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口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2.6℃,雨量充沛,终年无霜,素有“冬季天然温室”之称。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县以南溪河与红河为线,以海拔为分界划分三个产业带,大力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河口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2.6℃,雨量充沛,终年无霜,素有“冬季天然温室”之称。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县以南溪河与红河为线,以海拔为分界划分三个产业带,大力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布局:山河为卷,绘就“两线三带”产业新图景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老范寨乡斑鸠河村小牛场小组的蕉林已沐浴在霞光中。香蕉种植户邹强正在查看香蕉的长势:“咱们这儿的香蕉,享有充足的日照,甜得很呢!”他笑着说。这里是海拔600米以下的“热区黄金带”,香蕉林、橡胶林郁郁葱葱,新引进的越南青皮红心柚也已挂满枝头,累累硕果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通过索道运送的香蕉
沿着盘山公路向上,海拔600~1000米的山坡上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沃柑品质很好,个大饱满,水分很足,在越南卖得很好”越南收购商小霜对桥头乡老汪山村的沃柑赞不绝口。这一海拔区域重点发展沃柑、柠檬等柑橘产业,同步推进百香果和以砂仁为主的生物药业,形成多层次、高效益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各类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丰收的沃柑
再往高处,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峦间,瑶山乡八角村的茶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我们这里都是古树茶,风味很好,很多北京、上海、广东的客户都很喜欢我们的茶”河口翔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厂长熊锋说起自己的古树茶,脸上堆满了笑容。从河谷到高山,一幅依海拔而绘的现代农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提质:科技为笔,书写“标准化品牌化”产业新篇章
近年来,河口坚持以品牌强农、科技兴农为引领,大力发展青柚、柠檬、沃柑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推动热带农业提质增效。
河口青柚
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优良的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以及“科研院所+公司+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落地。
种植户拔永明在参加无人机操作培训时深有感触:“无人机的作业效率很高,还能精准控制用药量,既省工又环保。”科技的应用不仅限于田间地头,也延伸至销售环节。河口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打破地域限制,为特色农产品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河口电商平台正在进行青柚直播带货
科技赋能的同时,品牌建设也在不断夯实产业竞争力。如今,“河口青柚”已成为当地继香蕉之后的又一金字招牌,成功注册了“瑶冠”“柚崽”“丰”“合祐”4个企业青柚品牌商标,2024年河口青柚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荣获中国农业百强标志性品牌等荣誉。从智慧种植到电商销售,从产学研融合到品牌打造,河口正实现从“产得好”到“卖得好”的全面跨越。
融合:创新为帆,开启产业链延伸新征程
每到香水菠萝丰收时节,河口旺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厂便呈现一派火热景象。金黄的菠萝经过精细分切、速冻冷藏,被运往福建等地深加工为菠萝冻干、罐头等高附加值产品,销往全国。这座集仓储、冷链、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厂房,年加工量可达1万余吨。
工人正在加工菠萝
产业链的融合创新不止于加工。在莲花滩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村民们正熟练地将小青柑掏空、填茶,制成广受欢迎的小青柑茶。该示范园自2024年6月挂牌以来,已开发出陈皮、茶品等10余种衍生农产品,年加工鲜果1.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高达1.8亿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以上,真正实现“四季投产、多业共赢”。
村民们正在制作小青柑茶
更令人欣喜的是,农业正与旅游深度交融。周末的河口镇城郊村桑葚园里,亲子家庭和跨境而来的越南游客在这里体验采摘乐趣。“平时供货水果店,周末就成了旅游热点”种植户张吴军高兴地说。从车间到田间,从加工到体验,河口正以创新为帆,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
游客正在采摘桑葚
温室藏翠,秋仓盈黄。河口将继续深耕热区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让“冬季天然温室”孕育出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飘香世界。
来源:国门河口