学底层颠覆了。做企业的核心不能是赚钱,要围绕社会价值,这至少是一派主流理念。第二,最近几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是科斯系的,他们的理论是共同利益经济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系和信仰,乐刻天生受到这些理念影响。比如门店盈利了,就应该开放加盟,让更多人用乐刻的模式赚钱,我少分点,但规模扩大,赚钱更多了。考一个教练证凭什么要花3万块钱?我们降到3000多。乐刻做健身房一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去宰人、骗人、跑路。是不是要刻意追求“好人”的标签?其实也不是。这是我们的底层思考。

封面来源丨乐刻运动

来源:雪豹财经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